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我国,志愿服务尽管晚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在蓬勃发展;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实现自我+利益社会”双向发展的社会正能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不断以创新的方式构建着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为社会增添温暖和对未来的信心。近十年,在中国公益人的共同推动下,以跨领域、智能化为特征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迅速发展起来。
在随时随地的生活场景中,在举国面临重大挑战的严峻时刻,在方兴未艾的乡村振兴大业中,志愿精神和志愿行为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我们邀请了资深公益人、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女士,跟我们谈谈这个话题。
本文根据友成君对翟雁女士的专访整理而成,经翟雁女士审定。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
志愿精神,是利他和利己的结合
中国人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表达,一直以来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引导下。2017年颁布的《中国志愿服务条例》,明确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8个字诠释志愿精神;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调志愿精神是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我在志愿服务领域耕耘了30年,我们认为,志愿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自我成长、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结合。志愿精神是人类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一个需求,就是实现自我,同时让社会更美好,这样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我们看到志愿精神的具体表现又非常的多样性。每一个人在做好人好事,服务社会的时候,他所展示的志愿精神是不同的。比如说妈妈带着孩子去从事社区志愿服务,她实际上是希望孩子能够见多识广,能够去学习,去接受教育;我们也看到很多青年人,特别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志愿服务,他们是希望能够增加人脉关系,增加对社会的见识,为下一步的就业打好基础,甚至包括去结交更多的朋友,包括找男女朋友,所以他有很多个人发展的诉求。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可能是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去做志愿服务;还有一些人他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某个社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还有在特殊情境下,比如说我们遇到灾难,出现这种重大社会需求的时候,人们认为我义不容辞,这是出于社会责任的驱动。
所以志愿精神的内涵、层次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很生活化、个性化,甚至有一些娱乐化。但是没关系,他只要自愿无偿地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他就是志愿服务,这就是我们的最基础的志愿精神。人人参与的志愿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正能量。
从本质上讲,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它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
第一个就是学习和教育,我们都知道service learning,服务社会的本身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习过程,我们通过服务去学习技术,学习知识,学习培养公德意识和社会价值观,是公民参与的自我教育,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愿意让他的孩子去做志愿服务。
第二,志愿服务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社交和结社。它让陌生人之间打破社会隔阂,能够快速的让人和人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
然后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类人,我们称他们为“社会责任领袖”。他们不仅仅是在利他当中成就自我,而且瞄准某种社会问题,看到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普遍性的需求,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有系统化的、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社会责任领袖通常具有5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他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保持独立的观察,有个人意志的自由。
第二,他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够去娴熟的应用他所拥有的专业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我们称之为是技术和能力的自由。
第三, 他有经济的自由。他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真正的来为这个社会解决问题,甚至为公益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
第四, 他有时间的自由。志愿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要奉献他的时间。时间背后是他的价值观驱动。他不是一次性的从事志愿服务,而是瞄准这个社会问题持续的投入。通常我们的标准是一年在10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投入。
最后,我们强调,他要具有leadership。他一个人是不可能解决社会问题的,他要具备领导力,心胸开阔,能够去接纳不同,团结和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去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他有跟人们在一起工作和团结协作的自由。
