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新疆公益调研项目第一期,几乎完美地结束了:
学生获得了调研与沟通能力的提升:“我再也不怕和陌生人沟通了”;
学生获得了世界公民价值观的塑造: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公益”,也理解了多元文化与“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本地接触对象非常喜欢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依依不舍;
公益组织合作方的本职项目工作得到了帮助,说“这些活动我们会作为本职工作,写到工作年报里”......
▲在最后一天,新疆项目第一期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 | 图源:中南屋
带着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青少年学生做调研活动、做公益活动,会不会有很多问题?
当然可能会:消费贫穷、伤害调研采访对象,帮学生简历镀金了却没有给当地带来积极公益影响,学生只是寻求证书、根本就不想认真做调研和公益......
只是,这些许多青少年活动都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在我们这一期项目中都没有出现。
▲早餐时分,新疆项目第一期学生在讨论今日采访问题 | 图源:中南屋
然而,这并不是简单能实现的。前面我说这期项目“几乎完美”——唯一的一个“不完美”,大概就是工作人员的付出极大,都累得像狗一样吧。
在第一期学生已经离开、第二期学生还未到来之际的间隙,我想以这期新疆项目为例,把我们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跟大家说一说:公益与教育之间的双赢,我们是如何做到的?
01
秘诀一:针对本地公益需求设计项目
由始至终,我们都是针对本地公益组织合作方的需求,以及当地民众的需求来设计项目的。
在新疆,公益组织希望筹集资金延续他们赋能少数民族女性的“驴宝贝”项目,于是我们就带动学生们筹款——他们自己和身边的人经济条件确实比较好。筹得的钱会直接为一个本来就成熟的项目注入资金;
▲黄泓翔老师在“驴宝贝”转交给受援对象现场 | 图源:中南屋
公益组织本来就要开展针对当地农村青少年的职业发展工作坊,于是我们就将其设计到了项目环节中。不仅如此,在具体选择去介绍大学里的哪些专业、大学毕业有哪些职业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不是拍脑袋去想“我要介绍什么”,而是去问本地人“大家更需要了解哪些专业和职业”,从而得知“他们希望我们介绍什么”;
公益组织本来就希望开展“民族交流”活动,我们就把我们的学生项目有意识地调整成了符合的模样——招募本地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当助教,与我们的学生朝夕相处一周,从而建立“手拉手”的情感。在项目一开始,我们就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为你结对的少数民族助教家庭做一件事——例如捐赠电脑、筹集学费等等。
▲学生在采访民族助教 | 图源:中南屋
其实,只要老师本身能力足够,真的知道如何去了解当地的公益需求,知道如何基于需求去设计与执行对当地有帮助的公益项目,并按照“优先考虑本地需求、自己清楚该做什么、并带着学生一起做”的思路走,这种“公益+教育”的项目的公益影响力就不太可能做得很差。
02
秘诀二:全程严格教导和要求学生
我们不指望学生来的时候就对公益有多么了解——如果学生自己就懂,要老师做什么?
同样,我们不指望学生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理想学生”:不是只带着功利的“给简历镀金”的需求,而是也希望真正帮助到别人——如果学生本来都已经是很好的人,还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去培养、塑造对方吗?
我们的“指望”都放在了项目本身和老师身上: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带着什么样的预期来,只要到了我们项目里,我们都会去影响你、塑造你,确保你真的能对当地创造价值,也确保让你变成更好的人。
我们最开始就会在项目中树立一位特别严厉的“魔鬼”老师形象,把丑话都说在前(例如,你表现不好的话,就别指望发表成果、获得推荐信),从而确保学生服从指挥——当然,另一位“天使”老师也会去平衡魔鬼老师的严厉;
我们最开始就会跟学生说清楚这不是来旅游,我们也不能只考虑自己、而要去注意他人的感受。来之前,我们就需要做好非常多期望值管理;
我们会要求学生听一套我们自主研发的青少年公益录播课,帮助学生来之前就理解什么叫NGO、理解为什么不能带着“圣母心”做公益,理解什么是调研、怎么做调研、怎么做采访——我们还会通过作业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学习了;
作为结果,参与我们项目的学生是真的累——一周的实地行程,平均每天睡眠5、6个小时;来新疆一趟,一个旅游景点都没时间去,全在做调研、做公益行动。
▲新疆项目第一期学生在大巴扎采访当地人 | 图源:中南屋
而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一方面,学生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也从项目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与理念;另一方面,学生们给当地带来问题的可能性会小很多、给当地带来价值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我们不应该去嫌弃“学生不够好”,而应该去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足够好、可以影响学生的老师”。
03
秘诀三:全程严格要求工作人员
理想,可不是轻飘飘说着漂亮话就能实现的东西。想要做到公益与教育的双赢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要轻松做到的话——怎么不上天呢?
来之前,我们就跟工作人员说得很清楚:学生在的一周,就是007工作制,不会有一分钟时间属于你自己。一期学生走之后的三天空隙时间,再给你好好休息和体验当地。
而我们确实是这么执行的:
学生到达后,我们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的每一分钟都必须用来关注学生,每一分钟都必须神经紧绷。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只是要保证学生的体验,还要保证与我们学生沟通的本地助教、采访对象、合作方的体验。
▲在助教的帮助下,学生在采访当地人(村干部)| 图源:中南屋
举个例子,学生和所有当地人接触、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求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旁边全程听和参与。学生说话如果不当,工作人员要马上介入——这是我们保障当地人体验的关键。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项目中一旦发现两个工作人员在一起走路或聊天,我作为“魔鬼”就会马上打断:“请工作人员不要内部聊天,去各自看着一组学生,确保他们的安全,以及他们与人沟通不出现问题”。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项目中一旦发现工作人员自己在和采访对象单独交流、并沉侵在“了解当地”之中,我作为“魔鬼”也会马上打断:“你不是来这里做学生的,而是来做工作人员的。请带着你的学生调研,而不是顾着自己体验。”
全程下来,工作人员的体验肯定不会有多好:他们自己的需求几乎都不会得到满足,而要每分每秒全身心地去服务学生、服务本地对象。然而,不得不说,这就是项目质量的保障——一个项目设计得再好,还是要靠工作人员来执行出设计的效果。
为了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功在当地实现公益影响力,我们工作人员只能选择为了这一个困难的任务而倾其所有。
写在最后:
每每项目结束,我都会想到中南屋做这些项目的初衷:一方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公益组织需要帮助;另一方面,有很多青少年学生出于功利或非功利的理由希望做调研、做公益,而他们及他们的家庭也确实能够提供资金等许多资源。
这两者是否能够在“公益+教育”项目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经过七年的探索,中南屋认为这是可能的。然而,还是那句话:当我们想实现的东西特别理想主义,我们去实现的方法就需要特别现实主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