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评估的路径选择与资源投入(上)
来源: 小E谈评估
2021-05-14
9132

 

 

导读

 

 

2021年4月23日,首届公益行业评估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此次行业大会的主题为“评估的势与道、术与行”,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基金会、国际组织在华机构、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进行经验交流,围绕能力建设、环境扫描、评估发展痛点以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核心话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大会“圆桌对话三”环节发言记录。出席本场对话的嘉宾包括: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谷青、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协调办总监刘冬昕、普华永道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部门高级经理兰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创始人李涛、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白钰。担任本场主持的是资深公益人,资深基金会管理者李劲。

 

\"\"
 

圆桌对话合照

 

 

评估的路径选择与资源投入(上)

 

 


李 劲


谢谢大家!先介绍一下小组发言的内容,是从资源方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在评估上有哪些理念,在财务上投入上有哪些战略性的思考,同时只聚焦项目评估,不包括政府购买和机构评估。另外介绍一下,嘉宾分别来自跨国公司、境外非政府组织、国内草根组织的代表、以及具有很强公益属性的经济研究学者,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视角。普华永道参与公益行业建设已经七、八年了,一个跨国公司怎么看项目评估?两个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专业上是非常过硬的,可以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怎么样看项目评估。李涛老师,是来自中国草根组织的一个代表,白钰老师刚才说了,他不是研究公益的,甚至不是研究社会学的,所以是不同的视角的对话。

 

两个话题,第一对项目评估来说,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有哪些理念?特别是什么叫物有所值,为什么这个事情值得做?从资源方角度,就是愿意投入。我想先请大家发言一轮。第二轮,配合这些理念,谈谈在资源投入上有哪些战略思考和政策。我们是把这个理念做到实处的,今天可以对在座的同行讲述一下先行者有哪些思路,同时中国在地做事的这些机构和学者对这些思路做出可能是挑战、是反思,也或者是本地化的一些思考。

 

我们大概两轮,今天时间也很有限,我们先请兰岚讲讲普华永道的理念。

 


兰  岚

谢谢李老师,大家好!我叫兰岚,来自普华永道。我在普华永道企业责任部门已经工作11年的时间了,我们部门其中有一个理念,就是要支持公益行业的能力建设。普华永道也是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的创始会员之一,所以有幸能够今天参与这个会议。支持这个平台,一方面是用普华的专业能力、组织评估方面的专业能力来支持行业建设,也会发布一些大家能使用到的工具;另外我们也是非常理解项目评估的重要性。说起对项目评估的思考,我在普华永道企业社会责任的职业生涯当中,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对项目,特别是这个项目产出,是慢慢有一个变化的。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直看重的是员工参与数量,毕竟作为一个人力密集型公司,很多公益项目、包括和公益组织做一些捐赠,更看重员工在当中参与和得到了什么,是不是提高了员工在参与当中的软实力或者他们对工作、对企业的满足感。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不太看重项目评估,更多的是看重员工的参与人数。

 

差不多三四年前,策略从全球层面开始转变,我们现在是看重受益人数。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寻找新的合作方的时候,或者现有的合作方开展新的项目的时候,我们更看重这个项目本身是不是能契合企业的需求,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不仅是项目的主题和方向,更多的是受益人数多少。其实还有一个更进级的一步,我们还要看项目的影响力,虽然项目的影响力目前不是重点,但这个趋势在这里。进而我们再跟公益合作方合作的时候,我们也会超前去看一步。所以我们在选新的合作方、新的项目或者评估新的项目的时候,一方面当然是看组织自身的能力了,更多的会看这个项目本身能不能有项目评估,验证项目的成效和总结经验。

 


李  劲

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你们说的影响力是什么东西?你说的影响力和白钰老师说的影响评估的影响是一回事吗?

