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近年来,“全民阅读”广受重视。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推广全民阅读,是需要汇聚微光的伟业。本文主要介绍了“阅读公元”创始人潘子亮在践行公益阅读事业的经验与感想,他们致力于连接社区与公园、城市与乡村,让书籍流动,让知识流动。
你会在哪里读书?
在街角咖啡厅捧着一本书品读;24小时书店里席地而坐翻看最新好书;在图书馆大而宽的书桌上奋笔疾书……如果在你常常游逛的公园里,突然出现了一座装满了书、创意十足的小木屋,你会不会觉得在盎然绿意中阅读也别有一番滋味?
▲奥森书局 阅读盒子(北京奥森公园)
阅读公元创始人潘子亮对CDB说:“公园里的‘小’图书馆是最亲近人的阅读空间,也最能给人带来想象与灵感。”他们联合奥森书局共同策划了“阅读盒子”,希望家长能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品读好书,欣赏自然。
不只在公园,阅读公元还在城市和乡村里与合作伙伴一起建立多个mini图书馆,既作为便捷的城市阅读空间回馈市民,也作为募集图书的服务驿站,将城市里的余量书籍流到乡村图书馆。
为什么要加入到公益阅读推广中?实属机缘巧合,在2017年潘子亮收到了一堆“无处安放”的书。面对着“书山”,他索性就向外召集更多,聚拢到一处,设计、搭建了一个7层、3米左右的“书塔”雕塑。最后,他们还把书捐到了大凉山。
书聚集在一起,就有了力量。潘子亮创办了“阅读公元”,多方支持下,发展的脉络也更加明晰:打造“公园图书馆+城市mini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平台,从公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公益先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书香融入绿水青山。
▲公元二次方 mini图书馆(北京朝阳望京)
做书籍的搬运工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政策的推广与深入,实体书店、城市书房、农家书屋,越来越多的阅读空间在城市、郊区、乡村里涌现。“读书”的理念真的深入人心了吗?
从阅读习惯上看,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接受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从调查数据上看,《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
“我们想做书籍的搬运工”,潘子亮坦言阅读推广非一日之功,众人拾材火焰高。他希望“阅读公元”搭建的每一个公益图书室,都像毛细血管一样,持续地为城市角落、乡村原野输送“氧气”。
▲大吉祥村mini图书馆(北京延庆)
公益之心,会在人群中不断荡漾开来。在最开始募集图书的时候,他只是从身边的朋友圈子联络起来,后来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把书亲自递交到他们手上,或者免费邮寄过去,潘子亮感慨,“好像全世界都在为我们捐书。”
一腔热血,最怕时间冷却的考验。公益组织能否实现自我“造血”?2021年4月发布的《中国儿童阅读领域公益组织发展研究报告》,对全国范围内80家阅读公益组织后调研发现,有将近60%的公益组织表示筹款压力较大或非常大。
“阅读公元”创始人潘子亮表示,他们在积极地打磨“造血”模块——nano gallery独立文创品牌,这是跟中国青年艺术家合作的文创商店,“这些人最开始都是来帮助我们的志愿者,有的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对于艺术、设计都很有想法”。
▲nano gallery文创线上微店截图
潘子亮认为文创商店的作用是多向的:能为公众展示有想法、有特色的实验艺术手作;将青年艺术家的想法落地成产品,更好地推介出去;将部分利润捐给公益项目,让更多人阅读。
人人都是“阅读推广人”
未来,阅读公元将打造一个连接城市各区域和乡村之间的公益文化共享平台,让城市社区、商圈、公园内、乡村文化场所的线上线下多元系统完善,升级便民利民服务系统的软硬件,具有公益阅读、公益服务宣教、产品体验、发布活动、推广、品牌推荐、教育基地等复合功能。
“全民阅读”目标很大,然而让潘子亮他们难以忘记的,都是微小的瞬间:胡同里的老人,抽出一本《资治通鉴》,小心地询问是否能借走;公园里的孩子,开始读墙壁上的诗,童稚的声音让人感动;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挤得小小的图书室“人满为患”……
▲潘子亮在奥森公园“阅读盒子”与孩子们共同读诗
“全民阅读”政策在广泛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人参与“全民阅读”的方式不只是自己读书,还可以参与到其中,人人都是“阅读推广人”。
比如,你在地铁里手捧一本书阅读,就是无声、有力的推广;在公园里一边放肆呼吸,一边放肆阅读,就有了沁人心脾的书香;在书房里倒腾出几本值得分享的书,捐赠给图书馆、城市书房,或者乡村阅览室,这便是全民阅读的有效践行。
▲阅读公元创始人潘子亮
CDB:什么契机您关注到全民阅读这件事?