从21世纪以来,特别是当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时候,志愿行为不仅仅需要有组织化,而且需要跨界,需要更多的人在跨部门、跨区域、跨专业、跨领域、跨国家、跨民族的从事志愿行动。志愿精神非常的包容,非常的多样性。从去年开始,我们共同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跨界的志愿行为,在医疗专业、社会学、人类学,互联网科技等各个领域,我们共同来回应这样的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以高风险、不确定、模糊性和多变性为特征的乌卡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志愿精神的责任领袖,引领一种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的魅力,在于它最能体现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在志愿者的服务管理当中没有高低之分,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会认为我是团长,我是组长,你是普通的志愿者,你就得无条件的来服从我的管理。但事实上我们强调在人格、在人性层面,是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在工作分工上,你可以去做一些的领导岗位,我可以去做一些实务岗位,但是这没有高低之分,这不是行政化,我们遵守的是志愿服务的基本规范,专业要求和合规化、流程化的原则,而不是一个上下级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举个例子,我们有很多企业,包括政府的相关部门,他们去做志愿服务项目,于是他们的领导就和员工编在一个组里了,他们这时候就要选组长,有些领导他们就说我不当组长,让我们的员工有机会去当组长。结果由我们的普通的员工去做组长,而领导在志愿服务中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行政职务看起来是上下颠倒了,但是事实上真正的在志愿服务的管理当中体现了平等和尊重。很多的员工都会体验到做志愿服务,能够让我们和平时的领导或者是让我们平时很敬仰的人,我们真正的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大家就会特别的团结和信任。
这种尊重还包括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你要能够更好的洞察、理解、共情你的服务对象,并且遵从他的需求和意愿。举个例子:我们去帮助服务残障人士,我们会看到很多热心的志愿者,看到一位老奶奶或者看到一个拄拐的残障人士,行动不太方便,要迈台阶,这帮人上去一下子就扶着胳膊架着拐,就要把残障人士给他抬上去。
这是志愿者需要注意纠正的。
第一,所有的残障人士,他们在日常的行为当中虽然有困难,但是他们比我们更具有克服这些有障碍设施的能力意识,我们不应该用不由分说的取代他们的自主性;
第二,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去求助,而不是说我们未经人家的同意就直接去架。
第三,每一个残障人士都是有尊严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来完成,他们之所以自己无法完成,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不愿,而是因为我们社会提供的设施有障碍。
如果有更多方便盲人的盲道,如果有更多提醒过马路红绿灯的声音,我们的残障人士是很容易保有自我尊严的去自主行动和生活。
然而现在的社会无障碍设施还不健全,所以的确有的时候需要健全人去帮助,然而我们怎么帮助才是尊重他?你一定要问一下他:我可以帮你吗?你需不需要我来帮助你上台阶?我们先要征求他们的意见。
我们谈到尊重,是你让他来决定是否接受你的帮助,而不是你强行给他。
除了尊重志愿服务的对象,作为责任领袖,在管理志愿者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真正的理解他、共情他,实际上这是很考验领导力的一个方面。
志愿者有参与的自由,当然也有退出的自由,所以志愿者真正的动员和管理,是让志愿者能够自觉的去参与“我想参与”的服务,真正实现“我愿意”,真正的在志愿服务岗位上去体验这份平等尊重和学习成长的快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的学问,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来帮助我们做好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管理:一个“先行而后知”的过程
志愿者的社会化动员和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志愿者本质上讲,是特别棒的优质人力资源;但是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去管理和规制他们,那可能就是帮忙不成反添乱了。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就有大量志愿者出于热忱涌进灾区,却找不到事干的教训。
从08年以来,中国真正的志愿精神开始喷发,无论是奥运会,还是汶川地震,从不同的角度唤醒了人们的志愿精神。这10多年来,我们中国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方面,无论是从宏观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设,还是微观的志愿者岗位开发,这两个维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我们的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导成立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作为重要的一个制度化建设机构,各省市的志愿服务联合会都开始陆续的在建立当中。
最近的三年,我们国家的志愿服务标准、志愿服务术语,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基本规范等等行业标准都在出台。
但是,志愿者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岗位,很多爱心无处安放的情况还依然存在。比如说这次的疫情,很多人自己开着车就跑武汉去了,没有防护,没有基本的医疗知识,也没有基本的对接保障,结果有的志愿者到了疫区被关在里头了,有的志愿者被感染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志愿者保障与管理,特别是工、青、妇联、残联、科协等等,包括我们广大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志愿服务组织等等,这样的组织在全国加起来有上百万,他们需要更好的开发、匹配好合适的志愿服务岗位。
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于普通志愿者做的,有的工作它只是适合于某些特定的专业人员去做,比如在紧急救援、医疗救助等等方面。它是非常专业的。
志愿者管理需要通过服务去学习,叫做“先行而后知”,特别是在中国。虽然我们也能够借鉴欧美的发达国家,他们有上百年的志愿者管理比较成熟的经验,然而很多具体的志愿者管理问题,还需要我们去用我们的生命,用我们的行动去把路趟出来。
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博能基金会是怎么做的?
专业志愿服务,它特指的是某一志愿服务的类型,是具有职业规制的标准的。《志愿服务条例》里说的非常清楚,专业志愿服务,特别是那些专业的机构,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可以用你本身的专业技能,比如说你是医生,你是律师,你是大学教授,你是化学分子工程师,你是机械师,你是心理咨询师,你就可以用你的职业技能,用符合你职业要求的流程和技术规范,去无偿的服务社会和他人。那么这就是专业志愿服务。
2010年,我们从美国引进来了专业志愿服务的这样一套的管理和社会动员体系。专业志愿服务在英文里面通常会叫做professional volunteer,有一类智能型的专业志愿服务,我们用的是拉丁语,英文也是这个词,叫ProBono 。
ProBono强调的是跨界协作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志愿服务。它针对一些社会问题,行业问题,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事务和公益慈善行业里的一些技术问题,或者一些欠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资金、技术资源,渠道和业务资源比较匮乏的领域,那么由我们具有这些资源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化的、系统化的方式,跨部门、跨领域、 跨行业的来开展的智能型的志愿服务。
在2016年,我们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资助和孵化之下,又社会动员了100名专业志愿者做创始捐赠人,成立了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它的名字就叫做ProBono Foundation。
