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一开头,蜷缩在电梯角落里的女子奋力挣扎,呼喊求救,她试图用脚顶住电梯门,拖延电梯关闭的时间。
然而,力量悬殊之下,她还是被这名男子毫不犹豫地拽出电梯……
电梯门关上的瞬间,不知道她的心该是如何的绝望!后面到底遭受了多大的折磨!
电梯里的场景就像恐怖片一样,“我不知道他下面要干嘛?”
视频来源于今天的微博热搜#宇芽被家暴#,发布者是@宇芽YUYAMIKA,时间显示,今年8月21日。在长达12:18分的视频里,宇芽说,视频中的男子正是自己的前男友。“被强行拖拽出电梯已是‘第四次家暴’”。
“我被家暴了,关于这些,我必须说出来!”
柴静写《看见》的时候,专门留了一章写这个话题:家暴。
那一章看得我惊心动魄,每个字都像刀。
一刀一刀,扎在人的极限认知之外。
看看这些文字:
结婚八年,她从来没穿过短袖衣服,不能让别人看见身上的伤。
她最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晚上睡着睡着,脖子一冰,是他把刀放在她脖子上,揪着她的头发往后拉,把整个脖子露出来。
她只能盯着屋顶,叫不出来,不断咽着口水,等他会不会割下来。
「要不就突然给你一瓶子药,喝吧。」
我想起那部电视剧,《别和陌生人说话》。
丈夫咧嘴,面目狰狞而恐怖,杀气腾腾,兽性冲脑,抓着妻子的头,撞上桌子,撞得满脸血,流了一地。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
你很难想象,爱情、亲情,这些看起来能成为依靠的感情,那个很有温度的词语「家庭」,为什么会带来炼狱一样的遭遇。
在这个世界上,对有些人来说,所谓家,关起门来,就是地狱。
2
一位读者给我写信,说她遇到了家暴。
「我被打得鼻青脸肿,我很怕,我该怎么办?能不能写写家暴?
▲读者来信
他的拳头来得突然,毫无征兆。
她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会被打。
有时,莫名其妙的,拳头就来了。
最近的一次,他晚上下班回来,喝了酒,浑身酒气,进门就把鞋踢在客厅地上。
「当时,我在沙发上看电影。」
他进门直接把包狠狠地砸在我脸上,眼镜咣当掉地上。
他大声恶狠狠地骂:
臭娘们,老子在外面拼死拼活,你还有闲心看电影。
快滚,给老子倒杯水。
读者在信里写道:
我能看到他发红的眼睛里,想要杀人的样子。
那天晚上,很不巧,送水的师傅下午没来。
妻子说:我去煮点水吧。
他突然一巴掌把她煽到在沙发上,身子完全压上去,双手掐着脖子,杀气腾腾地说:
老子在外面累了一天,回家连水都没得喝。
臭婊子,你他妈和哪个男人鬼混去了!
接着,是四面八方的拳头,一顿暴揍。
「我整的脸全都肿了,鼻子被打塌了,鼻血淌到衣服上,嘴被打斜了……
写下这些,是想告诉你,那天晚上他打我的时候,是多想让我去死。」
我回复邮件,问,能不能加微信聊聊。
这位读者拒绝了,不想让别人知道。
「有什么问题,邮件聊吧。」
基于我的认知,我还是不能想象:
一个男人,因为回家没能立马喝口水,就对自己的老婆出手?
一顿暴揍,打得鼻青脸肿,仿佛累世苦仇,仿佛要置对方于死地。
怎么可能呢?
我问:真的当时只是因为没有水喝吗?
