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沐阳之家:“造血式”公益怎样成就一家社会企业
来源:CDB
作者:CDB
2021-09-30
320



在安徽省安庆市有一家脑瘫康复机构“沐阳之家”。


五年前,那个唱着经典老歌《我相信》的13岁脑瘫男孩朱金睿。在沐阳之家近一年的康复训练后,小金睿不但能够独坐,站立也有所进步,并且能一字不拉的唱完王力宏的每一首歌。这让一直陪伴他的奶奶十分欣慰。


五年后,18岁的小金睿已经慢慢长大。他除了能唱王力宏所有的歌外,更令人惊喜的是,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20分钟就能背下来,而且从来不会忘记。如今的他,经常在安静的教室里练习打字,也会像小学者一样侃侃而谈,给小伙伴们解读三字经。沐阳之家从16岁开始就对他进行职业规划,如今的金睿正在洗衣公司见习,见习合格后会正式入职。


五年前那个动过多次手术,伤痕累累的吴云,如今也18岁了。和金睿有着相同的爱好,吴云也特别喜欢唱歌,尤其擅长民族、美声唱法,她的梦想能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当然,也有可能成为沐阳之家的一名形象代言人。


从沐阳之家走出去的孩子几乎都各有所长。夏瑞爱好广泛,喜欢计算机、配音、写作和摄影,平时喜欢各种扮相的六小龄童,为《西游记》配音,可以一人配五个人惟妙惟肖。如今他开了微店,做直播带货。 今后也许是沐阳之家的客服,负责线上接单。


吴心越表达沟通能力强,乐于助人,是孩子们心中的大姐姐;张子琪喜欢绘画和计算机,因计算机专长,如今他已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程度的脑瘫患者,而且几乎没有上过普通学校。但是,几年来通过沐阳之家一对一的文化课、艺术课、认知课、心理辅导等多元综合教育,如今的他们都能健康快乐的面对生活,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社会工作和学习。




潘金云的梦想



“沐阳之家”的创始人潘金云,是一位重度脑瘫患者的家长。2012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成立了安庆市第一家民办残疾儿童活动中心“沐阳之家”。潘金云尝试将康复、教育及生活自理相融合,并在安徽省内首创了托养模式。


在沐阳之家,每一个楼层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生活区、教育区、康复区,虽然脑瘫儿童的康复,时常伴随疼痛和艰辛。然而,放眼望去,一张张汗如雨下的小脸上,常常也会漾起自信的微笑。


对于沐阳之家,潘金云最大的梦想,为贫困脑瘫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免费康复。让脑瘫患者活得有尊严、有希望。


她说:“我们在任何时候,包括孩子们去演出,从来不设捐助箱,就是不想让他感觉到,我需要你的怜悯,其实我需要的是平等关爱。孩子们每一个都很开心、自信,他们认为自己都有能力,只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为什么要建康复中心?



潘金云曾经在机关工作,因为她的孩子是一名脑瘫儿童,多年里,奔波在漫漫寻医路上,其中艰难、个中滋味令她不堪回首。虽然先后花去三十多万元,但最终孩子还是不能自理。痛定思痛,2009年,潘金云在安庆市做了智障和肢残儿童康复、教育和生活现状问卷及入户调研,调研中,残障儿童的困境和自卑,家长的无助和焦虑,因病致贫的家庭,令潘金云再也坐不住了。


许许多多脑瘫患儿的家长,他们的脑瘫孩子小到刚刚出生,大到四十岁左右。家长们的心路历程几乎相同,从期望到茫然,从失望到绝望。在经历哀伤、挣扎和痛苦之后,她萌发了一个拯救自己并帮助同类家庭的梦想:自己牵头创办脑瘫儿童康复教育托养中心。她是脑瘫儿童的母亲,能够理解家长们的痛苦,更能体会到家长们寻求一个康复教育机构的迫切愿望。




钱从哪里来?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要创办一个公益性的康复机构,资金是最大的困难。2010年,时任政协委员的潘金云,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政协提案,不断呼吁社会对脑瘫儿童家庭的关注。于是,她带着精心准备的100份调查问卷,以及对10个脑瘫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结果,在安庆市政协会议上集体提案《关于建立智障、肢残儿童康复教育托养中心的建议》。2011年又陆续在市、区政协会议上,提出涉及残障人士社会保障、康复教育、残疾人就业、脱贫托养等多个提案,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呼吁,寻找……潘金云的梦想和执着最终打动了南翔集团股东冯慧英女士,2012年9月,冯慧英女士找到潘金云,决定帮助她完成心愿。