我们致力于动员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为我们全社会,特别是为公益慈善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为我们的社区去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 我们的一个slogan,就是professional for good。专业志愿的“志”,我们觉得和智慧的“智”是相通的:公益就要让我们所从事的服务,更加的智慧,更加的高效,更加的创新。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将“iWill—我乐意”作为专业志愿服务的一个品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iWill专业志愿者联合行动”,博能基金会为此专门成立了 I will的一个中台,由我们的职业经理人去帮助更多有志于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帮助他们开发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我们都知道开发项目是一个技术活,我们要对需求做评估,然后通过一些的技术方法论,把它转化成我们项目的目标;然后根据项目的目标,我们要设计好相应的活动内容,根据我们的内容来开发相应的岗位:哪些岗位是需要哪些职业的人做,哪些岗位是需要哪些相关的技术,要做具体的开发细分。
在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持续资助下,博能每一年都要做责任领袖的领导力研修班,每一年都要对成百上千的企事业单位来做专业志愿服务的培训,包括专业志愿项目的开发、咨询、督导、评估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持续十年的推动下,我想今天中国专业志愿服务有这样一个发展,我们真的感到自豪。
但是和志愿服务先进的国家相比,仅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全民志愿服务参与率一般是50—60%,我们国家去年大概有1000多万的志愿者从事了专业志愿服务,占总人口比例要少很多。
我们的专业志愿服务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用成本替代法,也就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社会公益组织的平均人员工资,大概每小时40多块钱,折算这样的志愿服务的价值,去年我们全国志愿服务捐赠的总量超过了1000个亿,真的志愿者很了不起。但是美国每一年要捐赠5万亿美元的专业志愿服务价值,所以和美国相比我们差距很大,中国的专业志愿服务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志愿者是乡村振兴中的优质可再生人力资源
只有乡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步入一个强国;而乡村振兴也是志愿者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域。
联合国在相关报告中说,志愿者是我们当今人类社会,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高风险时代下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可再生资源。它是生生不息的人才资源。
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我们觉得可以有三个渠道去做,第一个是存量,也就是说现存的乡村本土的人力资源,比如农民合作社,留在本村创业的农民企业家;
第二个方向,怎么能去帮助乡村人才做增量,让更多的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到乡村去创业、去发展。但是这些人才要靠政策来留住他们。
第三个层面就是博能基金会正在做的,我们称为流量,就是指志愿者,他可以来,但是他留不住,他来了就走,但是架不住他们轮流着天天来,架不住人数众多,是吧?我们认为流动的人才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的人力资源。现在很多学者、专家和社会组织,认为志愿者的流动性太大,管理成本极高,所以并没有把志愿服务纳入到乡村人才振兴当中。
博能基金会从三年前开始,接受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委托,来开展“志愿服务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方面的优秀案例的调研和评选。
我们做了三年,发现志愿者是流动的,然而项目架构和模式是相对固定的,三五年解决一个乡村问题。这种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是做流量型的志愿服务人才振兴项目。
这样的项目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就是这些志愿者一旦去,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帮助乡村的服务对象,去具体的解决问题。比如说你的孩子没书包了,我这次下乡我就是给你捐书包;你的老人家有病,我们就有医学院的学生去乡村做义诊,持续的每年去帮助乡村的老人体检,联系医院,帮助乡村的卫生院,帮助乡村的整体健康水平快速的提升。他明年走人了,下一拨又来了。这种能够精准的去对接乡村的具体的需求,走到志愿服务乡村的最后一米,端到端服务。
第二个特点,志愿者做乡村振兴,他们能够去动员他们背后的资源, 很多的志愿者原来就想着我去乡村去做一点服务,可以去了之后发现需求大得很,我这一个人帮不了那么多忙,我怎么办?我搬救兵去。所以很多志愿者去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进来。
第三大特点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乡村志愿服务项目,他通常会利用他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专长,比如说我们农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带着他们优秀的农产品的创意,把产学研的好的方法,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就落在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去具体的做产业的推动培训,培养他们的技术人员。这些志愿者大学生和当地的农民一起学习,一起研发,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甚至有的志愿者毕业了,原来的乡村志愿服务和他们工作的产业相关,他就到农村来投资开发,又来循环的做乡村产业振兴了。
我们发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他们和老乡的关系,一旦建立了就是终身的朋友,很多的志愿者尽管后来不去了,但他仍然惦记,然后时不时的有机会就又回去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资本,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带来温暖和信心。
志愿服务也不是单向的输出,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向乡村学习,向这些在地的、留守的农民,能够学习到非常多的朴素的品德,学习到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的非遗,当地的文化传承,都是通过乡村振兴中的志愿者把它挖掘出来的。所以乡村志愿服务是双向的,它既帮助当地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又促成我们志愿者本身的学习赋能。
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志愿服务这方面,一定要用双向的视角,不要只考虑到我们带给乡村什么。乡村本身有价值,能够通过志愿者带回来给我们的城市。所以我们认为乡村振兴中志愿者的流动是有社会意义的,是有价值的,能真正的促进城乡融合,能够从根本上让我们看到乡村的价值,让我们爱上乡村。
同时我们也相信,乡村就应该保留有它乡村的样子,而不是都变成城市化。我们愿意看到大量的城市志愿者去到乡村,让乡村和城市能够有更好的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我们相信这样一个不停的流动,不停的志愿者下乡,我们叫做新上山下乡运动,一定会带来社会的创新和变革,不仅让乡村更美好,也同时让我们的城市更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