潘子亮:这件事始于2017年的夏天我姐姐潘紫径去美国之前,留给我一批书籍,装满了整整一个书架,我放在同学魏琦的孙河弘园五号的一处空间,这个空间名字就叫“一处”。
空间里正好有个废弃的水塔,我有次和策展人段少锋和郑雪山在水塔下闲聊,说可不可以用募捐来的闲置的书籍堆积各一个书塔,让更多的人看到城市中闲置的书籍的流动到这个书塔,推广公益阅读,书籍饱和后再让更多的书流转到需要书籍的乡村里,或者更多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我和郑雪山做了书塔计划,并且参加了BIBF国际书展和北京国际设计周。
第二年我们将募集到的2000多本书寄到的了四川凉山,经由梁山艾特基金会工作人员转交给梁山州马道镇跃林文武中学。之后我们陆续开展了“我们分享书”计划,进公园、进社区、进园区、进山区等活动,将公益之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CDB:为什么会关注城市阅读、公园阅读?
潘子亮:现在城市里的人们十分依赖电子设备,未来可能乡村里的人们也会逐渐依赖电子设备。而电子屏幕闪烁的信息往往只能满足一部分碎片化知识需求,更多的系统化知识和长篇体验还需要纸质阅读的体验。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在屏幕的冲击下有适当回归纸质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和智慧,也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视力有益,也能让生活节奏从浮躁、快速变慢下来。
之所以关注公园阅读,首先,国家提倡人民群众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让书香滋养民族心灵。阅读公元打造图书馆平台,从城市到乡村,公益先行,让书香也融入绿水青山。
其次,和我大学专业有些关联,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从业十几年都是和公园设计打交道,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公园去过很多,相比发达国家我意识到我们的公园里缺少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美术馆。我创办阅读公元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我国的公园里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更多的文化空间,为生活在附近的老人、孩子、各年龄段的人提供一处可以回归纸质阅读的空间,在自己捐赠的图书馆看书。
CDB:您的组织在做公益阅读活动奉行的理念是什么?
潘子亮:阅读公元的口号是:做“书籍的搬运工”。这些在公园里出现的阅读空间,可能不是最美、最大的图书馆和书店,但却是最亲近人、亲近自然、山水、土地的阅读空间。
我们的目标和愿望目前也是阅读公元的三个愿景:
-
未来每个公园中都有公园图书馆。
-
未来社区3km辐射圈内有城市mini图书馆。
-
未来每个乡村都有乡村图书馆
阅读需要长期培养、缓慢体验,方能受益终身。阅读公元可能解决不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能以微薄之力让人们能够爱阅读,同时带动更多人爱阅读。现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每年倒闭很多家。我们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支持我们,一同解决面临的问题。支持像我们这样的机构可以长期存活下去。
乡村里缺书,更缺看书的人
CDB:在城市、乡村开展阅读公益活动,有哪些区别?
潘子亮: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明显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乡村空心化人口流失也越来越显著,城市里不缺书;乡村里缺书,甚至缺看书的人。
城市里阅读相关活动是“多重性格”的,我们常说是“动若脱兔也可以静若处子”,既可以熙攘中越辩越明见真知,也可以闹中取静。比如我们在奥森书局的蒋一谈的诗歌盒子,在周末的开放日,诗人蒋一谈会和几十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交流,一起读诗,一起写诗,交流写作、文学与人生话题。
乡村里的活动可能更多的是要静水流深的,设想,如果诗人蒋一谈愿意去我们延庆四海大吉祥村的喵托邦的乡村图书馆做活动,一定是安静、温馨、缓慢的节奏,在距离北京城区两个小时的山区里,附近的村民和猫叔农场里的人们会是什么表情听着诗人和孩子读诗?我猜不到,但我想这是一件好事。
CDB:如何链接更广泛的人?