那是一段忙碌且充实的时光。租场地、添设备、聘员工、报批登记等等,感恩的潘金云事必躬亲,决心把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努力为脑瘫儿童打造一个温暖温馨、设备齐全的康复之家。她反复斟酌,给孩子们的家起了一个名副其实、好听的名字“沐阳之家”。


“沐阳之家的寓意,就是希望我们这些脑瘫的孩子,能和普通人一样沐浴政府和社会的阳光,让他们有个温暖的家。”潘金云说。


从历经痛苦、艰难、挣扎,到关注残障人群体、投身残障人事业,潘金云走出了一条拯救自身,帮助同类的公益之路。



输血式扶助难以维系



沐阳之家建立初衷是公益慈善机构,专为脑瘫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免费食宿、免费康复。最初,沐阳之家收治了4个孩子,到2015年迅速增加到30多个。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解决沐阳之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之后如何融入社会以及重度脑瘫孩子的托养问题,都让潘金云倍感压力,她意识到仅靠社会爱心人士的输血式扶助是远远不够的。


据潘金云介绍,经过康复和教育,所有脑瘫患者约35%能正常回归社会;约35%能在专业机构老师辅助之下拥有保护性就业需求;而剩余30%的重度脑瘫患者,只能终身托养。


2016年5月,台湾企业家黄先生在安庆投资兴业。得知沐阳之家公益项目后,以每月5000元的标准与沐阳之家达成长期公益捐助协议。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先生提到了台湾“心路庇护洗衣工厂”安置60名残障人士就业的企业模式,给潘金云带来了启发。


“依靠输血式公益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转换为造血模式,才能保证公益企业的良性生存和发展。”潘金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说干就干,为实现“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残障人士及家长就业脱贫、机构自我造血”目标,探索民间公益慈善机构可持续、良性健康发展的道路。2016年,潘金云学习借鉴台湾、新加坡公益性社会企业创办的成熟经验,在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创办了安庆市第一个公益性社会企业——沐阳之家洗衣服务有限公司。


2017年3月第一家沐阳洗衣店开业,员工中有3名脑瘫患者家长和2名轻度脑瘫残障人士。当年,洗衣店实现了60万元的营业收入,70%直接返回沐阳之家康复中心,帮助脑瘫儿童免费解决吃住、康复、教育及托养系列问题。


2018年,洗衣店扩展到3家门店2个洗衣车间,除现有的15名员工(其中包含4名残障人士)外,另外培训了15名残障家长作为小时工和季节工。




企业营收反哺公益事业



随着沐阳之家脑瘫儿童康复教育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已累计收治80余名脑瘫残障者。但凭借公益捐助和三家洗衣店的利润分配,还是难以负担人员激增带来的巨大开支压力。


于是,潘金云决定建设智能化中央洗涤工厂来扩大营收。根据市场调研分析,500多万人口的安庆市没有一家规模化的洗衣工厂,如果建设安庆市第一家大型洗衣工厂,加上全国优秀洗涤同行的技术支持和关注,效益是可预见的。


潘金云的这一设想,最终得到当地相关部门、慈善机构和公益人士的鼎立支持。2019年7月29日,在残障儿童家长和当地残联的帮助下,安徽沐阳之家洗衣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央洗涤工厂正式投入运营。那一天,29岁的脑瘫残障者张赵恒与安庆市政协原副主席鲁德,共同按下了大型洗衣机的启动按钮,沐阳之家从此开启了社会企业运营模式。


为填补资金缺口,潘金云抵押了自己的住房,她想让这家企业以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目标。事实上,这个厂目前已解决了4名残障人士就业,6名残障人士岗位见习,6名专职及15名兼职就业的家长就业,并发展成拥有7家门店、1500平方米中央洗衣工厂,可实现年洗衣90万件(套),是安庆市惟一一家大型智能化中央洗涤工厂。2019年9月,被中国慈展会等部门认证为安徽省首个“中国好社企”。


当然,潘金云最终的目标是想把“沐阳之家”康复中心打造成尊重生命的希望之家。而持续有力的“造血功能”就来自中央洗涤工厂。近年来,洗衣公司和社会各方力量为“沐阳之家”提供康复、教育善款补贴达400多万元,为60多名特困脑瘫儿童和家庭提供30多万元家庭困难补助,让家长和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力量。


同样,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目前100多名长期受训的脑瘫儿童均有不同康复教育效果,其中71名孩子在沐阳迈出他们人生第一步,35名孩子通过康复教育后进入普通小学和幼儿园就读,9名孩子完全康复。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潘金云倡导的公益慈善理念,也得到了政府、残联和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沐阳之家”,沐阳“全人关顾”的模式在各地推广。“沐阳之家”创建的全国优秀品牌项目,不仅荣获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评选的“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还陆续走出了“中国好人”吴江玲等先进人物。


对于潘金云而言,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部分素材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