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战疫群像记录系列】卓子:90后基金会项目官的互助初体验
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作者:卓子
2020-03-17
4392
领域 灾害救援

 

 

\"\"

 

行动凝聚社区,互助传递关爱。这是“珠三角社区互助防疫脸谱”系列故事之“基金会工作者”的第2篇。

 

您即将阅读的故事主人翁是来自千禾社区基金会的李卓慧。

 

\"\"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强烈感觉到,这件事和距离千里之外的我有怎样的关联。临近过年,我们像往常一样,从佛山回到老公的老家英德。那时“病毒人传人”被确认,受感染的人数不断升高。每天有大量的新闻充斥手机和电视屏幕。我开始精神紧绷,焦虑感与日俱增!

 

然而,佛山南海老家的生活似乎还保持往日的节奏。对佛山人来说,“得闲饮茶”已经成为假期不可缺的一部分。大年初一,酒楼依旧堂食、公园照常开放,亲戚朋友们每天早上如期相约喝早茶。我开始不断嘱咐家人不要聚餐,外出要带口罩。各种劝说都不凑效。这种焦灼感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三,直到小区、村落启动封闭式管理,亲戚朋友们才“乖乖”待在家里。我心头的大石总算稍稍放下些。

 

1月30日,工作群里的同事们开始讨论起千禾作为社区基金会可以做些什么。很快,我们的社区防疫工作小组便组建起来。我作为社区发展部的一员,加入到支持社区互助防疫的资助工作中。开工啦!这是我在千禾四年来第一次深度参与资助工作,而且是与同事共同去支持一个行动网络的伙伴,我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

 

千禾社区互助防疫资助计划发布的第1周,每天平均有10多个新增申请,最多的一天有21份;看到项目申请材料上描述的社区防疫情况之紧急,我很想能快速识别符合支持条件的项目,支持伙伴们快速行动起来。虽然没在社区一线工作,但与一线工作者的互动中,我也接收到许多正能量。那些暖心的社区互助项目、有力量的案例,把我感动了。

 


什么是社区基金会要支持的社区互助?

 

刚进入千禾时,我是负责运动筹款类项目,后来参与到社区基金运营,关于“互助”听过很多次,但对“社区互助”行动有真切体会,还是从与申请社区互助防疫项目资助的伙伴们反复沟通开始。

 

一开始我们远程办公,为了提高项目评审的效率和有效性,我们评审小组通过线上协作与互助的方式,共同对项目从不同维度进行三轮评审,看申请材料、给申请者打电话访谈、写评审意见、讨论、电话再沟通……

 

我的第一个电话是打给珠海协作者负责人刘常鑫。在被问到项目设计怎么体现互助性时,常鑫提到项目是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疫情下的需求调研,在开展调研时会邀请农民工一起参与调研,调研对象也会变成调查员,去调研身边的其他农民工。而珠海协作者则负责调研项目的设计,给到参与调研的农民工伙伴有关访谈、调查的技巧能力培训。

 

在我看来,这个项目里,珠海协作者不是单纯地为服务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也不是设计好每一个项目环节,而是让服务群体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被服务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接受服务,而是被鼓励行动起来,为自己的群体搜集和整理真实的需求,一起为群体所遇到的困境和需求发声。这其中有一个“让步”,让关注的群体可以有空间站出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努力。还有更欣喜的是,看到有服务的群体愿意站起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困境而懦弱退缩,没有被惯性地输入,只求等待支援,而是有生命力地参与进来。

 

这不就是互助的力量?是社区基金会在希望推动的局面——社区中的人关怀彼此、一起为社区为群体做一点点事。透过与社区一线公益伙伴的合作,我们正在朝社区自助互助的目标前进!

 

除了相对成熟的组织,我们也关注在防疫中积极行动的个人与志愿者团体。在这次社区互助防疫资助申请材料中,我看到一份“简单”的申请材料——没有老练的项目书语言,表达也十分朴素。我还是按流程给申请者打了电话。电话另一头,是一位声音很有亲切感的阿叔。他用顺德话介绍自己叫“张鉴荣”。荣叔是顺德沙富村的村民,是村里长者互助协会的会长。2019年,在社区社工的支持下,社区太极班、书法班等兴趣班的长者们成立了这个互助协会,平时组织大家参与社区导赏、志愿服务。一开始,荣叔看到村路口站岗的志愿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12小时很辛苦,便主动报名去站岗。

 

 

\"\"
荣叔(左一)正在村口执勤

 

随后,他还又和村里的几位“老友记”商量着发挥自身的厨艺特长,在自家制作凉茶、糕点派送到站岗点。长者们们迅速分起工来,有人负责食材购买、有人负责制作烹饪。考虑到派发是体力活,他们又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完成。

 

 

\"\"
互助协会的长者们给站岗人员送餐

 

购买食材需要费用,刚开始他们先看今年谁家收割了甘蔗,就贡献出来煲甘蔗水。后来互助协会也拿出会费来支持,正在行动的长者也陆续自愿捐款购买食材。社区的社工也积极帮忙拉动附近的企业支持。荣叔是通过社区社工才了解到千禾的社区互助防疫资助计划,他希望筹集多一些资金,支持这个小行动能继续运作下去。

 

荣叔们的行动,让我看见了社区村民在遇到社区公共问题时,会自发地、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带动村民之间投入时间实现互助,并且还主动地卷入当地社区的资源,为社区的互助提供保障,而背后社工也给到陪伴支持。这样一个自我运作的社区互助图景,不正是我们希望去培育的力量吗?于是,我们决定给予荣叔这个互助防疫行动小额资助。

 


社区互助就是激发社区行动者的主体性

 

在与申请项目的伙伴电话沟通时,我经常会问他们怎样理解“互助”。有提交申请的公益机构伙伴问我:“动员志愿者们,你来帮助我,我来出一份力,这个不是互助吗?”。我的回答是:“这不够”。由社会服务提供者设计好社区防疫的工作,然后邀请社区居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已被界定的志愿服务,这可能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但如果一直只采取这种方式来做社区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看到。

 

无论是社区基金会,还是社会服务项目,都会经常提到一个词“社区营造”。我认为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激发社区里人的互助。这些参与社区行动的个人对社区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清晰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并且因为有主体意识,而有持续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和动力。

 

期待找到更有效推动社区互助的方法

 

怎样才可以有效推动社区实现真正的互助,将社区居民的力量动员起来,成为解决社区问题、改变社区的力量呢?我也在不断学习中。在这次资助中,我发现有些伙伴已经在和服务对象、社区居民一起来讨论社区公共问题,收集不同的视角,一起共创社区问题的解决办法。每一次的突破都是更好的开始。

 

期待和伙伴们有更多探讨,一起吐吐苦水、晒晒经验,一起讨论怎样理解真正的互助、寻找互助意识转变的方法。欢迎找我多交流哦!

 

 

\"\"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