她回复了我一个字:
是。
我似乎能感受到这个字背后的无奈和痛苦。
我意识到,家暴,可能和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
家暴不是争吵,不是双方你来我往;
家暴不是一时出现争端,暴力相向,这当然也是家暴,但无法定义。
真正的家暴,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随便什么理由,对另一个人,使用暴力。
3
当你被家暴,你在做什么
你可能对家暴有误解。
你的想象里,家暴应该是:丈夫和妻子有了矛盾,争吵不休。
然后,丈夫气急败坏,一个耳光就过去了。
在矛盾积攒到没法解决的时候,一方,用暴力,让另一方屈服。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家暴总不能无缘无故发生吧,总得有个矛盾点吧。
电视剧里,电影里,可见的小说里,都这么描述。
这位读者的故事,以及之后我查到的资料,颠覆了我的认知:
家暴,从来不是某种偶然性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行为习惯。
换句话说,家暴,很多时候,就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那些常见的家暴,很多时候,就因为一些细碎的小事,例如拌嘴,例如吃饭晚了,拳头就来了。
于是,我去查了资料,很多案例,我想知道:
当家暴发生时,你在做什么?
NO.1就因为拌了几句嘴,他把我眼睛挖出来了。
《中国反家暴纪实》里的一个真实故事。
李翠翠没嫁人之前,是个美人坯子。
村子里闻名,回头率很高。
她一早和村长的儿子订婚了,只是还没有确定结婚日期。
那天,未婚夫把李翠翠喊到茶园,商讨婚事。
未婚夫急于把李翠翠娶进门,但李翠翠想再等等,自己年龄还小,不想这么快结婚。
很常见的问题,一方想娶,一方暂时还不想嫁。
结婚是一个自愿的问题,逼不得。
正常处理,应该是,那就先谈着恋爱,慢慢增进感情。
未婚夫不这么想,钻了牛角尖,恶狠狠地问道:
你是不是死,也不想和我结婚?
李翠翠也在气头上,回应道:
你爱咋想就咋想。
就这么着,吵了起来。
愈吵愈凶,李翠翠不想吵了,起身离去。
就在这个时候,未婚夫做出了足以毁掉他一生的恶行:
茶园里头,人都走了。
然后他就下这毒手,就把我的眼睛,直接拿手挖出来了。
李翠翠至今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
为什么就因为和未婚夫拌了几句嘴,眼睛就被活生生挖了出来。
是啊,就因为拌嘴,就被那个想要相伴一生的人,把双眼挖出来了。
这故事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反家暴纪实》,李翠翠接受采访
NO.2 因为洗碗的动作慢了,遭到一顿毒打
还是李翠翠。
她后来结婚了,和一位不嫌弃自己眼睛已经看不见的男人,组建了家庭。
遭遇恶行之后,再次遇到婚姻,她满怀憧憬与感激。
可她还是没能逃脱家暴的阴影。
「一扇家门,不仅隔绝了她对爱情的幻想,更成为锁住她所有希望的樊笼」
结婚后,没几天。
她在家做家务,洗碗,仅仅只是因为洗碗的动作太慢了。
就招来一顿毒打。
他就一捶打到我嘴上。
然后抓着我头发,把我压到地上,拿脚在我头上踏了几脚。
当时我头都晕了,在地上。
没有被暴打的原因,如果有,那就是这一条:
洗碗,太慢了。
▲《中国反家暴纪实》,李翠翠接受采访
NO.3我那次差点被他掐死的时候,正在田里给白菜浇水
云南卫视,《我该怎么办》栏目。
也是一个和家暴有关的故事,这次家暴发生的理由,一样在你认知之外。
这个节目中的女人,被丈夫家暴三十年。
整整三十年啊。
隐忍了三十年,哭了三十年,深夜无数次想逃离想反抗了三十年。
节目中,每次回忆起这些时刻,这个沧桑的女性的脸上,竟然像回忆起童年阴影一样,忍不住痛苦。
刻苦铭心,所以泪流满面。
看到这个镜头,我都差点哭了。
做过弱者,憋屈过,承受无法诉说的痛苦过,才会懂得。
虽然没有经历,但一样能感知到这个表情的苦楚。
▲云南卫视,《我该怎么办》,女主回忆起被打得画面,忍不住颤抖地哭
这个表情,是她回忆起有次在白菜地里被打呈现的。
那天中午,她提着水,去白菜地给白菜浇水。
因为要下地,所以耽误了做饭。
丈夫从来不出去挣钱,空闲就喝酒,就躺。
到了中午,没见饭端出来。
屋子里找不到她,就去菜园子里找。
看到她正弯着腰给白菜浇水,莫名其妙,对着她暴打一顿。
怎么打的呢?
