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卸任会长之际,艾路明谈执掌阿拉善SEE三年的反思与展望
来源: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作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2020-11-16
1554

2020年11月7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治理团队及新任会长,现任会长艾路明将于今年年底卸任会长一职。

 

在这篇文章中,艾路明回顾了三年任期内的几项主要工作,包括推动更多项目中心的建立,创办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培训学院和阿乐善基金会;机构内部治理方面,改革资金分配比例,把更多资源从总部下沉到项目中心;实现了从会员大会到会员代表大会制的转变,等等。而在历数进展和成绩的同时,他也坦陈并分析了协会和个人工作上的不足,包括治理团队内部关于环保使命和价值观的共识尚不稳固,新会员流失率高的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机构传播策略仍显保守。

 

对于自己这一届理事会的整体表现,艾路明说打“65分”,并直言这个分数“不是谦虚”;尽管如此,他依然动情地表示,“面对机构过去三年遇到的挑战与困难,我们维系了阿拉善SEE这个组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始终坚持环保公益这个初心。”

 

艾路明将于2020年11月24日下午14:00-17:00,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参与由爱德传一基金、恩派公益基金会、墨德瑞特(Moderate)联合承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平行论坛“变局中的定力与回应力——公益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并发表主旨演讲。点击下图,即可获取平行论坛的详细信息:

 

 

 

卸任会长之际,艾路明谈执掌阿拉善SEE三年的反思与展望

本文授权转载自“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微信公众号(ID:SEETheFuture);采访/整理:黄海涛(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培训学院研究员)。

 

 

01

回顾与反思

 

 

三年前我竞选理事和会长时,曾提出三大竞选承诺:一是推动在每个地区成立项目中心,让当地企业家会员能参与到本地的环保公益中;二是建立我们阿拉善SEE自己的“公益学院”,完善学习、培训和服务体系;三是推动建立长期筹款和理财体系,让阿拉善SEE能够产生正的现金流,从而实现稳步发展。三年时间一晃而过,现在回过头看,这三项承诺基本实现。

 

* 2017年会员大会换届选举现场,艾路明竞选发言。

 

推动成立新的项目中心并不是一件新事,是前两届治理团队一直致力推动的工作。我在担任上一届副会长期间,同钱晓华会长一起推动了后来一些中心的成立。事实上,这并不是一项创新,我把它当作一项值得推进、需要完成的工作来做,并且希望做细做实。如果说这三年项目中心数量有较大成长,那也是我们所有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地方成立项目中心,都需要有会员在地配合,拿出资源,中心才有可能立起来;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行,但我始终紧盯这一目标。


坦率地讲,这件事未必是整个协会一致的想法,甚至未必是理事会内部完全一致的想法,但我想它是多数人的想法。阿拉善SEE从来没有过百分之一百一致的意见,但假如这是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那么咱们照着做就行了。今年10月底,我们的第30个项目中心——两山项目中心(贵州)成立。待成立的还有祁连山、珠峰和长白山中心等三个中心,估计到明年(2021年)上半年,如果想做的话,基本也没太大问题。本来这些中心应该在今年内落地,未能如期成立有客观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我们基本没法跑,许多工作也无法按计划开展。

 

但缓一缓未必是坏事,有利于我们反思项目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个别中心很可能是失败了,其中原因很多,诸如主席的人选、制度的保障、项目的开展等等,都有影响。但失败和教训也是有价值的:一个中心没做好,我们应该及时总结,总结的结果可以反馈给其他项目中心,大家共同汲取教训,未来或许能做得更好。总的来说,目前我们30个中心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工作正常展开,哪怕有些中心会员减少,也属正常。


第二件事是创办公益学院。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培训学院于2018年9月正式挂牌,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在我们多位理事和会员(如肖今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去年9月如期开课。今年,尤其是在我们邀请阿拉善SEE创始终身会员,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张树新女士出任学院院长以后,我觉得学院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完全“上路”了。毕竟,像树新这样既对阿拉善SEE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有深入理解,熟悉企业和企业家,又了解教育,在高校教授等知识分子群体中拥有广泛人脉的人并不多。她接手学院,我们建设公益学院的初心和目标,包括一些共识,就比较容易达成。