 


兰  岚


我说的影响力就是我们如果需要长期去支持一个项目,例如说儿童类的项目,我们非常希望能看到前后测对照的孩子的改变,不同维度的心智上的改变或者健康状况上的改变。

 


李  劲


谢谢!接下来请谷青发言,谷青加入福特基金会也好几年了,负责中国慈善项目,也是福特基金会新开的一个领域。在项目评估方面福特基金会也花费不少,请谷青把福特基金会的理念,特别关于项目评估的理念跟大家简短介绍一下。

 


谷  青


谢谢李劲老师。当我看到今天研讨会的主题:评估的势与道、术与行时,我不由地十分认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但我们还要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评估?对这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其实是福特基金会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换句话说,评估在福特基金会这样一家国际资助型基金会看来,它的出发点和根本实际上是学习、反思,英文我们统称为“Learning”。评估是为了学习和反思。福特基金会评估工作的目标是反思我们的资助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如何能够让我们的资助更有效、符合资助策略。李劲老师建议我谈一谈项目评估,而当我仔细回顾福特基金会整个资助流程,发现福特基金会的评估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资助的策略,并非项目本身。刚刚李劲老师提到,我已经来福特基金会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三年我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就是制定我所负责资助领域的资助战略。回想起来,这个过程跟刚才白老师分享的类似。我目前在福特基金会负责公益慈善和影响力投资领域的项目资助。在制定资助策略时,我先要发现的公益慈善行业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经过福特基金会和其合作伙伴的干预,想要达到什么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为了实现近期、远期目标,我们如何最聪明地把钱花在刀刃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因为福特基金会所具备的资源及我们所在的领域都存在一些局限,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找到一个切入点,英文叫做 “entry point”,在我看来,这个切入点与化学变化中的催化剂类似,只要找到了这个点,它可以和整个变化的所有参与元素产生链接,让质变自动发生,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寻找自己资助策略的这个切入点。

 

刚才我很认真聆听了WWF刘冬昕的介绍,我觉得资助型基金会和运作型机构的评估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更广义上讲,资助型机构和混合型、运作型机构的评估迥然不同。我也很有幸在过去的职业生涯里在混合型和运作型机构中做项目多年,因此,我对这种不同有深刻的理解。就拿我跟李劲老师都曾经工作过的联合国系统来说,与WWF的评估流程非常类似,UN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偏运作型的混合型机构,它严格按照基于结果的项目管理流程工作,英文叫做 “result based management”。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刚在联合国系统工作时,所管理的第一个项目需要做非常清晰明了的逻辑框架,英文叫做log frame。当时我觉得好头疼,不知道如何开始。后来,我自学了基于结果的项目管理,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与逻辑框架拟定高度相关的“涟漪理论”, “The Ripple Effect Theory”。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逻辑框架中的核心要素。涟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假如你投了一颗小石头在池塘里,你投石头这个动作,就是项目中的各项活动。当小石头投下去,就是你的活动完成了,那它激起的涟漪,第一圈的涟漪就是你产生了什么产出(output),第二圈的涟漪就是产生的近期结果(outcome),最后一圈的涟漪是项目带来的改变,也是我们要实现的项目目标(goal)。当时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就觉得涟漪理论、逻辑框架和基于结果的项目管理太科学啦!在为联合国工作之前,我在政府部门工作,鲜有接触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管理,完全不懂。对于混合型和运作型的机构,我非常推荐这套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大家可以非常便捷地在网上找到The Result-based Management Handbook(《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手册》)这本手册特别厚,里面有非常多的评估理论。而对于资助型的基金会,这些就不适用了。像福特基金会这样的资助型机构我们的评估是为了学习和反思,不断的学习、反思我们的资助策略,如何为实现我们的项目目标带来积极的变化,评估也可以让我们根据资助领域的不断发展动态调整我们的资助策略。

 


李  劲


特别感谢!谷青发言很有意思,她提到一个关键词,刚才兰岚也提到了,就是“变化”,从投入到产出,到变化。谷青还提到“Learning”,就是学习,我们今天开会有听到谈共建,但还没有Learning,其实在国际机构里面Learning学习很重要,自身的学习、伙伴的学习都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一个词——“问责”没有人谈到,不知道一会儿会不会有人谈这个词。我们下面请刘冬昕发言,你刚才发言谈了很多理念,关于项目评估的理念看看还有什么关键词可以提炼出来。

 


