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06年第一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发布,中国排名63。2008年,中国创造历史最好成绩57名,2016年99名,一路下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这份报告包含153个国家,而中国相比上一年在排名中下跌3位到106。从报告显示结果来看,两性职场参与度差距拉大;同工不同酬情况变得严重;女性拥有的总资产在减少;涉入政坛的女性少于男性;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男女性别比例100:20.1。这一系列问题再次提醒我们,关注性别平等及性别意识很有意义。
陕西妇源汇是一家致力于性别平等,关注女童和农村妇女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等问题的社会组织。为此,CDB专访了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主任张俊,请他针对当下中国性别平等中的相关问题做了回应和分享。本文为部分访问内容,以飨读者。

陕西妇源汇性别发展中心主任张俊

1
不仅关注女性,也关注男性
CDB:作为一名男性,是什么促使您参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相关的工作?
张俊:
性别平等的标准不是男女都一样,是破除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后的平等标准,即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在不受各种成见、传统角色分工和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能力和做出选择,指男人和女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义务、责任、机会、资源、待遇和评价。如果以传统的男性行为为标准,使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模一样,如“铁姑娘”队员和男人一样做“开山炸石”的重体力劳动,或缺乏社会性别敏感,把“男主外、女主内”当成社会性别平等,都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表现。
2000年我参与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接触到了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平等专家,开始有了性别平等的意识,并用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分析学校教育,如活动场地的分配、教材中的男女独立地位、从属地位和社会角色、性别的刻板印象等.
在国际NGO工作时,性别平等是工作原则,渗透到项目的规划、执行、监测和评估中。没有这个原则,则拿不到项目。通过这个原则的掌握,学会了尊重、平等、赋权,可以理解为:“失去了一半自我,也得到了另一半。”
2
女性也是性别平等的主体,不是被平等
CDB:在中国,性别平等中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 您认为公众意识到这些问题了吗?
张俊:
在中国,性别平等面临的问题有几方面。首先是性别差距;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就是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和中国性别发展指数排位比较。