差点打死了。
(他)先把那白菜拔了一大片,拔完之后,就把我按倒在那地下。
他就死劲俩手掐着我的脖子。
当时我的眼珠就像那个……鼓出来一样。
我就拼命的挣扎。
我就拼命地喊,快来人啊,快救救我。
这个时候幸亏来一个过路人。
……
我似乎能听到她话外的声音:
当时幸亏来了一个过路人。
那么,如果当时没人路过呢?
打红了眼的男人,不知道会做出什么畜生事儿来。
因为下地浇白菜去了,耽误了做饭,晚了一些,差点被丈夫杀死。
▲云南卫视,《我该怎么办》
NO.4 晚回家,被丈夫杀了
这是一起真实的、因家暴而起的命案。
因为和闺蜜一起出去吃饭,晚回来。
丈夫从宁波回到家,发现妻子不在家,给丈母娘打电话:
我跟你女儿吵架了,今天是我最后一次叫你一声妈,今天我就要把你女儿弄死。
后来,这位老母亲才知道。
那天晚上小玲回家的时候,刚走到楼下,就遭到丈夫的一顿毒打。
邻居们都看到了,都听到了:
那个男的对着他老婆就是「啪啪」就是几个耳光。
你说一个女人怎么经得起一米八几的男人这样打。
他说他就是想要弄死他,他说他现在杀人的心都有了。
我们楼下的人,都听到了「咚咚」的声响。
应该他把老婆往墙上撞。
后来,当家属们赶过来,见到小玲的时候,她已经意识不清了。
血从嘴里、鼻子里流出来,流得满脸都是。
送去医院,没抢救过来。
从此,6岁的孩子,没了妈妈。
你知道导致这样一场暴打致死的家暴导火索是什么吗?
不是什么出轨、吵架大动干戈的事情,亦不是夫妻冷淡至极致、相互仇恨。
只是因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女子和闺蜜出去吃饭,晚回家了一会儿。
对,晚回家了一会,然后,就被丈夫活活打死了。
▲新闻来源:凤凰新闻
4
现在,可以回答那个问题:
当你被家暴时,你在做什么?
看完这些资料,我的答案是:
当一个人被家暴时,她可以在做任何事,也可能什么事都没做,就莫名其妙地被打了。
家暴真正可怕之处,就在于这种莫名其妙。
这超乎我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家暴是一种矛盾激化到没法解决,才会出现的暴力行为。
并不是这样。
曾经有人质疑,那些被性侵的女子,一定是穿了很暴露的衣服,才会诱惑犯罪。
后来,欧洲一个小镇做了一个展览,主题是:
但你被性侵时,你穿什么衣服?
那个展览上,被性侵者穿的衣服,极其普通,极其常见,不暴露,也没有诱惑。
可还是有人对他们下手。
性侵和被性侵者穿什么衣服,没有关系。
家暴也是一样:
你看看这些案例:
因为拌嘴,被挖眼;因为洗碗慢了,被暴揍;
因为下地浇白菜,做饭晚了一会,被狠狠掐住脖子,差点打死;
因为和闺蜜吃饭,晚回家了会,被暴揍致死。
这里面,有哪些情况是矛盾已经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了?
没有。
都是一些小事。
可家暴,绝大部分的家暴,就是发生于这些小事中。
长期来看,家暴,和家庭矛盾,没有太大关系。
那些令家暴者动手的情况,正常人来看,根本不属于矛盾。
数据爬取大神超级王登科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爬取了9458份因家暴而离婚的判决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大部分家暴的发生,都是因为一些琐事。
▲数据来源:超级王登科
这意味着什么?
