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的筹款人大会上,我们承办的分论坛《写好项目计划书,提升资助申请成功率》(点击回顾),大获好评。之后,有不少公益伙伴找来咨询同一个问题——机构缺资源,怎么办?
拓展资源,获得更多支持,是每一家公益组织的期待。可惜钱和资源从来不会从天降临,总是需要我们“上下求索”,不放过任何资助申请的机会。即便如此,百里挑一的“命中率”总会让我们一次次希望落空。
为什么“百里挑一”,挑中的却是别人,而不是我们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资方在挑项目的时候,到底“看”什么。
资方之所以愿意出钱资助某个项目/机构,是因为Ta也关心这个问题,但靠自己解决不了。所以,资方选项目,是在寻找一起解决问题的战友。差别只是一方出力、一方出钱。
——澳门同济慈善会·陈泉在筹款人大会分论坛上的分享
“战友”的描述很准确。面对庞大、复杂的需求和问题,再大的资金体量都会成为“有限资源”。而资助工作者的最核心工作就是:选出好项目,“将资金投放到更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和机构”。
引用自资助者圆桌论坛CDR所开发的《资助通识》
什么是“更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和机构”?在资方选定的议题领域内,判断是否“更有利于”的标准主要有:
1. 聚焦真问题、真需求,
2. 有效果,
3. 资源使用效率不错。
如果严格对照标准,就会出现“资方拿着钱找不到好项目”的情况。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资助工作者会更实际:用相对标准选出“更有利于”的方案进行资助:同一议题领域内的问题/需求识别往往大同小异,最能体现功力和差别的是“有效果”。
这种“有效果”不只是“我们嘴上说好”,更得是“服务对象反馈好和实际有改变”,毕竟一个训练有素的资助工作者,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在100个说自己有效的项目中,识别出真有效,或确实具备有效潜力的项目”。
回答一开篇的问题:为什么“百里挑一”,挑中的却是别人?或许答案就在这里。
从我十几年公益从业经验的观察来看,几乎没见过哪个机构项目做得好却筹不到款的。分享三个我近距离看到的真实案例:
-
A机构|初创到飞跃
成立于2016年,发展头两年机构年预算仅50万,虽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服务模式,但有清晰、确定的机构定位和业务聚焦,专注于服务对象需求识别和有效解决方案探索,并在能力和预算范围内,进行关键数据的监测评估,以数据指引优化和迭代。
如今,靠着验证有效的服务模式,已成为所在领域公认的头部机构之一,并进入稳定的规模化发展阶段——服务点从1到100,年预算已达500万。
-
B机构|转型动荡到稳步增长
B机构的前身是国际公益组织,发展鼎盛期有多地办公室,年预算超千万。2016年进入本土化转型期,机构管理层决定优化掉“筹款容易但没啥价值”的项目A,选择探索和发展“需求和价值明确”且“更符合组织使命”的项目B。
这一决策让机构预算锐减。加上探索初期的不确定性,理事会甚至在2017年下了最后通牒——“再试一年,不行就停了吧”。在如此压力下,B团队一方面潜心打磨服务,另一方面寻求外部支持,建立可用的项目监测评估体系,希望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成效,对团队和理事会有所交代。
最终,有说服力的成效数据,不仅给了团队信心,也说服了理事会。如今,项目B已成为该机构的核心服务,从最初一年服务几十人,到现在一年服务上万人。清晰的服务模式、有数据依据的项目成效,也让B机构赢得了各种资源支持方的认可和支持。
-
C机构|从草根到标杆
C机构由癌症患儿的家长于2006年创办。缺乏公益实践经验的他们,怀抱着“不想让更多癌症患儿和家长经历自己曾经的苦难”的初心,靠着志愿服务、1间仓库办公室、1.5个团队成员,和每年不足10万预算,度过了最初的6年。
使命感让他们在2012年获得第一笔稳定资助。获得资助后,负责人就带领团队进入了两个关键核心能力的打造:
1. 服务专业能力——从机动、零散的志愿活动到稳定、专业的服务,
2. 服务监测评估——不只做服务,更要知道“做得怎么样,是否有效”。
凭借着坚定的使命感、扎实的服务、清晰的项目成效监测评估,C机构获得多家资助机构的连续多年支持,并作为“标杆”,为其他伙伴提供支持。
这三个伙伴机构,之所以可以从初创到飞跃、从转型动荡到稳步增长、从草根到标杆,是因为他们都在发展中关注“服务成效”,都不满足于“自己觉得好”,都尝试在能力、资源范围内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用数据呈现成效。
当他们可以更有底气地向自己、资方呈现“项目是有效的”,自然也就可以在“百里挑一”中脱颖而出,获得认可和支持。
想实现资源突破和机构发展的公益伙伴,欢迎扫码报名「监测评估训练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