刘冬昕


项目评估的理念,我觉得中间有一点——谁是评估报告的最主要的那个读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以前我们的同事经常把这理解为是我们的donor,是我们的资助方,我写的报告就是给资助方看的。后来我就跟他们讲,你的报告的第一读者是你自己和你的团队,因为你做这个报告的核心目的是如何迭代升级,到二期的时候或者下一期项目如何修正和改写。如果把你的donor变成你的主要读者的时候,你的报告就是为了写报告而写报告,只要donor满意什么都可以,你到二期的时候写了十条你的comments,写的时候有五条你可以做修正,whatever,我下一次按照我的想法来做,你的报告实际上就是一个交差的东西。所以我经常会跟他们讲,第一读者是我们自己。对于评估为什么要做,我自己有一个简短的比喻。对标商业上的产品,例如手机,手机是不会做评估报告的,原因是它卖得好,这就是一个好的产品。我们所有的项目如果对标是一个手机类的产品的话,它的主要市场购买者或者你的客户是谁?可能大家都会回答说是我们的筹款方,我给你钱的那个资方是你的客户,但是你的客户能不能告诉你说这个东西好用还是不好用,它是一个好的产品,他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只是购买方,而最终实际上受益的并不是购买的那个人,儿童或者大熊猫,他们才是。他们能告诉你说这个项目好不好吗?只有通过评估才知道这个项目好不好。例如兰岚你们的转变就是从直接的购买方到最终的产品受益方的一个转变,这是我觉得评估真正的意义价值之所在,是因为公益产品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需要评估。

 


李  劲


特别好,提出了公益产品消费者和客户可能是两个人群,这个观点我们在公益行业经常提到,但是对于评估来说这个观点的相关性是什么?刚才谷青给我们很好的提示。我补一个问题,你刚刚说评估报告的读者是自己,评估有没有拥有者?我们经常说owner是谁呢?有没有这方面的观念和理念?

 


刘冬昕


我自己觉得我们会encourage团队,说他的第一owner是这个团队自己,你刚才提到问责的事情,其实我们内部,刚才给大家介绍的内部评估是有分值的,最终会出现一个分值。当然通过分值给每个团队打分本身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尝试在做,希望不仅是单个自己去对标,同时也可以横向去做对标,而这个对标不一定直接会转变成你的valuable 或者是你的performance KPI,但是会被consider说你这个项目同比,在我们同类的其他项目不同议题之间你的管理怎么样,你的影响力达成是怎么样的。

 


李  劲


所以在内部还是有问责的含义。

 


刘冬昕


我觉得从管理这个角度来说,是应该有的,但是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每个项目的内容又是不一样的,你很难在一个项目的内容上说你这个项目做得好还是不好,其实有不同种的。

 


李  劲


谢谢。我们下面请李涛老师。李涛老师在中国做草根机构已经做了差不多二十年了,资助方国际国内的也见的很多。刚才几位,跨国公司、国际基金会都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理念,比如说学习。你作为国内经常受到资助的一个公益组织,对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这些想法有什么回应吗?

 


李  涛


谢谢李劲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作为受资助机构进入评估机构为主场的会场,有点像羊进了狼窝,开一个玩笑。有些时候,评估像雾里看花,令人捉摸不透,看不懂的背后,因为立场是不一样、取向是不一样的。从我们接受评估的这一方来看,评估大致可以分成成长取向的评估和问责取向的评估两大类。

 

首先看成长取向的评估,其中又分为真诚型和虚伪型两种。真诚型的成长取向的评估,其特点是资助方或资助方委托的评估机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二位,而将目标聚焦在是否能够更好地支持到基层的行动者,让他更有能力地去持续解决社会议题,从而推动整个公益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成长性评估的视角往往是优势视角,不是说只去发现你的优势,而是即使是问题或者项目失败的那一面,他也会和我们行动者一起用优势视角将其转化成一种宝贵的经历,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走下去。基于该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评估方法以兼顾多方的利益,注重参与、互动和协商,评估的过程是非常舒服的相互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当然评估投入的人力和时间的成本相对也会高。

 

还有一种叫虚伪的成长型,他说要和你一起去成长,要深度参与,其实他会不断地提各种各样的要求,甚至干预项目方向和具体的服务技术,导致项目管理成本急剧上升,项目不确定性加大。你会觉得很别扭,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他打着的旗号是为了你的成长。

 

