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顾: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起正式施行,它进一步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织密法治之网,保护“少年的你”。
其中,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然而,6月7日,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多条有关“乡宁二中女学生被围殴”的视频在互联网快速传播。视频中,多名身穿校服的学生在多个地点辱骂,围殴一位身穿校服的女生。打人者连扇被打女生耳光并持续对被打女生进行狠踹和殴打。
被打学生父亲高先生称,他女儿今年上初一,因腿部残疾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连续被围殴过12次。高先生表示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且身体(腿部)有残疾。
现在孩子已经住院,但住院和检查治疗费都是高先生自己支付的,学校相关单位并没有积极处理。目前相关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
媒体和专家的误区
校园欺凌不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但对残障青少年遭遇校园欺凌,总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有媒体和专家都会陷入一些误区。
早在2016年5月,一则名为《广州从化智障男生遭同学烟头插鼻孔耳朵,裹被棍打》的新闻被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与转载。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报道中,还有一类标题颇受欢迎,《 烟头插鼻 裹被棍打 宿友欺辱 智障男生心理专家建议:特殊孩子最好入读特殊学校》。
那么,新闻中的专家究竟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使媒体的标题颇受青睐呢?
“在这一点上,智障儿童的父母还可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如接送孩子上下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孩子沟通,教导他们保护自尊,应对同学的打骂。而且在入读时就应该提前和老师、同学作沟通,让老师对其他学生做教育引导,正确对待智障儿童。”对于校园欺凌,新闻中的专家给出这样的建议。
另外,专家还建议,像小亮这样的三级智力残疾孩子,最好是进入特殊学校就读。她说:“家长希望孩子能在社会独立,且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些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智障儿童与普通人存在生理上的差距,在普通学校跟不上进度。反过来讲对孩子的自尊心发展也不利。”
当年,《有人》杂志发文称,在智障学生被欺凌的事件中,媒体选择标题的方式,背后暗含着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残障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存在,需要被揪正,如果不能纠正到正常,那么这样的错误就只能用特殊的方法来对待和处理。
就像这位智障学生,从标题传播来看,似乎归根结底,他应该去特殊的学校。在普通的学校,被人欺凌了,那是他学校没有选对,是他自己智障的错。
值得反思的是,如果一个普通的学生被欺凌了呢?会有人认为是他自己的错、建议他转学,还是需要反思我们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救济与保护机制出了问题吗?当这位智障孩子去到特殊学校之后,就不会遭遇欺凌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2008年,中国批准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下简称公约),公约所倡导的对残障的认知,是从一个人的特点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角度。譬如此次事件中,很多人会觉得,智障孩子在普通学校受了欺凌,是他没去特殊学校的问题。但从公约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有没有给这位智障孩子提供他需要的支持,能够让他更好地在学校接受教育,实现他母亲所渴望的,孩子的自主与社会融入。
此类事件,很可能又会成为很多人反对融合教育,反对残障者回归主流的一个借口:因为残障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我们要将他们隔离起来。请警惕这样的逻辑,简单地将一个有个性化需求的孩子丢到这个标准化的环境里,不给他/她提供任何支持,最终将问题归咎于他/她本身,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而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融合。
而媒体,在事件面前,需要肩负的责任,正是警惕大众的弥思,而不是在固有的自我框架中,成为社会环境推卸责任的推波助澜者。
家长和老师的误区
“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
很多遭受霸凌的孩子找父母和家长寻求帮助时,反而会要求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你怎么这么娇气?为什么就只欺负你呢?你是不是先做了什么不对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反思一下自己吧。
首先,你要知道当学生发生矛盾情绪激动的时候,千万别急着用“道理”和“对错”说服学生,这个时候将道理越多越容易激起学生内心的不愉快,甚至是反感。
其次,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成长起来的,有些学生欺负别的同学并不需要什么正当理由,这个我们心里也清楚。“多数人都说你不好,你就一定存在问题”,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或多个学生对别的学生进行身体上、言语上的攻击时,无论实施霸凌者有什么理由,这也是不对的。受害学生首先需要的是保护和理解,而不是指责。
“小孩子打打闹闹没那么严重。 ”
我们用一组新闻来证明这句话的荒谬吧。
重庆初中生因太邋遢被5名的同学打成十级伤残
福建中学生被欺凌四年致重伤手术切除脾脏
安徽怀远小学副班长要保护费逼迫同学喝尿
江西南昌中学女生99秒被扇38次耳光
山西一学生厕所内被围殴头被踩进粪坑
福建少女被人围殴致脑震荡目光呆滞
这些新闻里的霸凌者和受害者都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而事件的恶劣程度却让人震惊。更可怕的是,这些不过是近两年校园霸凌事件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承受着霸凌对他们的折磨与摧残。你还认为校园霸凌是小事吗?
