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职场 | 职业意识or情怀驱动,哪个更能体现当今的基金会年轻人?
来源:基金会论坛
作者:基金会论坛
2021-05-13
1413

 

 

   导读: 

 

借助青年节的契机,我们收集了不少基金会年轻工作者的工作想法(>>点击此处阅读:当我们忙着致敬青年的时候,基金会的青年们究竟在干什么?)。5月9日,我们召集了其中几位伙伴,来到长青图书馆,与线上的伙伴畅谈对各自工作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回顾基金会行业年轻工作者在活动中的交流。这些内容真实反映了年轻人对行业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反思,希望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年轻公益人的当前样貌。

 

*长青图书馆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与行业伙伴共建,是公益慈善行业图书馆。长青图书馆现阶段开放时间为每周日至周四 10:00-18:00,不定期举办“长青茶几汇”活动,组织公益从业者、以及对公益感兴趣的伙伴们进行非正式交流。欢迎你成为“长青茶几汇”的召集人,促进公益人和对公益感兴趣的伙伴之间彼此交流和理解。

 

▲本文仅代表参与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Q1:你觉得自己目前工作状态,是以职业性要求自己更多,还是以情怀驱动更多?这样的状态对你的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FX:我最近有一个心理上的调整,就是把我在基金会的工作慢慢转化成我的一个职业,而不是我的事业。大概在17年到19年,基本上我加班的频率是一周4天到5天,周末也会加班,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把公益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但是后来发现那样做其实心理负担会很大,很多时候事情不能像期待的那样发展。后来,我把它看得更平淡和自然一些,看作是一个能让我在社会上立足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和支教相关的事情。这样子,我的心里负担没那么重了,也能更加顺畅地去做自己的工作。

 

LY:我觉得这个问题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很难去把它完全分开说是“情怀”还是“职业”。像志愿者这种,可以说是完全处于“情怀”,因为他们不拿钱,但是我们如果只有情怀,就可能很多年都还在做这一件事情。但是把公益当成“职业”就不仅仅是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还需要做好公益项目的品牌宣传。比如一些明星、公众人物成立的基金会的品牌能够得到很好的宣传,积累更多的筹款。但其实还有很多民间公益项目,它的很多资源没有被挖掘。

 

LX:几年前,我做中华支教的志愿者的时候纯粹就是一种情怀,因为没有什么钱。后来做公益行业数据库共享这一块的工作,我认为把数据做好分享给大家这件事情也是挺有情怀的。当然,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再去接其他的服务,那纯粹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我现在分的还挺开的,我认为要有一点钱,才能去支持你的情怀。

 

ZX:我们肯定是要有情怀的才会投入到这个事情里边,然后对于“职业”这一块我们还需要做的更专业。我认为,公益行业所谓的“起点低”或“门槛低”,其实是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商业领域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同时也是非常成熟的领域。但是现在国内的公益慈善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而且与以前那种道德伦理的慈善又不太一样,现在我们是要把整个走出来,要破圈,要去宣传,要更多地去争取公众的认知。但实际上,公益行业背后的组织架构、公益人在做的事情等,其实很多都是跟商业领域的逻辑是相似的,或者说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不是像商业领域那样通过制造一个东西创造财富,我们可能大多数是靠筹款作为主要收入,如果把这事想成收入-研发-支出,就是把商业的这一套逻辑带入到公益行业里,其实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Q2:推荐一本你喜欢/带给你帮助的公益行业图书,为什么推荐?

 

《公益华夏:中国民间公益机构访谈录》

梁卫浩 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LY:我前一阵子报名了长青图书馆“领读人计划”这个活动,这本书也是我想要领读的书。因为我们现在也和一些社会组织有一些长期合作,最近在想办法去找一些各地的有影响力的民间机构合作。我对于合作伙伴之间联合劝募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领读人这个活动,去不断学习和打开思路,让大家之间有一个连结,帮助我们把这些公益故事通过基金会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得到一个更好的社会效果。

 

《公益组织市场营销指南》

 吉维·勒鲁·米勒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LX:这本书是真的非常好用,因为它里面介绍了很多方法,不管是你做筹款还是做其他的事,你都可以往上套,方法都是通用的。比如,我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别人写推文。写推文你就得先分析谁看你这个东西,然后就一系列的东西,然后你都可以在这里找个方法,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大家可以去借阅。

 

《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

邓国胜 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KL:我想推荐的这本书也是在长青图书馆借阅的。我选这本书是因为我个人特别希望能够选择一个项目,或者选择一个基金会然后尽早地去参与公益行业的工作,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如何评估这些项目之间的好坏和效果?像商业项目我们都知道它的判断特别简单粗暴,就看它是否盈利,它的净值、估值,但是公益项目我不知道如何去衡量,所以我就翻开这本书。

 

*特别说明:以上推荐的图书在长青图书馆均有馆藏,欢迎来阅览和借阅。

 

\"\"

*关注长青图书馆服务号

解锁图书馆更多新玩法

 

Q3:你认为中国现代民间公益的起点在哪里?

 

QY:我认为中国现代公益是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开始的。政府把应该交由第三部分和社会力量来解决的事情放出来后,我们做公益的才有渠道和方向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ZX:我觉得目前公益行业的起点在政府,因为在我的概念里边,很多基金会其实都是从政府部门脱离出来的,比如说红十字会其实一开始都是什么卫生部的一帮人或者民众的。其实一开始政府和协会就是一个部门、两个牌子的状态,慢慢的这些协会或者说慈善机构脱离出来。特别是可能郭美美事件以后,有很多民间的协会和公益机构有了更多的机会涌现出来。

 

\"\"

*图片来源网络

 

Q4:怎么看待公益传播和“卖惨”?

 

LY: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报道挺气人的。就说有一个老人连续几十年一直在捐助,之后成立了一个专项基金,总共捐了有几百万,救助了几千个失学的孩子。但媒体报道的题目大致是说老人捐助了几百万,然后自己穿20块钱的鞋。

 

虽然报道的内容没有错,但这样的报道价值导向是有问题的,会让公众觉得做公益是一件很苦的事。老人的选择是很高尚,但是它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而并不是说我们所有人做公益就是都要以这种方式去做。

 

现在网络上倡导“全民公益”,大家在救灾救援面前会感到一种使命感,去当志愿者、去捐助,但我们不能一年365天都要求大家这样去做,这是一个很苛刻的事情,所以我们公益组织还是要想一些轻松的方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比如,我们现在文案里不提倡大家一味的去“卖惨”,而是一定要让大家看到这个小孩虽然现在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能够给大家看到一些人性善良的光辉,让大家看到希望,然后大家可能会更愿意去把很小的希望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

 

ZX:之前我听过一个伙伴说现在的公益宣传有三个点。第一,“卖惨”,这个比较好理解。第二,“卖萌”,特别是动物保护这一块,你看熊猫就很萌,所以大家就愿意给熊猫捐钱。但比如穿山甲不好看,大家就不是那么愿意捐钱。第三,“卖人头”,乌泱泱一大堆人办一个活动,把办活动当一个公益,但是真正的效果也不知道。现在很多人做公益都会陷入这样一个个误区(或者说是困境)里。

 

\"\"

*活动现场合影

 

 

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