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专栏 | 康耘:从困境走访看到专业的社会工作救助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1-10-26
275
领域 志愿服务


2021年秋天,协作者启动“流动书桌助学计划”秋季走访。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协作者学堂学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志愿者通等过实地走访、探访以及电话回访的形式,了解困境流动人口家庭的情况。本文作者康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走访结束后,和大家分享了她在走访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她对于这一天走访过程的思考。





志愿者:康耘

 

2021年10月1日,我作为协作者的志愿者参与了协作者的一次图书馆改造和社区服务活动。活动前一天协作者的同事发了相关链接给我,通知活动时间、集合地点和活动大致流程,行前提醒很细致,还发了参考资料供志愿者提前了解项目和被服务人群的背景。

 

本以为到了就要开始干活儿,没想到培训做了整整一上午。在协作者东四七条的小院儿里,工作人员文欣先是带着志愿者们参观,了解协作者之前的一些工作和小院功能分区,然后带着大家做相互介绍,接下来是用PPT给大家介绍项目。这让我对当日的志愿服务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次活动,也是在告诉所有参与者志愿服务应该有的样子,必须对服务对象有最基本的了解,必须对工作有最基本的认识后,才可以展开行动。

 


简单的午餐后,大家按照协作者事先计划好的表格进行了分组,每组在协作者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下午将要服务的对象和服务的内容,然后开始做物品的准备,相对标准的图书馆物料,统一的营养包、健康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还有针对每个服务对象都不太一样的一大袋或几大袋东西。之后我们分乘了几辆车出发,前往服务对象所在的村镇。

 

我所在的组在文欣的带领下去到两个孩子的家中。第一家的孩子远远跑来,兴奋地说,你们来了,我太高兴了!从第一家刚出来,第二家的孩子已经在附近候着我们。看得出孩子对协作者们到来的盼望。

 

孩子的家都不大,我和其他几位志愿者都听从文欣的安排,把东西放在房间后就离开,尽量不让受访家庭感到局促,在不远的地方,仍能听到文欣和受访家庭的对话。给孩子介绍营养包、健康包,让孩子好好吃饭,每天保证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家人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早晚刷牙,用正确的姿势刷牙,好好洗手,毛巾分开使用……我这才知道,那些给每个孩子准备的不同物资是协作者接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捐赠。社会工作者会在每次走访前根据每个孩子的处境和切实需求,挑选其中的一些物资给孩子带过来,希望能够支持孩子更好地学习、生活。

 

我们在第一个孩子家里驻留的时间相对较短,鼓励他给自己的读书点起个名字,肯定他愿意每日开放为小朋友服务的心意,也提醒他先安排好学习,才能为周围小伙伴提供相对稳定的持续性服务,比如大家都有时间的每周六或周日的上午或下午等等。

第二个孩子年龄大一些,协作者通过评估认为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个小图书馆,所以配了书箱、招牌、地垫和更多的书,也在孩子家附近找到了一块比较合适的空地,大家办起了这个小图书馆的第一次活动。地垫刚铺好,就有一对小姐弟过来读书,很快,又有三个孩子跑过来,虽然大家盛情邀约,三个孩子还是很快跑走了。然后这一家的孩子、文欣和我们组另外四个志愿者一起去旁边的街道做宣传,招呼更多的孩子来看书,我则留下来陪这对小姐弟。

 

两个孩子都很喜欢看书,让我帮着读了两本,自己开始一本一本翻起来,虽然不认字,已经上幼儿园的姐姐看图画看得很认真,会一边看一边和我交流她看到了什么,弟弟则几页几页快速地翻看,每看完一本就会摞在那里,很快把书摞成高高一摞,在两岁多的孩子里算是整理得很整齐了。我跟姐弟俩聊天,虽然他们说家里没有书,可是他们认识公主,认识巴巴爸爸一家,还能说出不少绘本里的植物、动物或其他方面的知识,知道的还真不少。

 

一会儿,孩子的妈妈出来了,让孩子回家吃好吃的,两个孩子一边往家里冲,一边回头跟我说道,我去去就来,我还要再看书哈,弟弟学着姐姐说着一样的话。我也以为他们很快还会回来,就答说好啊。但其实当天没再见到那两个孩子,有点后悔,应该再和他们妈妈多聊几句。

