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从评估视角看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来源: 小E谈评估
2020-03-26
2179
领域 灾害救援

导语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社会组织在本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与作用如何?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风险控制与项目评估,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或其它公益行业平台型机构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3月13日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组织了一场线上交流会,特别邀请陶传进老师、赵华女士、张红岩先生、张国远先生四位嘉宾,由韩俊魁老师担任主持人,与在线的听众一起分享了他们关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探讨社会组织以及其它公益行业平台型机构如何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交流会的精彩内容我们进行了记录整理,经各位老师审阅,分篇发出,今天为第二篇。

 

 


主持:韩俊魁老师

 

 

谢谢以上四位老师的发言。上面四位老师都谈到了社会组织参与疫情救援的反思,当然也有很多的肯定,每个老师谈到的侧重点有相同的,也有不同。大家能不能再从评估的角度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各个嘉宾之间也可以有一个对话。

 

 

陶传进老师:

 

 

要发挥人文精神,多在平日下功夫,不要赶热点,要赶基层、感人心!

 

 

我客观中立的谈一下,因为之前说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在这次防疫行动中,我周围两家基金会令我非常感动,但我的文章丝毫没提他们。第一家基金会在李文亮处境还不妙的时候,就给他奖励10万元,在那个时候能奖励10万元,是特别难得的,奖励敢说真话的人文精神。第二,另外一家基金会是在武汉给殡仪馆的人去提供物资,殡仪馆通常在我们的直观印象中的美誉度并不高,大家会觉得忌讳。其实那里非常需要防护服,该基金会就发现了这一点,要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防护服。这两点都非常值得歌颂,如果我们去评估的话,就应该把这些亮点挖出来。之所以没挖是因为你看到的价值和你看到的反思是一样多的,然后你没法去客观的说,要想叫我客观,就必须跳出微观进入宏观。

 

 

为什么进入宏观?我这样反思,因为多年来社会组织做了很多工作,我们通过反思发现日常工作中政府给社会组织的资源可以更多,比如说政购服务。政购服务的评估还有改进空间,不能把所有组织搞的焦头烂额,政府自己做社区治理,又有社区社会组织,又有外来社会组织、又有政府三方介入,结果这个机制没理顺,最后形式主义露了馅。还有我们自己公益领域的大基金会,也可以在更高端的社会服务、社会治理方面多投入,多为这些社会组织提供点资源。汶川地震,那时候那么多社会组织兴起了以后,到现在为止,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着,但却很少获得我们的资源。不要老赶热点,要赶基层、要感人心,不要老赶新闻热点。

 

 

张红岩先生:

 

 

从评估视角,我们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的实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有效数据的缺乏,一是枢纽机构的作用不显。

 

 

从评估角度,因为我们评估做了不少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的抗疫从总体评估上来讲,我们一般是先从结果上看,接着从过程去看。从结果上看,我觉得这场“大火”扑得糊里糊涂的,民间组织肯定是有热情、有投入的,然后也扑了不少的“零星的火星”,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资源浪费,很多的协同出了问题。从结果来讲,似乎我们是完成了,但是更重要的评估是看过程是怎么实现的。在“扑火“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两方面出了问题,第一个是有效数据缺乏的问题。来自于一线的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出了问题。这是很专业的一个事情,在医院层面上到底是供需方面哪些出了问题,数据应该能够在很大的一个网络里第一时间能够出现的,但是我觉得这些信息或者是没有,或者有了但没有及时和社会去分享,这块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出了问题。

 

 

第二,我还想突出一下行业枢纽的作用,我觉得在这个里面是严重缺失的。我们不缺一些大的枢纽组织,他们有很多的信息,也有一些资源,但是我觉得平台和枢纽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弱的。如果枢纽不发挥作用的话,那么枢纽去连接的星星点点的这些社区上的力量就容易乱套。这两点我觉得是在过程中是需要大力反思的。

 

 

第三,我觉得我们的担当还是不足。这次我们即使“扑灭火”了,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训,但还不够,这个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的担当,就要有人去做这个输出物质的事情。阿里开始往意大利去送口罩、送物资,我觉得中国大的社会组织有能力、有担当的,应该走出去,在这个时刻全世界最需要的其实就是中国的知识输出、物资输出,这里我觉得我们的社会组织要反思一下。现在我觉得除了内部反思之外,我们把已经学到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伸出一把手传播经验和物资到国外去,这是我的反思体验。

 

 

赵华老师:

 

 

很多的专业机构聘请了专家团队去做这样的一个系统的评估:这样的一家医院里大概有多少个床位?我们可能收治多少病人?我们大概需要有什么样的仪器和信息?原有的是什么?怎样的配比更合适?医护人员的配比应该在多少?我们如何去把它相应的一些物资准备好?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仍然是有序的去开展,而且都是在线上有序去开展,我觉得这个是一大进步。

 

 

社会组织在救援过程中允许自己保持了一定的弹性,而且过程中也非常要求这样的一个有效性,包括刚才提到的十分之一是怎么评估估算出来的呢?一个是根据当时出现的“堰塞湖”即大量的资金聚集的情况,评估他们所能覆盖到的支持力度有多大。而第二个来讲,其实很多的专业机构聘请了专家团队去做这样的一个系统的评估:这样的一家医院里大概有多少个床位?我们可能收治多少病人?我们大概需要有什么样的仪器和信息?原有的是什么?怎样的配比更合适?医护人员的配比应该在多少?我们如何去把它相应的一些物资准备好?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仍然是有序的去开展,而且都是在线上有序去开展,我觉得这个是一大进步。这事实上比我们平时很多的工作做得反而更细致、更加有效,在这样的一个危机时刻,很多人实际上是站在结果角度来看待现在的工作的,以终为始的来看,我觉得这种有效性的提升是跟以前非常不同的,甚至比我们平时有些项目的设计考虑的好,我感觉是因为平时有很多的这种项目设计的积累,所以在最后一刻的爆发呈现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成果,我会认为公益组织现在的有效性比原来从个体流向上是有很多的一个提升的,包括围绕我们的使命。