家暴如果不及时制止,一定会是一种经常性的暴力,而绝不是某种偶然性的暴力行为。
家暴一旦被容忍,就是亲密关系中,一方对另外一方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对,一种习惯,一种行为模式。
就像父母教育孩子那样,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不听话,就打。
家暴也是一样。会变成一个人和另一个习以为常的行为和相处模式:
喝了酒,打;
饭没做好,打;
晚回家,打;
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开心,打。
暴力,成了这个人和妻子相处的日常模式。
这才是最可怕的。
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动手;
你战战兢兢,每日活在恐惧之中,活在极大的压力之中,不知道拳头什么时候落下来。
你变得恐惧、敏感、惶惶不可终日,心理最底层的信任感被摧毁。
在这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人被驯化,失去独立性,变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依附品。
家暴,会彻底打碎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根基。
5
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那么,那些整日活在这种恐惧阴影之下的女人,究竟是什么心理状态?
我也有这个疑问。
于是,我去找了相关的采访资料。
以下,是这些女人活在随时可能被家暴的环境中的心里话。
你可以看一下,文字像刀扎:
1、我害怕下班回家,每天小心翼翼,不知道哪句话就触怒了他,直接被扇巴掌,扑倒在地掐脖子,或者拿把刀冲进来,反锁上门……
2、我上班在北五环,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
有一次,为了避开早高峰的拥堵,我将闹钟调到了五点,提前了半个小时。他就暴跳如雷,不停责问,冲进厨房拿了把刀进来,反锁上门……
3、没有什么原则性问题,都是一些我没在意到,甚至记不起来的小事,就被他殴打。
比如给孩子买爽身粉,因为多买优惠被他认为花费多了;用完东西没按照他的要求放好等等。
……
更恐怖的是,一位女子因为家暴想要和丈夫离婚。
去丈夫家讨论关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
当时,两家十几个亲戚就在现场。
丈夫直接起身,越过茶几,把女子的鼻子活生生咬了下来。
总之,那些处于家暴阴影之下的女人:
她们活得极其卑微,生怕因为一个眼神不对就被暴打。
这个时候,谈基本人权,谈法律,没有意义。
拥有不被随时被暴打的权利,于她们来说,也是奢侈品。
家暴毁一生,不是在恐吓你。
遇上了,忍一次,就会忍一辈子;
对微小暴力纵容了,迎来的,一定是更大的、更严重的、频次更多的暴力。
这个代价甚至可能是死亡。
6
家暴的普遍性,远超过你的想象
家暴究竟有多普遍?
没经历过的人,不会任何认知。
我提供一份数据:
每7.4s,就有一个中国女人被(丈夫)打。
这份数据,来自全国妇联的统计。
还有更详细的:
全国2.7亿个家庭中,已婚妇女遭受到的家暴,占30%;
每年有15万的女性自杀,60%都是因为家暴;
家暴致死,占女性他杀原因的40%以上。
家暴的普遍性,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数据来源:央视网
家暴可以分为很多种:
例如身体暴力,例如冷暴力,例如经济控制,例如性暴力。
这些暴力,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达成一句话:
你得听我的,按说我得办,迎合我的情绪。
极其自我中心的爆棚控制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为了让你听他的。
你可能会被打,会被威胁,会被锁在家里,会被恫吓,会被婚内强奸,会被剥夺所有经济来源。等等。
7
写这篇文章,我去看了很多资料,为了一个疑问:
那些施暴者,究竟是有什么心理?
他们当中,究竟有什么共性?
