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吕洪良很少出门,因为“不太方便”。轮椅出行已有30年,作为一名“老司机”,他每次出门还是要小心再小心。“人行道越来越窄,就怕撞到人。”每次出门前,吕洪良都会打开百度街景地图,“侦查一下路况”。尽管如此,还是会遇到很多尴尬事,比如,人行道,从这头上去,发现中间停了一辆车,或者立了根路灯杆,或者另一头没有缘石坡道,下不去,只能原路返回。
人行道被占,他的一些残疾朋友就沿贴着人行道的机动车道走,结果被撞了。“这些朋友就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轮椅后面挂个红旗或者绑个红绸布,以免司机看不到他们,剐了碰了。”现在,吕洪良所在的大连市有了地铁轻轨,出行更方便,上班也不用家人接送了。
深圳的罗洪坚在一次乘坐地铁时,轮椅翻了,因为车厢底板与站台之间的宽缝隙。“地铁站是有踏板的,但是他们没有拿出来用,我摔倒不能说和地铁没有关系,但是我没有去找他们麻烦。”
骆燕在北京生活多年,一直不敢坐公交车,“一是怕拒载,再一个怕耽误别人的时间。当老师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就说你耽误一分钟,全班50个人就耽误50分钟。因为有轮椅,我们上车慢,我也要考虑其他人。”
出行不该有“障碍”
不久前,《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0~2021)》发布,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促进残障人士社会融合。中国现有残障人数已超过8500万,相当于每15个人中,就有1位残障人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在街上看到他们。残障人士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反映出他们融入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出行难。
2012年,我国出台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无障碍建设与管理的法规规章,推动无障碍理念和意识更加普及。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1737个市、县系统开展了无障碍建设,537个省、市、县级相关管理法规等文件出台,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保障只是一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上述残障人士遇到的困难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盲道铺设没有避开路障,或是被违规占用,通行不畅;又如有些无障碍通道缺少扶手、坡度太陡等,仅靠残障人士自己几乎难以正常使用。盲人因携带导盲犬而被地铁、出租车等拒载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种种现象表明,无障碍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要让无障碍出行成为现实,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体谅和支持。需要从残障人士的视角考虑出行需求,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跃升,以绣花功夫去关注细节,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精细、更有温度。
正如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期望:“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一切需要它的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消除物理障碍固然重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为重要。发展无障碍实际上是消除歧视,是尊重生命、维护权利和拥有尊严的充分体现”。
无障碍认证是关键
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乎人文社会内涵与生活品质。无障碍设施绝不是仅为少数人所用,而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2.6亿多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约有4000万,再加上儿童、孕妇、伤病员等其他需求者,我国通用无障碍环境刚需的人数,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0%,这些都是无障碍设施的日常需求者。所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普惠性、通用性、必要性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在6月3日举办的全国“2021认证技术提升周”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发表演讲时提到,无障碍环境建设好了,如果可以满足残障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临时受伤者、孕妇等人群的出行需求。残障人士可以到工厂上班,也可以外出旅游,这也是拉动消费。此外,残疾人居家、适老化、旧有小区等无障碍改造,养老福利设施、无障碍智能产品等,蕴含着庞大的市场潜能,价值以前尚没有被挖掘,现在应当被转化为效能了。
在接受《中国市场监管报》专访中,吕世明一再强调,由于缺乏对项目无障碍专项规划和专项设计,一些工程项目虽然建设得档次高、环境美、条件好,但无障碍施工与管理不达标、不规范,造成了设施不合格、使用有障碍,甚至返工重建重复浪费等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只做到了最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的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
根源在于,建设过程中没有权威的判定,无障碍设计和设施产品优劣的法规依据,影响了监管效能。限于目前有的条例、标准等条款很多都是倡导性的,极少是强制规范的。验收方面是没有强制规定的,也没有专业部门负责,不像消防工程的验收。这样就造成了监管或者验收,存在一些漏洞或痛点。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产品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
吕世明认为,目前,探索建立无障碍认证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发达国家也有较为成熟的无障碍审查和认证制度可供借鉴。
想让无障碍与认证有机融合,可以尝试在一些领域搞行业试点,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可行系统。比如,从民用机场无障碍专项设计与审查验收等环节入手,按照认证的体系、方法和路径,编制一套机场无障碍专项设计的审查评估系统。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部分场馆等重大工程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就建立了无障碍专项设计事前咨询、事中评审、事后验收的流程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这种机制应当完善并推广。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无障碍认证专家人才队伍,统一无障碍建设在设计、咨询、评审、施工、验收、维护、使用各阶段的技术要求,能够有效改变目前仅限于末端延迟反馈、不得不频频返工改造的被动状态,真正从源头完善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系统。
无障碍出行的短板怎么补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在远景目标中明确,“到2035年,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并提出完善无障碍基础设施的重点任务。2021两会期间,“华夏残疾人之声”针对当下无障碍出行的短板,记录了全国人大代表吕世明针对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在吕世明看来,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建议强化示范引领。无障碍环境建设重在依法推进,依法管理,依法实施,要按照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等工作中,将“人行道盲道设施““无障碍过街设施”“无障碍公交站台”等建设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和整改内容。鼓励各地将无障碍出行纳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内容,树立典型示范。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全国打造更多无障碍出行服务品牌。指导车辆生产企业按照城市公交车辆相关生产标准,在车辆生产时配置完备的轮椅坐席及安全带、无障碍踏板、下车按铃等无障碍设施,方便无障碍出行。
其次,建议完善标准体系。完善城市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重点标准制定。如,研究建立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规范,加快标准立项和研究工作,明确公交驾驶员的无障碍服务内容和流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公交无障碍设备配置、标志标识和服务的标准化水平,以标准规范引领为城市公交无障碍出行提供保障。
另外,要加强设施监管和日常维护。从立法角度,强化对现有城市无障碍设施运行维护的有效监管,开展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整顿无障碍设施被非法占用、破坏等行为。督促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强化对无障碍设施、设备进行巡查、检修制度落实,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无障碍设施,确保设施正常使用。
最后,建议提高城市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在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方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引导地图企业开发无障碍出行地图,并加强推广应用。鼓励公交企业与地图企业合作,加强公交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车辆动态运营信息等整合共享,便利残疾人、老年人出行。鼓励科研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积极与公交部门进行全方位合作,开发研究适合公交车辆的信息无障碍实用产品,造福大众。同时,信息无障碍的需求群体也要发挥潜能优势,积极参与建言谋策,有效体验优化更新更好的信息无障碍产品。
我国具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无论是康复就业、文化娱乐、体育锻炼、旅游休憩、起居生活还是参与社会,畅行无障碍,才能有保障。
幸福生活,交通先行,交通无障碍,势在必行。
无障碍,永远在路上!
(素材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新闻网、检察日报、华夏残疾人之声)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