第二类是问责取向的评估,也分为真诚型问责和虚伪型问责两种。真诚型问责取向的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资助方的理事会和捐赠人交代,看看项目有多少人参与,项目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如何以证据为本的方式,让理事会和捐赠人理解项目的价值,这是真诚型的特点。还有一种是虚伪型的问责,就是走一个流程,我就把这个流程走完了,就交代完了。他也不讲究评估质量,你配合好他就可以了。相比较于成长取向的评估,问责取向的评估对行动者来说,比较麻烦,因为他往往是问题取向的视角,要找各种各样的问题出来,其方法是单向的、教条的,注重的是书面证据为本,主要表现为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审查,需要项目管理方投入很多的精力去维护这套书面材料系统,行政成本其实非常高。至于评估结果的使用,真诚型的往往会偏向将发现问题跟你很好地沟通,以促进改进,这也非常好;虚伪型的从不听你解释,因为他心中就没有你,他要完成的是向资源方交代。还有一类评估目的就不可理喻了,其所谓书面证据与现实之间扭曲、教条、僵化,评估者主观臆断,脱离实务,不能理解项目的现实情景,到最后把项目管理者搞的晕头转向,鸡同鸭讲,有口难辩,我估计评估者自己也不懂装懂,稀里糊涂,这就是雾里看花。

 


李  劲


你可能还是积累了一些观察和经验,一会儿有机会还可以跟大家分享,你作为一个老同志是怎么样去应对在评估方面带来的挑战,等会儿我们再说这个话题,好吗?下面我们请白老师再补充一些观察,因为白老师自己也提出来希望有一些讨论,他们也不算是资源方,但是白老师的专业路线、技术路线已经很明晰了,也长期和外国的学者合作,也有那么多国内的资助者,你可能有一些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白  钰


谢谢李劲老师,实际上也可以作为资源方角度来看,因为我们搞研究的最喜欢把天下的事当自己的事,钱都是我们要花的钱。我想比刚才的分享稍微中观一点的层面来谈谈我的看法,一共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最后落在问责上。

 

第一个问题,我们服务谁?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很困难。今天我感觉60%的人最后关心的都是自己机构本身,我跟我合作的机构经常对抗的一个角度,就是因为我觉得机构本身只是工具,是希望能通过机构实现我的机构目标。特别支持陶老师一句话,最后我们一些东西就收编绑架了,最后我的客户就变成上面了,不是下面,这是第一个要想清楚的问题,我们才能够谈评估,不然就变成虚伪的。

 

第二,在国内做公益和国际可能不太一样,它有一个社会的语境。在国内,我觉得要考虑我们公益行业的行业定位是什么,这个部门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发挥什么样的力量?其中引申出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规模化,因为规模化和评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不可能规模化一个没有经过评估的东西,这是不道德的。如果选择规模化是我们公益行业、公益项目或者公益机构必然要走的一个大方向,那在国内这个语境下,他和政府的角色分配,可能评估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第三,我知道我要服务谁,也要选择规模化,要做政策倡导。实际上我们是要调动社会资源做四两拨千斤的人,那么我觉得有一个勇气需要有,就是要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尤其是专家得清楚自己不知道。我们真的做了很多项目,会发现如果你把一群专家放在房间里让他想办法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给他网络、电脑可以搜索,但基本想出来的方法大多都没用。人类到21世纪已经想不出太多新方法了,你想到的办法其实别人都想过了,我们没有那么特别或那么聪明。可能我们变换了一点点因素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就失效了,即使你在某个地方成功做到了,你项目从一个县扩展到一个省,你都不能说在更大的地区有效,更不要说在全国。我觉得非常需要有一个态度,比如问责,实际上我们不要害怕问责。就像评估,最害怕的是评估出一个没用的东西,其实评估出没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而且失败的经验积累起来也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们甚至想过建立一个数据库,建立哪些项目不能有效地帮助人类社会?我觉得这个可能比评估报告更有效帮到别人,这也是上午李勇老师讲的,我觉得太有价值了,我们不要害怕问责,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社会和企业都没有解决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那么复杂,而且我们有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多方凑在一起,我觉得评估的结果坦然面对挺好。

 


扫码回看2021公益行业评估大会

 

 

\"\"

 

 

发言嘉宾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

 

 

大会合作伙伴

 

\"\"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