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过去了
公益行业仍然年轻
有人躬身入局,改变世界
有人困惑迷茫,选择离开
经验、反思、困惑与诉求
在一次次对话中越辩越明
公益老前辈现身说法
为新人指引方向
年轻行业容易出现种种问题
我们乐于交流,自由探讨
我们都曾为这充满希望的事业
带来了爱与专业的力量
2020,这一年,
陪伴公益行业成长
追求美好未来的初心
从未改变
耿向顺:公益行业职场新人
如何快速提升工作经验与技能?

今天写这篇经验贴,分享一下我这几年积累的一些关于公益新人成长提升的经验(包括学习项目、行业活动、发展机会等),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广大刚进入公益行业不久的朋友们更好地提升自我。
此贴最适合计划进入公益行业、刚进入公益行业工作三年以内、计划跨界加入公益组织工作、特别有学习提升欲的同行朋友们。
本文将从(1)公益行业从业者需要的素质和能力、(2)如何有效、快速地提升这些工作能力两个大的方面来说。
我们问了100个年轻人
他们对公益的真实想法竟然是......
公益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去做,毕竟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晓芳/21岁/社会工作/学生
普通人的公益终归只是一点一滴,要有全职公益人的汇聚,才能影响社会。
甜儿/19岁/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
不一定需要,社会本身就充满爱。
Diya/19岁/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
需要,毕竟专心致志才能独领风骚。
雪狼/25岁/厨师
需要,公益是关注社会各个议题,议题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推动需要时间、精力和资金运转,其中最需要的是人才的投入。
为如/25岁/传播官
需要,因为这个角色要背负的工作和作用太重要了,兼职好难做好,但是薪酬方面很难满足如此厉害的人,所以还是要看个人追求和生活的平衡。
浩贤正气/28岁/公益组织法人
拜托,
请别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普通大众做公益、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今天,在救灾一线、街道社区及各类赛事活动中,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实名志愿者总数已达1.73亿。他们身体力行,为社会带来温暖和亮光。
然而,不求回报的志愿者,却被一些人当作“免费劳动力”,甚至被呼来唤去。这极大地消耗和伤害了志愿者的热情,让一些人萌生退意。
做公益,有必要专门接受本科教育吗?
夹缝中的公益慈善学历教育。
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作为国内首个公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北师大珠海分校“公益慈善班”自今年起停招收新生的消息引发业内关注。8年来,该项目共培养了317名学生。
8月7日发布的《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称,目前高校公益慈善教育仍面临着学科制度、高校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公益慈善是不是一个学科,是否需要学历教育?这些核心问题也成为业内专家讨论的热点。
李涛:
如何破解社会组织人才之困
教育培养是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布的《2018 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现有 82 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 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 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 17 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 4 万名。然而大学生选择社会组织就业的热情不足其他类型企业或部门的 1/3,高校应届毕业生认为社会组织吸引力强的比例仅为 2.26%。
社会组织为何会陷入这种“人才之困”?针对这一问题,协作者云社工对协作者学院公益导师、协作者学院发起人、北京协作者李涛主任进行了采访。
理想 VS 现实,
一个迷茫的中年公益人如何“脱圈”?
离开前司的原因一方面是难过和失望:没有人指引、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自说自话、一直无法完成上一年的目标,一直感到挫败。当然也有人对我说:失败或感到挫败都没有关系,因为实验和实践才是最大的意义。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当时我做社区空间方面的工作, 感觉自己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实现那个目标。
2019年我觉得职业生涯到了一个阶段,于是想离开前司去外面看看,一开始的想法还是想继续在基金会行业里工作。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福建省内的教育类基金会做乡村公平教育方面的工作,另一个机会是去湖南的一家基金会工作。这两个工作机会和之前从事的社区领域工作区别比较大,所以我在这两个基金会之间犹豫。因为我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基金会里面工作,也一直很想跳出来看看。碰巧我现在公司的领导(曾在我前司的地产部门工作,我在公益基金会部门)在组建团队,比较认可我的想法和能力,于是邀请我加入现在的公司。
请回答2020:
我们收集了 14个基金会从业者的故事

CFF:充满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希望寻找一些“永恒”。加入公益慈善行业以来, 你身上有没有哪一点是从未改变的?
陈冠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救助社会的一个初心。
李芳芳(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对救灾工作的认可,对支持一线伙伴这件事情的认同。因为我觉得这是壹基金人人公益的一个价值理念的体现,就是最大限度的尽我所能的去支持一线伙伴做救灾工作。
刘雨乔(爱德基金会):追求爱与和平,真诚与炙热。
潘灏(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我相信人心向善,未来可期。所有这些过程中的失望、迷茫、高兴,其实都是铺平前路的砖石。
申屠媛艳(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不会改变的是我们面对挑战的勇气、果敢和行动力。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