 

设立学院的初衷,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家,尤其是年轻企业家加入阿拉善SEE,对于环境问题及其保护,以及如何做公益,不一定都有深入了解。假如我们有自己的学院,推广一种常识性的教育,让大家在环保公益的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那么,无论对于会员成长还是协会成长,都是有价值的。

 

*艾路明在月亮湖出席“公益一期”开学典礼并发表院长致辞。

 

教育并不意味着灌输,而是提供知识、信息,通过一种新的理念和互动方式,让参与者获得一种重新思考的能力。我相信,阿拉善SEE生态公益培训学院未来在中国的教育领域里会成为最有特点的一家机构,不仅它的办学、研究如此,学院本身作为教育机构也会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在推动建立长期筹款和理财体系方面,我们的工作算是开了个头,成立了阿乐善基金会。这件事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看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如果大家都成为终身会员,那么机构的经费来源如何解决?举个例子,台湾项目中心现在一年只进一个新会员,其他都是老会员。就算总部把会员会费全部返还,当地项目中心要开展活动还是不够。当然我们设想的是一种极限情况,就是全都成为终身会员,SEE没有可持续的经费来源,这个时候,阿乐善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就会显示出它的价值——进入资金池的资金作为本金,把受益拿出来用于捐赠,我们的环保公益资助就有了持续的保障。

 

*艾路明参加阿乐善基金会一届一次理事会。


但这件事短期内不一定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怎么又搞了一个基金会,搞这么多干嘛。我觉得,阿乐善本身是针对阿拉善SEE会员管理的特殊性来设计实施的——每位会员交10万元会费,连续交10年成为终身会员,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安排。现在阿乐善的资金池不算多,但只要开了局就好办,慢慢来,因为布局已经在那儿了。假以时日,大家就会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总之,越早想清楚的事,越早做越好;没想清楚慢慢尝试,但想清楚了,就应该毫不犹豫赶快做,不要拖。我想,这也是企业家思维、企业家行动力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三件事,三年以来我们还推动了其他一些重要工作。比如在内部治理上,实现了会员大会到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的转变。在会员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反映所有会员的想法,又使各种意见得以相对集中地被代表,我认为会员代表制的落地是一大进步,也为将来进一步完善机构内部架构、实现更高效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又比如修改总部和项目中心资金分配比例,由原来的7:3,变为5:5。这是我上任会长后第一次理事开会时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让资金下沉——如果经费都不落地,项目中心发展、项目落地就无从谈起。这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阿拉善SEE机构治理。在推动企业家参与环保公益的行动中,到底是协会总部更重要,还是项目中心更重要?我的想法是项目中心更重要——它既可以协调企业家会员积极参与到本地的环保行动中来,又能通过推动参与,让会员感受到环保行动的价值。这要求我们把项目中心的建设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上,而项目资金比例的调整,就反映了这一思路。


当然,还有在机构国际化方面的一些进展。三年来,我们作为民间机构,先后参与了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全球气候行动峰会、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论坛和边会,如实传达中国民间的环保声音,也给全球的环境保护组织和团体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虽然机构国际化的步子迈得还不是很大,但我们的工作一直在推进,所有这些努力也都是值得的。此外,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阿拉善SEE的会员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积累的特长和优势,为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艾路明在COP23“中国角”边会发言。


三年前上任时我曾对媒体说过,不介意当“维持会长”,每一届持之以恒,能够往前走一步,就很好了。三年来,我们维系了阿拉善SEE这个组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始终坚持环保公益这个初心。我们始终是向前的,没向后退,这也是阿拉善SEE自成立之日起骨子里的一个基因。

 

 

02

不足与遗憾

 

 