对于家暴的原因分析,有很多。
写到点上的,不多,很少。
例如有人说,家暴一般发生于低学历的家庭,没怎么接受过教育。
这肯定不是根本原因。
李阳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高知,公知。
李阳也家暴,打老婆时,也把头往墙上撞,打得老婆血肉模糊。
例如有人说,家暴者常常自卑。
这一样不是根本原因。
太多人就是极度狂妄,视人如仆,觉得家暴很合理。
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位奥地利诗人傅立特的一句诗:
暴力不是始于一个人卡主另一个人的脖子。
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
我爱你,你属于我。
暴力是表象,耀武扬威是表象,莫名其妙地揍你是表象。
即使你家亲戚十几人在场也敢当场揍你,是表象。
家暴,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是两个字:
控制。
▲一份家暴的图解,图片来源:网络
打你,骂你,任意情况下就能凶你,即使当着所有人的面,都能揍你。
不断地要求你,例如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例如不能穿短袖,否则就是一顿暴揍。
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在昭告一个信息:
这个女人,她是我的女人。
是我的!
这句话隐藏的信息是:
因为这个女人是我的,所以我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打骂皆由我。
所有行为,必须符合我的要求。
这是一种极端的、极其扭曲的、完全没有人性的爱情观。
以爱之名,毁了和自己最亲近的人。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上写道:
那些人们幻想常常能给自己去天堂的东西,往往铺就了通过地狱的路(原话忘记了,大意如此)
央视网报道过北京的一个家暴案例。
被家暴的妻子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工作人员,算是比较有文化和学历的阶层。
她是这样描述自己在那个家,丈夫是如何控制自己的:
他一直盯着你,不让外出,不让看手机,不能发信息聊天,甚至不能跟父母通电话。
只能待在十来平米的阁楼房间里,跟坐牢一样。
不能离开他的视线,感觉自己就是他的一个私有物品。
对,就是这句话:
你就是我的一个私有物品。
大部分的家暴者,都有这种心理:
娶来的老婆,是自己的,是私人物品。
关起门来,打死打残,和社会没有关系,和法律没有关系,和自己有关系。
这会得出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男人虽然不能打女人,但我作为老公,可以打老婆啊。
因为她是我的东西。
所以,随时随地,她要迎合我的情绪;
所以,随时随地,我不高兴,就能揍她。
在这种心理中:
女人,嫁过去的女人,不是人,只是一件物品。
多么恐怖的心理逻辑。
8
一些话,写给已婚女人
那些长期忍受家暴,生活在家暴环境下的女人,大多数逃不开两个结局:
第一,继续忍受下去。
第二,某一天,终于忍无可忍,反抗一下,极端受虐之后,带来极端反抗,杀了他,于是,一刀捅下去,一棍子敲下去。
最后的结果就会是:
男的,死了;女人,重罪,死刑、死缓、无期……等等。
无论哪个结局,都是悲剧的。
所以,女人,已婚女人,在这场婚姻里,你最伟大、最基础的义务,是保护好自己。
不要陷入长期家暴的家庭环境里,保护自己的肉体不被侵害,有基本独立能力。
10点。
1、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一份工作;有工作不代表你可以避免被家暴,但可以让你在第一次被家暴时,就更有底气离开和反抗,对,不依靠别人生存的人,最有底气。
2、做好对丈夫的期望值管理,不要一味地满足他对你所有的期待。因为这些期待,如果纵容,最后,都会变成对你的束缚。
3、接第2点。人对外界的期望值,会随着被满足而提高。
你要坚决地拒绝他无理的要求,他会适应你的拒绝,你就为自己争来了更大的空间;
你一味地满足,他也会适应,并会享受这种对于你的控制,一旦有一天你不能满足,他感觉到失控,暴力很可能会发生。
4、对,你不要去培养丈夫对你的控制欲。
5、你必须深刻意识到,你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私有物品,如果你丈夫这么认为,做好离婚的准备,即使没有发生家暴,也做好离婚的准备。
