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支教项目如何助力乡村地区实现教育公平?
作者:林若凡、王妤丹、吴若一、许哲铭、杨鼎基、杨涵
2021-09-03
503
领域 教育公平



讲到支教,我们经常能想到一些走马观花的项目。与那些专业长期支教不同的是,这些支教项目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成效并不持久,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云南某村的李校长曾经接待过支教志愿者,他表示,这些支教志愿者无法胜任工作,因为支教老师选拔门槛过低,没有合作沟通能力,而且普遍缺乏基本的支教培训。因此,李校长甚至天天默念“千万别出事”。


教育与职业期刊研究显示,60%的支教老师无法适应当地生活;55%的支教老师表明支教工作开展不顺利,村里学生不配合;甚至30%的支教老师表示与当地居民沟通困难。【1】这些数据表明参与支教的志愿者对于支教没有全面清楚的认知,缺乏前期充分的准备,缺少专业的培训,所以他们很难给乡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支持。


的确,部分支教项目存在着弊端,但好的支教项目其实能够推动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根据我国山东省高校调查报告,城市的中学平均有30%的老师拥有硕士学位,而在乡村仅有20%的教师拥有硕士学位【2】。从教育结果公平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罗斯高(Scott Rozelle)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高中升学率为93%,而农村的高中升学率仅为37%【3】。同时,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着相似的教育公平问题。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62亿儿童和青少年失学,并且约6.17亿儿童和青少年无法阅读或进行基础数学运算【4】。所以,支教是一种很好的助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方式。国际上,许多社会组织正在尝试通过因地制宜的支教项目促进当地的教育公平,例如印度的维达洛卡(eVidyaloka)和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



印度的维达洛卡:线上支教,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向乡村



在印度,130 万所学校中有 85% 所学校都位于乡村,但是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却是十分匮乏的,导致乡村孩子们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结果。在印度,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73% 的五年级学生不会做两位数除法【5】。面对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印度社会企业维达洛卡(eVidyaloka)向全世界招募优质志愿教师,在乡村建立数据化教室,运用实时互动性网课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给在偏远山区中的印度儿童。通过标准化的课堂计划和线上教学的教具,埃维达洛卡进行了十万多堂优质的线上课程,帮助了超过19,000名10-14岁在农村公立学校就读的儿童【6】


▲参与维达洛卡(eVidyaloka)网课的学生(图源:https://www.evidyaloka.org/)



为美国而教:扎根乡村,培养专业的学校管理者



今天,美国乡村地区的教育缺乏良好的管理人才且人员流动性高。当地35%的校长只会在他们的学校工作两年以内,而且只有10%的校长会在同一个职位上待十年以上【7】。公益支教组织 “为美国而教”(Teach for America)针对这两个当地乡村教育的问题,开展了提升乡村管理人才能力的培训,并且组织长期扎根当地的项目,从而推动了美国乡村地区的教育公平。


首先,“为美国而教”十分重视培养服务于乡村教育领域的管理人才。每年,“为美国而教”的乡村学校领导力学院会培训55-65个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环境的管理者【8】。乡村学校领导力学院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四期的线上职业能力培训,一个月两次的一对一领导力指点,和在学校社区的应用项目。同时,学院针对不同级别的老师开设了针对性的的课程:一种课程针对正在探索学校管理职位的一线教师,而另一种课程针对想未来成为校长的中级教师。“为美国而教”精心设计的项目帮助了许多未来的教育领导者,一位参与者表示:“我学到了我将每天实施的教育方法。”


与一些短期项目不同,“为美国而教”的支教老师长期奉献于乡村教育。他们会在当地学校进行至少两年的支教。在教授常规课程之外,这些支教老师还会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当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为美国而教”的指导员和前支教老师。在支教两年之后,27%的前成员都会继续在当地的学校中教学【9】


“为美国而教”这一具有管理领导力和持久精神的乡村教育团队提升了当地学生们的学习进度。数学政策研究组织的数据表明,“为美国而教”老师教导下的学生一年会比其他老师教的学生多学2.6个月的数学内容【10】


▲“为美国而教”的支教老师为孩子们在上课(图源:https://www.teachforamerica.org/where-we-work/new-mexico)




中国开展的支教:严格筛选师资,确保有效帮助



在中国开展的一系列改善乡村的教育项目。通过对师资力量的严格把关,支教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实施“东西协作人才支援”和“三区支教”等措施,把发达地区的专业教师往偏远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输送,来改善乡村师资短缺和课程单一的问题。


2018年以来,国家累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选派近9万名支教老师。这9万名教师,毫无疑问是当前各式各路支教老师中规模最大、最稳定的一支队伍。支教老师们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学术素质和教学能力,并且在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全职工作一年以上。支教教师的研究领域需具有创新前景且本人已经获得一定成果。