潘子亮:目前阅读公元的mini图书馆已经有10家:北京6家,成都4家。其中包含4个乡村图书馆。运营中实际的难点一是缺书,缺好书;而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书籍很重,物流费用很高。另一个理念上的难点就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公益阅读这件事,不只是大机构一掷千金、名人们一呼百应才能去做的事情,应该是每个人都做一点点,每个机构都做一点点,和大的机构一起,微光汇聚的伟业。目前我们做的不够大,但也很骄傲。
在未来,我们会施行会员制,旨在更好的为爱阅读的人们服务,也为更多的热衷于公益的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建立一个阅读公元的交流平台,为参与进来为人们做好多元的文化服务。
阅读公益组织如何自我“造血”?
CDB:不少阅读公益机构在筹款、开销等方面压力较大,你们是如何看待,并如何解决的呢?
潘子亮:我们所做的公益相关的事情,前提是运营的机制必须有良好的造血功能,既能做好公益,也有能力收益,不倒闭,才是做公益的长久之道。我们采用公司的运营方式,股东和合伙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阅读公元阅读相关的三个图书馆板块(公园图书馆、城市mini图书馆、乡村图书馆)都是要付出资金的;阅读公元旗下的nano gallery艺术文创板块是我们的造血功能,通过技术研发和平台销售贴补阅读板块购书和物流的投入。
在nano gallery艺术文创商店,有不同系列的产品:与航空有关的宇航员系列石膏像;与自然有关的花艺墙面装饰;帆布包、冰箱贴、摆件等创意手作也有不少。同时,美术学院的学生或者自由职业的艺术家也会用自己业余的时间创作艺术品以及艺术衍生品,丰富着这样的小“美术馆”,传达着社会服务理念。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朋友支持nano gallery商店的文创产品,您购买的每一件商品,都会有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公益图书馆板块,让更多的人读到更好的书。
CDB:您会与哪些行业、组织进行合作呢?
潘子亮:我们合作过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广泛,多数人都是极有爱心的。比如我们接触的出版行业,我的高中同学郭伟女士和她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同事们,自2017年起,多次不间断的给我们公益项目捐赠大量优质的书籍。这些捐赠的书籍不仅流转到北京的乡村,很多寄到了四川成都、凉山州等地方。
另外众多图书馆从业、作家、文学家、画家、策展人和很多家庭都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很多活动都是他们提议和帮助实现的。自2017年书塔到2021年奥森项目落成,这里首先要感谢所有支持书塔计划和“我们分享书”计划的朋友们,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团队、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奥森公园的领导们、首师大附中图书馆朱峰漪、诗人蒋一谈、 泓镜文化创始人王舒展女士、毛子强沙力夫妇、艺术家崔志鹏、张巧然、邵丰田、郑雪珊、策展人段少锋、吕明伟、杨淮山、艺术家邬树楠、高鹏、意达等朋友,名字太多,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CDB:在打造自身公益品牌、培养公益团队方面,有哪些做法和计划?
潘子亮:阅读公元扎根土地,寄情山水,书香融入绿水青山,会持续不断地做书籍的搬运工。
2021年有新的股东和合伙人、职业经理人、财务总监、首席技术官、公益板块主理人加入团队,在此感谢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未来无论是机构快速壮大或是缓慢成长,我们都希望底色初衷不变。
2021年阅读公元会重点推进mini图书馆——阅读盒子入驻更多的公园、风景区、社区、乡村,也欢迎更多的地方与我们合作蒋一谈的诗歌盒子,“给孩子,给世界”“没有屋顶的诗歌大课堂”项目。
希望这次奥森书局和诗人蒋一谈帮助下建立的蒋一谈的诗歌盒子的契机,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北京主城区最大的城市公园中认识我们,有中国给孩子读诗写诗的著名诗人支持我们,有更多人地方接纳我们,我们会持续发光发热。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