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焦虑、无助、迷茫:2.5亿老人的养老困境
来源:凤凰网公益频道
作者:庄晨妍
2021-08-05
300

 

 

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2.5亿的老年人似乎有不少的选择,又似乎别无选择。

 

近日,太原市小店区同心社区推出了一项“心语心愿”公益活动,将近20名老年人表达了他们想要倾诉的话语,社区免费用音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遵循老人的意愿,将音视频给指定的人观看。

 

社区服务中心法律顾问侯进菲说,很多独居的老人子女在外打拼,老人没有倾述对象。因此,他们用镜头记录老人想说但无人倾听的话,提供一个讲述自己经历和故事的平台。这样的活动在满足独居老人交流需求的同时,也给了独居老人更多的情感慰藉。

 

除了情感需求的满足,更多老人面临的是基础生活的难题——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行动不便,因病引发的生理痛苦,独居的安全问题……

 

在老龄化背景下,老人的护理问题,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养老院的供给缺口等,都是老年人和青年人共同面临着养老的压力。他们都在其中摸索着彼此生活的平衡点。

 

 

/ 供养父母的90后 /

 

 

“给爸妈买哪种保险好?”“有什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东西吗?”“是提前还贷还是给父母买养老房?”“真的被气死!让父母买保险不买,劝去做个全身体检不去!”

 

在豆瓣一个名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小组里,五万网友分享着作为独生子女面对养老所带来的焦虑、无助、痛苦、甚至愤恨。

 

\"\"

(图源网页截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而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5亿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经迈入中高龄老人的行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曾经独享阖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们,到了要供养父母的时候。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的成员多数是90后,有私企白领,公务员,在校大学生,还有小说作者。他们大多出生在城镇中产家庭,父母有不低的退休金,即便如此,养老问题仍然令他们担忧:想出国留学,又放不下年纪渐大的父母;工作地点和父母相隔遥远,不知未来如何取舍;如果父母生病,自己分不开时间精力照顾怎么办……

 

 

26岁的武安也是小组的一员。她习惯在下班后在车里躲一躲,这是一天中唯一独属于她的、格外珍贵的十五分钟。望向自家的那扇窗户,她没有勇气上去。

 

父亲患癌三年,她白天在医院照顾,晚上回办公室加班。深夜,父亲血糖突降,她要赶紧去医院;住院临时做检查,她要请假,挂号跑单子;有时候父亲做了一场噩梦,母亲也会哭着打来电话,要她回去。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很多事情都等着武安拿主意:父亲的病情进展,治疗方案,甚至是墓地的选择。她太恐惧电话铃响起的那个时刻了,就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有一次,武安正在单位开会,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执意要自己坐轮椅去医院,当着十几个同事的面,她“唰”地一下大哭起来。

 

在豆瓣小组里,也有组员对还未来临的养老压力表现出的强烈危机感。一个小组成员,从中学开始就不断被母亲提醒“以后养老就靠你了”。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半开玩笑:“以后直接把我送养老院,妈妈就不会成为你的累赘”。

 

 

/ 养老院危机 /

 

 

由于无法平衡自身工作与照顾老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父母交给养老机构。然而,这会是一个无忧的选择吗?

 

2020年9月,70岁的周先林在马鞍山市一家老年公寓当护工时,为了防止一位接近失能的86岁老人孙海自己下床造成危险,把对方捆绑在床上,导致他窒息死亡。

 

几年前,年过八十的孙海在家中不慎摔倒过几次,就不再愿意下床走路。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孙海逐渐失去了行动能力,连大小便都需要有人协助。原本便秘的毛病在卧床后更加严重,十几天才解一次大便,严重时还要用手抠。儿子孙斌想过请一位住家保姆,但“男保姆不好请,女保姆愿意来照顾男老人吗?”

 

他曾试过自己照顾父亲,但兼顾父亲和自己在美国的家室让他身心俱疲。无奈之下,孙斌将父亲送进了一家老年公寓。

 

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本该由专业的护工进行护理。而现实是,在许多小城市的养老院里,只能由像周先林一样相对年轻的老人,去照顾更加年迈的老人。而这些老年护工大多是没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文盲”。

 

孙海入住的老年公寓2014年开张,每位老人每个月的收费是2100元,孤寡老人费用减半。周先林是24小时护工,吃住全在养老院里。他的底薪是2800元,每照顾一名无法自理的老人,每月就能另外多拿100元工资。除了他,这里还有另一位全天护工和两位白班护工。

 

这里最年轻的一名护工55岁,其他人都已年逾六十。周先林年纪最大,甚至比一些被照顾的老人小不了几岁。除此之外,人员分配、护工专业能力、基础设备等安全隐患也都存在于这家老年公寓。

 

\"\"

(养老院里忙碌的护工。图源南方周末)

 

院长赵婵也想过招一些年轻的护工,但3000多元的工资对年轻护工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而更高的工资养老院也无法负担。“年轻的都去做一对一看护的保姆了,一个月至少赚5000元左右。如果再年轻些做月嫂,价钱就更高了。”赵婵说。

 

孙海意外去世后,赵婵考虑停办养老院。“风险太大了,再有一两个老人出事,我哪里承担得起。”她不愿再接收不能自理的瘫痪老人,同时把一些已经入住的“麻烦老人”送回了家。如今,养老院里只剩下不到20位老人和4位护工。

 

美国波士顿一家老年日间护理中心的主管林黎辉认为,养老护理不应只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她所工作的护理中心,护工每天都会唱着歌与老人们拥抱、握手,以此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很多人认识不到,老人也是有情感需求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

 

而这种高质量的养老图景,对去世的孙海来说似乎太过遥远。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他能得到的,也只是一张干净的床铺和能帮忙解决基本生理需求的护理。

 

 

/ 补齐“人才缺口” /

 

 

7月14日,民政部在南京召开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公布,江苏已建成1.4万余张家庭养老床位。此外南京市起草的《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规范》有望成为全国行业标准,将进一步促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

(图源微博截图)

 

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近年来,养老产业利好政策密集发布。但对于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利好”背后还有着很多困顿,其中人才培养和专业化成为最大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称,目前养老行业在岗的护理员以40岁至60岁的女性为主,工作不仅劳累,同时缺乏社会认可,“别人也觉得不体面”。

 

因此,“鲜有年轻人真正投入到护理一线。”高华俊补充道。

 

2020年10月,民政部为了“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0000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大纲。但现实是,接受培训的养老护理员远无法达到200万名。

 

为应对养老护理力量紧缺的问题,政府部门大力开展养老行业的学历教育,并推动多个短期培训。据《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报道,全国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点新增56个,位列年度专业设置数量最多前十,总数达到278个。

 

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2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75.0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4万个,比上年增长19.9%;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6.4万个(其中社区养老照料机构8207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0.1万个,公寓床位336.2万张。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但高华俊发现,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占老龄人口比重分别约为90%、7%和3%。“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都有试点,但总体仍是杯水车薪,产生的效果不明显。”

 

老人期盼的安稳舒适的晚年,青年寻求的养老与生活双赢,道阻且长。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