

北宋张载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它的意思是,天下人不管是健康的、残障的、还是受苦受难的、都是我们的兄弟朋友,天下万物不管是鸟兽鱼虫还是自然生态中存在的生命都是一体相连的。我们希望带给大家的是:存在当中有宽广的仁爱,仁爱当中又有深刻的平等,平等的同时兼具‘兼爱’的行动。我们愿意以艺术公益的力量改变和推进社会。
——身身不息、星空艺术节创始人葛慧超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与情感共同的纽带,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参与艺术,不管你是不是残障。
现实中,艺术表达往往高高在上,而公益描述又难免凄凄惨惨,在这两者之间怎样找到结合点?怎样把艺术表达变成公共叙事,先锋艺术家、有觉知有理念的艺术家,又如何利用自己的技法、能量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艺术到公共表达、公共叙事的过程中,甚至从公共叙事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艺术与公益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2021年12月3日是国际残障人士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北京身身不息文化交流中心和北京民生美术馆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继续倡导文化艺术中的平等、多元与包容。
基于前两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在传播“残障的社会模式”、“艺术无障碍”等理念的成功经验,今年论坛将聚焦于“包容、交流、创造”这三个关键词,希望通过艺术帮助大众拓宽对残障人士的认知边界,超越文字,以声音、肢体、触觉、甚至嗅觉来让每一个个人互相连接、互相沟通,达至包容与理解。因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残障人不是无用的人,民胞物与即是可能!
来自表演、视觉及影像艺术等领域的五位中英讲者,分享了他们在无障碍艺术沟通与创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同时本次论坛下半场带给大家的是三部无障碍艺术短片首映,以及一部来自凯茜·玛格口述影像艺术作品《手语夜》。无疑是一场艺术与公益的完美“艳遇”。
灵魂追问:
5位中英讲者的主题演讲
刘毅,视觉艺术家;
分享主题:不同即唯一,唯一即是美!
身兼艺术家、大学教授、公共艺术策划人等多重身份。他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创作,来探索身体与空间、精神与物质、个体与公众、文化的在地性与抽离感等议题和关系,在日复一日的手机数码绘画创作中,展现的古典造型与当代色彩的独特风格诠释了他对生命的好奇以及神话般的想象、个人的记忆和生活的经历。看似儿童般的信手涂鸦,却又强烈地透露出成年个体的生命体验,让观众有着强烈的带入感。同时他对数字媒介、物性材料与创作主题之间的叙事关系发生兴趣,涌现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场为语境的平面或空间艺术作品。
凯茜·玛格 Cathy Mager,艺术家、制片人、策展人;
分享主题:无可预期的艺术:一场鼓舞人心的文化变革
凯茜·玛格以策划关注平等、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问题的文化项目著称,她是“分光镜”公司(Spectroscope)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凯茜是一位聋人,也是其家族中第七代经验失聪的成员,她的聋人祖先可追溯至1771年。凯茜·玛格是“克罗尔领导力项目”(Clore Leadership)的成员,同时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
2020年,她为英国广播公司艺术频道和艺术机构The Space创作了影片《手语夜》(Sign Night),广受国际赞誉。在本次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上展映。
翟进,插画师、共生舞者;
分享主题 :半夜两三点,滨江东路上的一只红色小轮椅
作为职业插画、漫画师,国内领先的无障碍艺术现代舞团——共生不错舞团的主要成员,他也是Bilibili的内容创造者和Up主。翟进是一名脆骨病患者,轮椅使用者,2016年,到北京参加罕见病独立生活培训项目之后留在北京,并热衷参与公益活动;2018年定居广州,学习参与过共生舞、一人一故事剧场等即兴艺术,并与朋友一起发起人画人广州活动,2021年开始关注互联网视频创作。目前在广州生活工作。
陈思安 ,青年作家,戏剧导演;
分享主题 :碰撞、挫败、连接
陈思安是“声嚣”剧读节创办人及艺术总监。出版有短篇小说集《体内火焰》《接下来,我问,你答》等;戏剧编剧作品《凡人之梦》《冒牌人生》《在荒野》等;戏剧导演作品《凡人之梦》等;由她编剧、导演的戏剧作品曾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爱丁堡国际戏剧节、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歌德学院等地演出。
本·伦恩,作曲家;
分享主题:重新定义现代作曲与音乐厅的包容性
2021年,残障艺术家网络(Disabled Artist Network)在伦恩的帮助下正式成立,致力于弥合残障艺术家与职业艺术之间的鸿沟。2020年,伦恩当选为音乐家联盟平等委员会(Musician’s Union Equalities Commission)委员。伦恩现在担任英国德雷克音乐机构(Drake Music)以及苏格兰德雷克音乐机构(Drake Music Scotland)的合作艺术家,同时还担任赫布里底合奏团的见习艺术总监。
2021年9月,伦恩进入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ire of Scotland)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政治意识形态对作曲的影响,同时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进行反思。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艾伦·布什(Alan Bush)、尹伊桑(sang Yun)、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和朱践耳等一众作曲家。