 

两个孩子没再回来,之前跑走的三个小孩又来了,我问他们,家里人知道你们来这里吗,会不会不放心?他们说没关系,我们总是在这边玩。再请他们坐到地垫上看书,这次他们都留下来了,而且一本一本看,边看还边和我聊天,三个孩子是邻居,分别是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幼儿园大班,跟我说这些书好看,还想再看,我说好啊,这家的姐姐愿意做这个童书馆,回来问姐姐时间,可以经常来看书了。同时还告诉我,他们还有好朋友住在附近,今天出去了不在家,下次要让好朋友也来看书。


孩子们在看书的时候,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士从旁边的院子出来到不远的地方取晾晒的被子,第一次,我邀请他,家里有小朋友也招呼来一起看书啊,他说有小孩儿,可是不在这里;第二次再经过,他告诉我哪里哪里孩子多,应该去哪边招呼人。然后他又来了第三次,这一次他手里已经没有被子,就是站在我们图书地垫不远的地方看着。这时候文欣也回来了,还拿了协作者的小册子给他做介绍。现在想起来有些后悔,为什么我没有邀请他也来看书呢,也许他也想看书,聊天的话,可以边看边聊啊……

 

整个过程中,我也和其他几位志愿者聊天,大家会探讨在这里做一个流动图书馆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再做活动时怎么才能准备得更好,应该再选些什么书才更适合这周围的孩子……读高中的女孩子数次感叹:我不知道在城市里居然还有这样的地方!无论街道的样貌,还是两个孩子家庭的状况,都给了她极大的冲击。

 

玳瑁老师和我沟通时,因为是节假日,我本能地提出是不是可以带孩子参加,还想象着整理书架、贴标签,我家小的也可以帮上忙。培训时看到有初二的小姑娘来做志愿者,又想,至少应该带同龄的老大来。等下午真正去到孩子们家里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玳瑁老师的决定是对的。

 

这样的童书馆和我之前做过的童书馆,以及做过的其他自然教育活动太不一样了,不是简单带两个娃,增加两个参与者而已。如果带了自己的孩子过去,没有思想准备,他们还真做不成“志愿者”!我的孩子肯定会受教育,但是他们可以为别人的孩子带去什么呢?如果想让我的孩子参与这份志愿服务,我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才行。



同时我也在想,如果再去那里,我还可以做什么呢?

 

第一个家庭,和我小时候一家四口人住的公房差不多,没有觉得它小,但是房间有些凌乱,到处堆满了东西,不知道孩子会在哪里看书,在哪里写作业?如果有机会,我会试着陪妈妈做做整理,将衣物折叠起来放置,将可以归类的东西归类,利用好空间,要是能帮孩子把靠墙的那个桌子清理出来就更好了,这样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摆放书籍、学习用品、个人玩具都有个固定的地方。孩子喜欢看书,可以从自己的小图书馆开始,鼓励他定期组织活动,坚持做好活动记录、图书借阅记录,在此过程中他会不断学习、成长,让生活更加规律、有序。

 

第二个家庭,房子虽然不大,采光也不好,但家里整洁有序,小姑娘特别懂事有礼貌,可惜第一次活动时间短,还没有时间和孩子多聊一聊,听说她很喜欢做手工,还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收入贴补家用。如果再去,很想带几本女孩子的书给她,不知道她会更喜欢小说类的,还是手工类的,想给她多一些视角,让她对未来有更多的想象。想到这里,又觉得或许我家女儿真的可以和我一起过去,两个都喜欢手工且年龄相仿的小姑娘,一起为周围的小小孩做一些绘本阅读+手工类的活动,也许会帮助这个小图书馆更加活络起来。

 

之前在很多活动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家庭,他们中应该也有大人愿意带着孩子参与类似的志愿服务,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不同地方的小伙伴见面,做一些大家都喜欢做的事。只是这样的工作如何避免给困境儿童带来伤害,如何促进双方儿童的健康成长,协作者让我看到来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法和经验,我还需要再学习和思考。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