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可可西里,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神秘而美丽。在那里,有辽阔高远的天空,白雪皑皑的山脉,一望无际的草原,澄澈的湖泊和可爱的藏羚羊。“圣地”“无人区”“生命禁地”……它的每一个称号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被人类打扰。
远离人群,可可西里的原住民们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们,但在不知不觉中,这里也迎来了它的新住民:垃圾。
01
五千米上的人间天堂
2003年8月,陆川导演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电影《可可西里》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在国内与国际上获奖无数。这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也让“可可西里”成为了人们心中遥不可及的神秘天堂。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
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这样评价可可西里: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态系统却在不停地变化。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支撑着藏羚羊不受干扰的迁徙。
获此美誉,人们对于真实的可可西里有了更多的好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驾游的方式来到可可西里,想看看那层神秘面纱后的少女,到底是怎样的惊世容貌。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02
飘了十年的恶臭
可可西里出现露天垃圾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青藏公路,即109国道(北京-拉萨)的西宁至拉萨段,起点在青海省会西宁,终点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37千米,是目前中国5条进藏公路中最繁忙的公路。
十年前,随着自驾游以及汽车货运增加,公路沿线的城市及集镇、居民聚集点重新繁荣起来。加上藏区牧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近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种种因素最终造成了青藏公路沿线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
(图源生态中国网)
2013年10月16日至18日,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4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开展了一项“清洁青藏线”垃圾调查、清理活动。
在从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45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垃圾统计结果显示,共发现:“塑料饮料瓶63602个,占调查总数的40%;易拉罐43546个,占调查总数的27%;塑料袋及其他塑料包装25588个,占调查总数的16%;玻璃瓶7416个,占调查总数的5%;纸质垃圾13913件,占调查总数的9%;金属垃圾5122件,占调查总数的3%。
垃圾调查总数为159187件,除了金属垃圾以外,其他几乎都为食品、饮料包装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装,占调查垃圾总数的97%。
这些垃圾主要来自卡车司机和游客的随意丢弃。
上述调查亦指出,“这些主要由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组成的垃圾,不仅破坏草原景观,还污染可可西里草原及长江水源地,更直接对家畜和野生动物造成危害。”
随后几年,当地政府部门和环保公益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这种严重的垃圾问题,这包括从格尔木市郊到唐古拉镇,建立了6个集中收集、运输垃圾的“绿色驿站”,对自驾车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在部分牧区开展“垃圾换食品”计划,鼓励牧民收集草原上的垃圾等等。
仅仅两年之后,这些垃圾又“重出江湖”,形成了巨大垃圾带。
2021年5月28日,从青海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前往西藏拉萨的一位旅行者在靠近五道梁地段时看到,在公路的右侧,距离公路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带。
(2021年5月28日,从西宁方向出发前往拉萨的旅行者,在青藏公路五道梁地段附近拍摄到的巨大露天垃圾带。图中的白色卷毛物体为死羊,棕色卷毛物体为死牦牛)
“我们过了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楚玛尔河大桥等标志性地点,快进入五道梁时,人还在车上,就看到了那个垃圾带,非常显眼。我们特意下车走过去看了。目测这个垃圾带大致有200米长,20米左右宽,高至少也有半米。里面什么都有,塑料、金属、纸箱,甚至死牛、死羊,臭气熏天。”
03
守护可可西里,任重道远
绿色江河的创始人杨欣表示,青藏公路沿线尤其是可可西里段的垃圾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开始凸显,最近几年因沿青藏公路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问题更明显。
杨欣说,根据对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45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的调查,从2013年至今,绿色江河共捡拾了约16万件的垃圾,包括塑料袋、易拉罐、塑料瓶等。他说,这统计的还仅仅是公路两侧20米至50米左右的范围。
这些垃圾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
北京零废弃环保项目发起人毛达认为,相关研究只能说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预警。如果不能遏制的话,垃圾的量肯定是越来越大,这类垃圾很多都是不能降解的塑料类。“我们最大的错觉就是认为环境承载量无限,可以无限地稀释它。”
时任生态环境部综合司监督专员,现任生态环境部研究员夏光,曾对经济观察网的记者表示,应对这一问题,“无外乎‘防’(防止)和‘清’(清理)。从管理权限上,公路的管路部门有这个职能,也可以通过法规授权的方式,立法从重处罚乱丢垃圾者。”
(可可西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垃圾)
“清”也要讲究方法,在管理局项目办主任周保平看来,设置再多的垃圾桶也无济于事,反而鼓励了游客丢弃更多的垃圾,“垃圾桶本身都变成了垃圾”。
景区地广人稀,一昧依靠工作人员进行清洁与管理并不现实,从源头解决垃圾意味着除了监管外,更需要提升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