“你不要理他就没事了。 ”
很多老师和家长劝被霸凌学生忍让或者逃避,他们认为喜欢欺负别人的学生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如果你表现的不在乎,他们觉得没意思就不会再欺负你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道理,可是这一招并非对所有情况都适用,有些时候你表现的不在乎、无所谓反而会激怒那些霸凌者做出更过分的事。
“来拥抱一下,你们还是好朋友 。”
当某些学生对同学有过分的霸凌行为时,作为老师企图和稀泥,将事情简单化,甚至要求学生握手拥抱,包办“友谊”一定是不可取的做法。
霸凌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会认为老师是在鼓励他的做法,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受害者没有得到公道,会对老师失望,从而放弃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一来,事情不仅没有解决,还有可能是在把学生推向深渊。
被校园霸凌之后的孩子
“简单心理”做过一个对于校园霸凌的调查,采访对象是5个曾经经历过校园霸凌的年轻人。
其中一个遭受霸凌的女生说自己到现在仍然畏惧与人接触,难以融入一个集体。当问到如果能回到过去,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她说:“我不知道,我只想抱抱当时的自己。”
另一个因为小时候脸上有麻子、牙齿不整齐而被欺负的女生,后来整了牙,做了祛斑手术。当她被问到“欺凌对你有什么影响”时,她说:“每当有人在小声议论,或是突然爆发出笑声时,我都在想他们是不是在议论我,在嘲笑我。”
一个遭受霸凌女生被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想过求助父母和老师吗?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当时,老师和家长重视了她的遭遇,而不是让她反思自己的问题,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我们应该清楚,父母和家长对孩子正确面对和抵制校园霸凌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在处理一些校园霸凌问题时,确实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校园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及时预防
预防校园暴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应该由成年人来主导,学校、老师和家长要一直对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要让孩子认识到欺负别人不是什么本事,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不要冷漠、不要懦弱、要心中保持正义感。
家长和老师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对于突然变得沉默、畏惧上学的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正确处理
作为老师面对校园暴力事件,不要慌乱,要做到这七件事:一、制止暴力;二、保护孩子;三、如果有人受伤,要尽快送医院救治;四、取证;五、报警;六、向领导报告;七、通知家长。
事后工作
事后处理一定不要和稀泥,严肃处理霸凌学生,给受害者以公道,并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在事件冷却一段时间后,在班中举行相关主题班会,对其它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家长、老师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铁三角环境,这三角里任何的不一致都会降低孩子的信任。帮助孩子抵制和远离霸凌,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
校园欺凌背后的法律问题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要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对严重的欺凌行为,学校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建议,首先要对家庭暴力、社会暴力等社会上常见的成人暴力说“不”,对其零容忍,以免对青少年造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不良影响。
其次,教育要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承认孩子自身的价值,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科学态度。鼓励开展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宣泄情绪途径。
“要完善学校现有的竞争机制。竞争产生动力,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竞争,就会造成敌对,产生愤怒和攻击行为。”宗春山说,学校可以多开展“合作式课堂”,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帮助,改善同学间紧张的关系,创造融洽友爱的校园氛围。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未成年检察处处长杨新娥建议,绝大多数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都会比较严重,为此,学校应该将心理咨询、干预、引导等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家也应该加大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改善的师资投入和支持,及时干预心理危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向校园暴力说“不”!!!(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青少年实施欺凌行为之后,侵权责任由谁担责?陕西邦彦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妮君认为,这个责任分为三个层次:1、由实施侵害行为的人承担责任;2、监护人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配合管教的责任;3、学校责任,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侵害,学校要承担责任,但如果学校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如果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期间受到第三人侵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校园欺凌之后,要赔偿哪些项目?
韩妮君律师认为,1、造成人身损害的,需要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误工费以及因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如果造成残疾的,还应赔偿残疾赔偿金和辅助用具费;如果造成死亡的,要承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2、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要赔偿精神损害赔偿。3、造成财产损害的,要赔偿相应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视频的确让人很痛心,律师呼吁公众能够保护受害者隐私,不要再转发视频,或者给受害者面部打上马赛克。不要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避免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遭遇二次伤害。
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从家庭、学校、社会到教育主管单位,再到司法机关,落实好保护责任制不能有丝毫松懈。治理校园欺凌,突击性的专项治理固然及时必要,但要从源头根除校园暴力的顽疾,必须多措并举,全社会共同守望。
校园暴力不是单方责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向校园暴力说“不”!!!
(素材来源:《有人》杂志、《教师枕边书》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