不足还是很多。首先在思想上,在如何看待环境保护的使命等问题上,在协会内部、会员中间,还是有很多分歧。比如,为什么要参与阿拉善SEE,或者是做事的方法、内部治理的方式,治理团队内部是有分歧的,不然我们内部的一些争论也不至于如此激烈。我说的不是谁对谁错,但这种争执又很难归因为对环保的不同认识,而常常涉及到其他一些因素。如果我们希望这个协会能够健康成长,那么理事会成员在一些基本的处事原则上,在集体决策、执行和个人之间相处的方式上,还是要达成一些共识才好。这方面,无论是协会、理事会,还是会长,都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二,目前会员流失率还比较高。既有老会员的流失,也有新会员的流失。统计上看,1-2年新会员的流失率比较高。这件事可以找出很多客观原因,但作为会长你不能推卸责任。很多人是冲着你来的,冲着环保公益的事业来的,为什么最后会离开?一定是我们工作上有不足。作为会长,对这些问题我重视得不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寻找解决办法,这是需要检讨的地方。


第三,我们在传播上还较为守旧,缺乏创新,不仅是对阿拉善SEE机构的传播,对项目和环保理念的传播都是如此。应该说协会有很好的资源,比如有会员公司擅长拍网络电影和网剧,又比如我们有会员是电竞世界冠军,没能很好的把这样一些非常酷的资源同环保传播结合在一起。传播上的保守,跟我作为会长知识结构老化、团队运转模式陈旧有关。


要问过去三年我个人在工作上有哪些遗憾和不足,我想以上都是很大的遗憾。


如果要给这一届理事会打分,总体表现我觉得是合格,比方说65分这样一个水平。我不是谦虚。首先,理事会内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当然,有些涉及到观念上的冲突没办法(避免),但有些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其次,对于理事会这样一个大家共同成长的地方,我没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位成员(的需求),尤其对一些年轻人关注还不够。第三,我觉得理事会对协会事务的总体参与度还不够。虽然理事会内部有分工,我也不能要求所有理事投入的时间和我一样,但在工作协调上,在理事会成员保持一致性方面,有许多细节我没能处理好。对于某些具体工作,我有时没能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比如成立项目中心时,虽然是我牵头负责,但应该把相关理事带上,一起来推动;而不是一看时间协调不了,就不管了,自己搞——时间都是可以协调的,你跟他协调一致,不是会更好吗?

 

 

03

期待与展望

 

 

要问我担任会长这三年阿拉善SEE有哪些变化,我觉得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客观上,阿拉善SEE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发展,就是平平稳稳,向前走了一步。当然,三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些特殊时刻甚至是艰难时刻。无论大家的回忆是美好的还是苦涩的,这三年毕竟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和情绪。其中甘苦,恐怕要留待将来我们每个人慢慢体会了。


下一届理事会我是当然理事,但这一届遗留的一些问题,我未必能再去跟进了。在我们阿拉善SEE,谁当会长谁考虑得更多,谁当会长其他理事就支持配合其工作,以他/她为主来做事,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至于期待,首先是项目落地上,我期待未来的工作做得更细致。很遗憾,这一届我们没有出现像“任小米”“红树林”“诺亚方舟”,以及“劲草同行”“创绿家”这样一些既能发挥实际环保价值,又能带动会员深度参与的“明星”项目。假如未来新项目的启动、落地、认证、实施、参与做得不好,甚至没有可开展的具体项目,那么项目中心就无法立足,会员也会流失。目前我们有些项目中心始终没能找到好的落地项目,作为总部,你没有很好地指导或跟它一起探讨,有时过于“尊重”项目中心的想法,没把该传达、引导和交流的交流透,那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未来如何让每一个项目中心找到自己独特、有价值,大家又可以参与的项目,应是未来工作应重点考虑的方向。


此外,在传播、教育,促进新老会员的“回归”上,我也希望治理团队能一起想办法,改进工作方法,顺应时代变化。未来,协会在治理结构上还会做一些战略上的调整,包括推动会长直选,我认为都值得继续推进。END

 

 

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平行论坛

分享艾路明更多关于公益慈善组织文化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