除此之外,申请参与支教的老师们需通过当地人力社保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审核,然后才可向省级人力社保部提交申请。而后,在经过一系列实地走访和专家评定后,申请人才能真的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因此可以看出,政府项目严格筛选合适和优秀的支教老师,从而确保支教能有效提高被帮扶地区的教育水平【11】



中国大山小爱-从课堂到社区,全面满足孩子的教育需求



从中国民间支教组织来看,贵州“大山小爱”的支教模式也比较成功。大山小爱是 2012 年 3 月 14 日成立的一个民间公益支教组织,致力于改善黔西南州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虽然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是却依然缺少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化的根本是软件资源,就如扎根贵州在大山小爱9年多的周老师说:“一个好的课桌和一个坏的课桌并不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怎样把优秀的软性资源带到乡村里来。


▲大山小爱公益组织的logo(图源:http://www.dsxa.org/)



针对乡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痛点,大山小爱运用长期、短期、远程的结合支教模式来把最合适的教育资源带给当地儿童。这样的结合支教模式覆盖到当地儿童对于基础学科教育和拓展教育资源的需求。


针对基础学科教育,大山小爱会在每个正式学期开始前招募,培训并输送一些长期支教志愿者到当地有师资缺口的学校。这些老师会教授学校里语数英,保障学生基础教育需求的满足。针对课外教育,大山小爱会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短期支教,包括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课程,例如开展电影节夏令营活动等等。除此之外,针对乡村地区缺乏专业性教师的问题,大山小爱通过远程支教项目让更专业的教师在学校里做课程补充。


一般来说,远程支教开展的效果是远远不及线下项目的,在大山小爱全职工作的李老师说:“远程支教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没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支教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扬长避短。”所以他们开展了长期支教与远程教育的交互模式:留在当地的长期志愿者来跟远程志愿者配合。远程的专业支教老师负责上课,长期支教志愿者负责在课堂上监督学生并且课后进行反馈。这样子的交叉教育模式就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深度支教计划既保证了当地支教的扎根性,同时也为孩子们的假期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贵州黔西南板万村梦想家小学里上课的孩子们(图源:吴若一)



除了三种支教项目的交互模式,为保障支教的质量,大山小爱还有着一套专业的志愿者招募以及管理体系。在申请成为志愿者的时候,申请者们需要填写4-8小时的主观问题,然后参加严格的面试。通过面试后,申请者们还会受到为期一周的培训。


除此之外,大山小爱对志愿者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保障了高质量的支教。虽然大山小爱只有一位全职员工,但是却又着强大的人才团队,通过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支教工作中去。比如说,在完成支教期之后,部分深度参加过大山小爱工作的志愿者们会帮助大山小爱筛选新的支教志愿者。大山小爱通过专业的志愿者筛选和管理,截止2017年10月30日,已经累计支教学校9所,长期支教学校4所,暑期少年宫2所,输送假期志愿者15届349名,输送长期志愿者9届91名【12】


超越课堂内的教育,大山小爱还关注到了乡村孩子们对课外社区活动的需求。长期扎根在板万村的李老师观察到,一年中超过180天的时间都是假期。和城市相比,乡村中的孩子们没有大量的补习班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所以大多数的课外时间都在玩手机和闲逛中度过,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贵州黔西南板万村内的图书馆(图源:吴若一)



本着“让孩子在课余时间有事做”,帮助孩子们在课外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山小爱在板万村建立了社区图书馆。大山小爱相信图书馆的存在是为了为孩子们提供更多获得教育‘平台’。支教老师为孩子们开设积分的机制鼓励他们读书,也会为孩子们开设课外作业补习。这是在传统课堂内支教以外的一种新尝试,为孩子们丰富了课外活动。此外,图书馆为家长提供了更多机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比如图书馆开展的中秋游园会就在中秋节将孩子和家长聚集在图书馆前,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加入到活动中。


周老师说:“乡村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问题的本源是多元的,经济、人文、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优质的支教项目正是这样,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还以孩子为中心发散到他们身边的社区。


其实,这些能够成功推动教育公平的支教项目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优秀的项目设计和管理。从国内外的优秀支教项目案例中可以看出,有效的支教项目设计需要严格的志愿者选拔体系,确保支教者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支教项目还需要长期扎根,与当地师生、社区、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提供持续性的支援。成功的支教项目是基于当地儿童的真实需求,匹配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


正如联合国开发署的目标--我们相信且事实已经证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之一,因此必须实现人人享有包容、优质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全世界各地追求的目标。合适的支教项目能够真正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帮助乡村地区的儿童实现教育赋能。


参考文献


1.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f1d1a0a1b5d04d9c318947a18e7f9386.html

2.http://www.cssn.cn/jyx/jyx_ptjyx/201508/t20150803_2104473.shtml

https://www.sohu.com/a/421760851_120207138

3.https://www.sohu.com/a/192477587_669321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614802423657988&wfr=spider&for=pc

5.https://www.evidyaloka.org/partner/become_partner/

6.https://www.evidyaloka.org/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