2006年第一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发布,中国排名63。2008年,中国创造历史最好成绩,57名,2016年99名,一路下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20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世界经济论坛自2006年起开始发布这项报告。今年的报告包含153个国家,而中国相比上一年在排名中下跌3位到106。两性职场参与度差距拉大;同工不同酬情况变得严重;女性拥有的总资产在减少;涉入政坛的女性少于男性;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男女性别比例100:20.1。
其次,是对平等的权利认识的挑战;性别主流化强调女性和男性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所有平等权利。即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所有人权中不可剥夺的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满足女性特殊的利益包括:生育保护、消除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与暴力、学校厕所的蹲位数量,女生不同男生等。
也就是说,性别平等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基本人权框架下享有所有的平等权利,但不可以走向极端,例如春蕾计划资助了高中男生,社会一片反对声音,基金会还要向公众道歉,这种做法就违反了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例如我们2020年GDS获得中国公益慈善金奖项目:控辍保学项目,贫困地区男生辍学比例要高于女生,如何维护男孩的受教育权利,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另外,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经常用经济发展分析的方法替代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以为性别平等取决于社会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自然会提高妇女的地位,但不等于性别平等,例如,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回到家中,还可能剥削欺负比他更弱势的妻子。经济的发展不等于性别的平等。
我们习惯于对妇女的过去和今天进行纵向比较,来呈现妇女取得的社会进步;或者把妇女本身当作问题,就会产生性别盲点,看不到社会性别的问题,就更谈不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在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上,我们采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政策、法律、计划、项目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到社会历史、文化和习俗,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分析,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3
性别意识是一种文化
CDB: 性别平等在中国普及和促进的现实情况怎样?效果如何?
张俊:
性别平等在政府层面有强烈的意愿。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将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12年和2017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被写入第十八、十九大报告中,表达了政府推进性别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意志和决心。2015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妇女署在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世界妇女峰会,政府决策层也同时表达了推进性别平等的意愿和责任。
同时,政府在制度和法律保障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中国《宪法》,为进一步保障妇女人权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法律环境。20年来,以《宪法》为核心,以《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制定,2005年修订)为主体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善,《收养法》(1998年修正)、《人口和计划生育法》(2001年制定)、《婚姻法》(2001年修正)、《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年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制定)、《就业促进法》(2007年制定)、《物权法》(2007年制定)、《选举法》(2010年修正)、《社会保险法》(2010年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修订)、《反家庭暴力法》(2015年制定)《民法典》(2020年制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各项权利。
在落实和列入发展规划层面,性别平等被纳入政策顶层设计中。“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发展”被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中国政府参照《消歧公约》和《北京行到纲领》,制定并执行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10、2001-2010、2011-2020)》;对《妇女发展纲要》的执行设立了专门评估体系和监测指标。
二十年来,开展了大量社会动员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提升和性别平等的项目。借助主流媒体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20多年来,有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开设性别平等或妇女研究课程,例如妇源汇的前身是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培养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展妇女维权项目;在陕西师范大学,还建立了妇女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培养妇女/性别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
1995年9月4日~15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18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及有关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7万余人出席了会议,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妇女维权和服务的组织形式,并引入了国际妇女发展的理念,如赋权、参与式、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了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
说到效果和改变,从延安时期到解放后的妇女运动,中国妇女的解放一直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职业发展的情境下和中国革命的融合;也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科学论断,这是中国走向一带一路的一张发展的“名片”。
但值得重视的是,世界经济论坛自2006年起开始发布《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以来,中国从63位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106,其中,两性职场参与度差距与同工不同酬情况变得日益严重。
4
妇女的痛点已经不是贫,而是“困”
CDB: 在2020年开始的这个新的时代,在消除对妇女歧视方面有怎样新的关注?
张俊:
新冠疫情以来,妇女不仅是抗疫的主体,也是把妇女、女童的卫生权利置于社会保障的首要位置;同时,我们关注妇女参与决策和治理,培养女村官,例如,我们支持合阳县的女村官协会,带动妇女参与乡村振兴计划。
在中国改革实践中,应参照国际社会促进妇女参政的三项标准,逐步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和参政能力,包括妇女参政的数量标准、结构标准、质量标准,例如妇女参政人大、政协和政府工作。
在历史和文化的建构中,改变 “男主外,女主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具有性别刻板效应的观念、说法,建立起公正、平等、民主的核心价值和性别平等的文化观。
近年来,陕西妇源汇参与了很多性别平等教育进中小学的项目。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意识提升的活动中,发现仍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在调研中发现有四个现象:
1、中小学生性别角色趋于双性化,小学生的性别平等观念显著优于初中生,女生的性别平等观念显著优于男生。学生对学校领域的性别平等观念显著优于家庭领域和职业领域。
2、中小学教师性别平等观念总体水平较好,小学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程度显著低于初中教师,但多数教师仍处于“形式平等”阶段,并且普遍缺乏对教材的性别敏感性,开展性别平等教学存在知识、技能的短缺。
3、校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认知水平和执行意愿较高,但缺乏专业理念、工具和方法的指导,校园性别平等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4、不同地区间家长性别平等观念差距较大,对项目的实施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重视对家长群体采取干预措施。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要将自己作为发展的主体,建构自己对社会性别的理解,并让社会性别角色、社会责任、社会分工对自己有意义。
5
对于男性来说,别把自己当救世主
CDB: 在中国解决性别平等问题是否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加入? 如何有效促进男性的积极参与?
张俊:
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不是妇女的问题。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男性和女性两性的问题,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没有男性的改变和参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性别平等问题。
如果把社会性别问题看成是单纯的妇女问题,妇女组织的问题,或某一部分人、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性别问题妇女化。例如在一些家暴的案例中,将家庭暴力的原因归因到妇女身上,去解决妇女的问题,而不是寻找施暴者(男人)的原因,就会忽视问题、找错问题和带来问题的人,也就找不到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
性别平等,一定要抓住另外一半,就是男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平等。在这个过程中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女性而言,要有一种内生的动力,自己本身应该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发展的对象。尽管要承认男女有差异,但是不要想着妇女的解放是让别人来解放你,实际上是自我解放。如果妇女把主体地位忘掉,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别人帮倒忙。
从男性的角度来讲,也不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太高大上,好像自己是个救世主,总在去帮别人,其实他自己也需要帮助。包括因为一些刻板印象,自己把它自己限定住。比如说男人一定要养家糊口,老婆比自己挣的钱多就觉得没面子。
所以,对男人来讲,主要是放下自己的身段,正确看待性别平等,提升性别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