口述影像:
三部无障碍艺术影像首映
第三届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不仅包括5位中英讲者的主题演讲,还有一个压轴戏是无障碍艺术影像特别放映与讨论。三部由艺术无障碍平台出品、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委约制作的纪录短片,以多样的视角展现了残障群体如何通过艺术与社会建立连接。三部特别为国际残障人士日而创作的无障碍艺术短片首映,以及一部来自凯茜·玛格影像艺术作品《手语夜》,给大家带来一场超越“障碍”的艺术盛宴。
戏剧不是教出来的,是找到的;爱不是说出来的,是感受到的。
口述之《合》
The Making of the Audio-described Hé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苏格兰舞蹈剧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制作,探索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舞蹈影像《合》特别推出口述影像版本,由中方编舞王亚彬配音,希望为视/听障人群创造同等享受艺术的可能性。
在无障碍版本的制作过程中,两位口述影像顾问——视障人士朱浚溢Joey、轮椅使用者田芸凡Tianna倾力投入,以独特的角度改善了口述脚本的文案及叙述方式,帮助口述文字与影像画面更好地融合。
朱浚溢是一位中途失明的全盲视障者。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博士候选人。从事心理咨询与督导的工作以及“disability affirmative”相关的研究。中国首档 disability 主题播客《两岸无障碍》独立制作人。在台湾期间,参与多场舞台剧、舞蹈作品的口述影像工作坊以及相关测试, 对艺术平权有着浓厚的兴趣。
田芸凡是来自新加坡公益行动一片天行动讲师。作为2021 中英当代艺文展演《合[Hé]》中文口述影像顾问,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柏林戏剧节合作的舞台剧《鸡笼》现场口述影像。她尝试用文字语言破除自身的肢体障碍,去探求艺术感受自由。
影片记录了浚溢与芸凡一起讨论语言的有限与肢体的无限这一过程,也体现着他们各自的生命力量。
《蜗牛邮局》:你看起来很动听
入选了「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的“融合性表演艺术——蜗牛邮局”,针对听障儿童开展戏剧工作坊,通过故事、表演、游戏、绘本等艺术形式,以听障小朋友的故事为源头,创作互动表演及小游戏。项目特别邀请了青年作家、戏剧编导陈思安作为工作坊的导师,带领听障儿童及青少年们学习如何进入写作与戏剧场景,如何开发身体表现力。
今年夏天,听障女孩甜饼受制作人多多邀请,作为公益策划人,与导师陈思安及助教们一起,参与完成了《蜗牛邮局》听障儿童及青少年写作/戏剧工作坊重庆站的工作。她们希望通过写作、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结合双语(手语和汉语)的沟通模式,陪伴并支持听障儿童及青少年自我表达,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进行交流与对话。
《容易空间》 :流动的故事
“容易空间”是由乐益融社会事务所主理的一个残障、性别、老年、儿童友好的无障碍空间,空间由清华大学建筑师揭小凤以低成本、融合共创的方式改造完成,是北京残障姐妹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接纳性空间。
乐益融是一家专注服务残障女性,以艺术疗愈,社工支持,残障青年的心理疗愈,残障女性的社区服务和残障青年的需求研究、开发实用服务工具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组织。发起人彭玉娇是一名脑瘫患者。
2021年11月,乐益融/“残障姐妹BEST”公益团体发起的残障女性艺术赋能项目,特请戏剧导师屠彬为关注残障议题的姐妹量身订作了一部讲述自己故事的戏剧。项目公开招募20名残障/非残障演员,经过8次排练,希望最终在舞台上呈现一部包容性艺术作品。短片记录这个无障碍空间里流动的故事。
《手语夜Sign Night》:阳台上演出的真人真事
一部来自论坛凯茜·玛格影像艺术作品《手语夜Sign Night 》,探讨了由戴口罩引发的交流障碍和疫情中许多聋人都曾亲身经历过的社会隔绝现象。
“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AD)是一种专业描述技巧。口述影像讲述者利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影像讯息描述、传达给视障人士,协助他们理解其内容。口述影像的用途广泛,适用于描述电影、电视、展览、视觉艺术及自然景观等等。
《手语夜》利用口述影像,展现了一场投影于布里斯托市中心建筑上、发生在一对受挫恋人之间诗意的手语对话。两位聋人演员在夜空中的建筑与建筑之间,用手语分享她们对未来的梦想。“手语夜”由艺术家凯茜·玛格创作,其灵感源自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演员,在自家阳台上演出的真人真事。演出采用符合英国聋人使用习惯的英国手语作为表演语言。
在口述的帮助下,视障人士也可以领略影像艺术的魅力;普通读者可以闭上眼睛,体验视障人士如何通过听觉来欣赏影像。在口述影像过程中,视障人士通过老师的口述语言了解了画面中的空间、景物和人物的动作、形态,从而加深对声音与视觉关系的认识,理解环境和生活的状态。
影片探讨了由戴口罩引发的交流障碍和疫情中许多聋人都曾亲身经历过的社会隔绝现象,引人入胜,触动人心。该片由威尔玛·杰克逊和索菲·斯通主演,生动地表达出了艺术家兼导演凯茜·玛格的所思所想。片中的表演灵感源自凯茜·玛格本人写的一首诗,作品在疫情隔离期间通过与聋人演员们远程合作完成。
影片在一个绿幕工作室拍摄完成,所有演员在拍摄过程中都保持着社交距离。投影专家琼·斯蒂特与凯茜·玛格合作,利用三维成像软件和视觉特效对拍摄素材进行了剪辑。最终,在一个夜晚,录像成功投射在了布里斯托的布里奇韦尔建筑物上。
(素材来源:身身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