6、去他妈的家丑不可外扬,严重的家暴行为,已经不是家丑,这是全社会都无法容忍的行为。
7、所以,你要有勇气。家暴一旦发生,要寻求帮助,报警、离开,激烈地反抗,决不能默默忍受。
总之,传递一条信息:绝不姑息他的拳头。
8、家暴只有0次和一万次的区别,一份剑桥大学的研究先生,不少家暴者,在第一次家暴后,6个月内,就出现了第二次家暴。
但如果在第一次家暴发生时,就及时向外界请求帮助,外界干预,惩处力度大,家暴者6个月内家暴的复发率最低,仅是10%。
这意味着,家暴不一定意味着必然带来离婚。
第一次家暴发生,只要干预得当,是很有可能避免之后的一系列长期家暴行为。
柴静在《看见》中也写道:
在对家庭暴力的预防或惩戒更为成熟的国家,经验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暴只要第一次发生时干预得当,之后都不再发生。
看了这句话,这组数据,再看回第7点,你的印象会更深刻:
不姑息,爱才会更健康。
▲剑桥大学的研究数据
9、你被打,不是你的错。任何暴力行为,在道义上,一定首先是施暴者的错。
你生而为人,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给人打得,是为了好好生活的。
10、人有免于受任何人武断意志控制的权利。
这是新90后硬硬地顶在胸腔的话,是我们坚守的价值观,也写下来。
9
一些话,写给未婚女人
如果你还没有结婚,你首先要确保的,应该是:
你爱的那个人,不会成为那个伤你最重的人。
基于我查的资料,基于我对家暴者的认知,最后的一段话,写给还没结婚的小姐姐。
这些话,不会让你百分之百避免碰到家暴男,但会大幅提升这个概率:
10点。
1、不要闪婚。
2、不要嫁对你的照顾非常漠然的男人,他常常会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对你的付出,没有认知。
3、不要嫁无原则讨好你的人,恋爱中无原则讨好,很可能是婚后无原则的伤害。
4、恋爱中,多吵吵架,多探探对方的三观和底线。多在吵架中,不停地反复地申诉你的底线,例如,你不能要求我怎样怎样。这是必不可少的磨合阶段。
5、不要嫁坚决不许你出去工作的男人,我养你,很毒,也是骗局。
6、了解他对哥们的相处方式,了解他对长辈和兄弟的相处方式,不要嫁窝里横、不知好歹的人,
7、相亲现在是一种很流行的婚恋方式,但切记,不要轻信什么鬼熟人介绍的人。
一份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家暴离婚案件的数据分析显示,经人介绍,结婚,婚后发生家暴的比例最高。
▲数据来源:超级王登科
8、接第7点,重点是看人,而不是看结识方式。
9、姑娘,哪怕单身,也比嫁一个不对的男人强。你不一定非要嫁人。
10、人有免于受任何人武断意志控制的权利。
这是新90后硬硬地顶在胸腔的话,是我们坚守的价值观,写下来,也希望你能坚守住这条价值观。
你必须得承认一点,爱情转化为婚姻,几十年相处,几十年同一个屋檐同一张床。
于是,婚姻就不再是简简单单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是一场长期的博弈。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你们互相为自己赢得空间。
但一定记住,作为女人,你是博弈的参与方,你有力量,你有权利,你有观念。
你不是被控制方,任由他糟践。
参考文献:
[1]黄明明. 对家暴说“不”[N]. 中国保险报,2019-07-18(008).
[2]董景娅. 给受害者向家暴说不的勇气[N]. 河南法制报,2019-05-27(003).
[3]史洪举. “家暴不是家务事”的常识理当重申[N].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05-25(002).
[4]柴春元. 如何让“家暴”远离家庭[N]. 检察日报,2019-05-22(004).
[5]陈月.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9(09):72-73.
[6]刘子薇.论反家暴法中的女权保护[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56+58.
[7]岑溪. 没有一种家暴是“挺好的”[N]. 重庆日报,2019-03-22(014).
[8].柴静,《看见》
[9].《大数据分析中国家暴现状》.DT财经。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