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友成小鹰计划十周年庆典: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来源:CDB
作者:CDB
2021-07-22
854

 

鹰有时候比鸡飞得还低,但是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在创办“小鹰计划”项目之初,她就希望中国青年人需要姿态放低,沉潜到乡村,用一年的时间不断实践、创新,直至超越自己,搏击长空。

 

7月17下午,伴随着2021级“小鹰”们的宣誓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项目十周年庆典达到高潮。

 

活动现场,历届小鹰校友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小鹰导师特邀代表为十周年献词。同时,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总结了小鹰计划项目经验,介绍了项目未来规划。专家学者、基金会负责人、2011-2021级小鹰计划学员代表等100多人出席现场参与本次活动。

 

\"\"

\"\"

 

 

01 30万余小时,4万多名村民

 

 

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0万余小时,覆盖全国13个20余县,发起100多公益项目,210多名“小鹰”服务了4万多名村民和儿童。

 

2011年,友成基金会发起小鹰计划,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怀的青年到乡村工作和生活一年,不断认识社会,最终成长为行动力和影响力兼具的领袖型人才。

 

从教育创新、文化保育、社区发展,到乡村设计美学,“小鹰计划”的社会公益实践项目丰富多元,让小鹰学员锻炼提了升自身的能力,让乡村基层社会组织获得了优秀的长期专业志愿者支持,更为乡村带来了有价值的改变。

 

据统计,在毕业的小鹰学员中,近四成的小鹰学员,进入了国内的各大公益组织,不少小鹰在各大公益组织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内新公益发展的中流砥柱;近三成的小鹰进行社会创新创业,创业范围涵盖了教育创新、传统文化艺术、青年发展、社会化抚养、农业农村发展等多个领域。

 

 

02 “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做大”

 

 

在小鹰计划十周年庆典上,6名小鹰计划学员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们有的在公益的道路上砥砺,有的虽已从事其他工作却依然有着跳动的公益之心,有的“初出茅庐”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2012级“小鹰”兰毅从小鹰计划毕业之后,在社会创新、社会企业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进。曾经,他关注到在乡村被扶持的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虽然能吃饱穿暖了,但却没有了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斗志。于是他带着大家谈心事、搞建设、做活动,成立乡村文化服务站,让人人乐在其中,参与其中。

 

他在基层践行多年以后,对于个体的观察细致入微,有了自己的感触——“我们常观察到,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公益,普遍喜欢宏大叙事,动不动,拯救人类和改变世界,高举高打,但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远离其中。因为宏大叙事最麻烦的是很容易让你再也无法回归到个体关怀中。”

 

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创新教练的2013级“小鹰”陈晨公益之心不灭,他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一款“公益地图”,以更直观、便捷的界面和操作帮助公益从业者和志愿者快速找寻合适的项目。三十而立,陈晨不缓不疾,他说:“我们要能把‘大事’做小,也要能把‘小事’做大,要能脚踏实地去做好每一件小事 ,也要能有长远的目光和理想,去做出更大的改变。”

 

无论是有待展翅的“雏鹰”,还是盘旋于山谷等候时机的“猎鹰”

 

“小鹰”们似乎有千百种姿态,广袤世界是绝佳的试炼场。2014级“小鹰”潘恒业感念公益这颗种子、这本书籍、这团火焰,因为它在生命的不同时刻发挥着不同作用,引领着自己找寻答案;2020级“小鹰”区欣仪认为“每一步都作数”,她说在践行公益这一年,潜移默化,小小的改变已经开始……

 

 

03 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

 

 

友成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谈及“小鹰计划”的未来,她表示,小鹰计划的“全人教育、自我发现、磨砺意志,企业家精神、公益精神,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基本理念不会变;小鹰计划要寻找的青年群体和培养目标不会变;小鹰学员“沉潜乡村,关注农民、锻炼自己、利益社会”的基本实践场景不会变。

 

“未来,我们会对小鹰计划项目内容有更多创新,以更多的视角来实施这个项目,设计乡村美学实践、共创行动学习、强壮体魄体验等环节;会对校友会的运营和维护加大力度,创建一个更具粘性、更高质量的青年社群,增加校友之间的联动和合作联系;会跨界联动更多的资源,比如和国内以及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青年发展组织更多连接和分享。”零慧希望“小鹰计划”在青年们心中播下改变未来的种子,在这座“无围墙大学”中培养出真正的领袖型人才。

 

国家乡村振兴局团委副书记吕申申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新使命,青年要到乡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乡村振兴是青年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是了解国情,体悟民意的渠道,是青年锤炼品质和增长才干的熔炉,是青年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舞台。青年人应该抓住这难得的磨炼的契机,在艰苦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快速成长。”

 

小鹰计划导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并道出中国乡村振兴势在必行的决心与前方艰难险阻的叮嘱,“未来30年的乡村振兴,人人都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小鹰计划项目的创始人王平女士以“众人拾材火焰高”与“愚公移山”的精神勉励在场所有青年人,她殷切说道:“我们要始终这样告诉自己:我、你、还有每一个人,我们是光,我们是世界之光,我们是希望之光,我们只管走在路上,必会有人因着光芒而走出黑暗,让我们永远再接再励,永不放弃,做那束永不熄灭的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