 

 

那么当我们短期参与之后,我们会回来对于客户真正需求做出一个判断,我觉得在这点上还有有待提升的地方,刚才几个老师也提到了,其实有时候大量的物资可能并不见得是真正需要的,我们只是假想认为那就是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发现中间还有很多专业的数据是我们没能够做到的。

 

 

另外我也看到了有一些大体量的基金会,有大量的这种资金和物资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做了专业性的前期设计的,看似前期决策的过程花了一点时间,但是它整个后面的过程包括结果的有效性是有提升的,所以前面的规划和决策设计的过程,我们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无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可能都是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思考,并且更加重视,不只是疫情之下,平时更是如此。

 

 

其实现在我们谈到疫情之下的反思,包括平台约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其实不太赞成要写疫情之下,我认为中间呈现的所有管理问题,其实都是在于平常的工作,我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看到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呈现,以及未来的管理中我们还需要哪一些思考?

 


 


嘉宾介绍

 

 

\"\"

陶传进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非营利组织管理、公民社会、社会公益。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课题。

 

 

\"\"

赵华女士

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讲师认证委员会委员/资深讲师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客座教授

 

 

赵华女士加入德鲁克管理学院以来,历任讲师、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秘书长、讲师认证委员会委员等职。赵女士除了担纲德鲁克系列经典课程的讲授之外,研发了两门独立知识产权课程——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从使命到成果的《德鲁克经典五问》及配套教练式战略辅导工作坊,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系列课程。赵华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MBA,曾在国企、外企、民企、公益组织不同类型组织担任高层管理者,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并拥有创业经历。

 

 

\"\"

张红岩先生

深德咨询创始人

育公益创投基金联合创始人

老牛基金会理事

亚洲开发银行的包容性商业中国顾问

 

 

过去8年,张先生领导“深德”为国内外公益基金会、社会企业、高净值个人、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以及政府共完成了300余个公益评估、战略咨询,以及影响力投资项目。张先生也是育公益创投基金联合创始人。作为中国本土公益创投的先行者,“育”已经在农村小额信贷、弱势儿童教育、大学生就业、互联网公益众筹等领域完成7投资项目。2015年5月,在八位中国公益创投投资人的支持下,育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x-lab | 社创硅谷”,面向青年社会创业人才年、社会和科技题材的社会创业孵化投资平台。

 

 

在创立深德咨询之前,张先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机构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曾任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资深管理顾问,并在美国、中国的多家跨国企业任职高管。

 

 

张先生拥有美国芝加哥商学院MBA学位,以及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学位。

 

 

\"\"
张国远先生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综合服务办公室主任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当代社会保障研究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新安世纪教育安全科技研究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政厅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队专家督导,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灾害应急管理、灾害社会工作、非营利组织管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等方向的研究与实务工作。

 

 

曾任四川省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大学国家社工人才培训基地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攀枝花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NGO备灾中心秘书长,并担任民政部雅安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社区综合减灾合作项目专家。曾担任政协第五届攀枝花市东区委员会常委、攀枝花市公安局东区分局警风警纪监督员、汶川大地震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总协调、壹基金西南民间联合救灾委员会召集人(第一任)、壹基金联合救灾常委、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研究》,民政部《社会工作与基本社会服务关系研究》、《民办社工服务组织建设意义和发展路径》,教育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政策评估及实验研究》,《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化研究》、《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18个。并开发主编了《儿童灾害教育教师手册》、《社区减防灾教育手册》、《灾害多发农村地区的参与式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等多部安全教育与管理类工具丛书。

 

 

管理实施了世界银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托克国际基金会、赠与亚洲、中国扶贫基金会、壹基金、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友成基金会等资助的灾害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45个,项目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

 

 

同时作为灾害与应急管理行业专家,参与了国家《社区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规范》,四川省《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规范》、《城市综合减灾能力评价规范》,成都市《龙泉驿区综合防灾减灾实施规划》、《双流区自然灾害救助预案》、《双流区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国家和地方标准,以及政策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曾获共青团四川省委颁发的首届“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攀枝花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共青团四川省委颁发的“四川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特别贡献奖”,民政部授予的“热心公益事业荣誉勋章”。

 

 


主持人介绍

 

 

\"\"

韩俊魁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专家

 

 

研究方向为非营利组织、发展人类学、慈善思想史。曾为多个部委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等国内外大型发展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出版著作(含合著)5部,论文数十篇。

 

 


主办方介绍

 


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

 

 

由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瑞士通用公证行、普华永道中国、德勤中国等中国有志于追求有效公益和行业发展的机构联合发起创立。

 

 

平台使命:制定并推广公益行业评估标准,培养评估专业人才,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价值贡献:

 · 倡导以评促建的行业功能完善,聚焦评估焦点问题并引荐发展思路;

 · 助力评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评估的从业标准和规范;

 · 助力评估机构的项目评估专业能力提升;

 · 助力基金会等社会组织风控水平提升;

 · 促进项目评估和组织评估供需两端的信息有效对接。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