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何进,资助者圆桌论坛理事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
中国的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现有的诸多公益组织的回应中,是否遵循这样的路径:从问题识别与建构,到系统地辨明并瞄准需求,到最后形成有效的干预并使目标对象获得有效改变?政策是否有效地回应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资助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避免大量重复的、短平快的项目导致公益资源的浪费?如何使三者之间产生复合效应,进一步推动行动?
这正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公益导航”项目(以下简称“公益导航”)想要要探究的。留守儿童公益导航研究采用了上述系统性、结构性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的需求进行辨析,对相关的支持性政策(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和呈现,再对在地组织进行行业扫描,并进一步分析和提炼干预模式,希望借此引导公益资源合理、有效地流动。
“公益导航”项目由沃启公益基金会发起执行,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将在香港乐施会资助下,于近期通过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举办发布研讨会,欢迎关注。
(本研究的参与者和报告作者包括:耿和荪、刘海英、曹阳、段俊英、王静)
--编者按
作为该书成果发布的预热,沃启君将以“研究-问题与需求分析”、“需求解决方案——案例与名录”、“政策与资源”三个板块为题,连续推出该项研究的精要内容。
首先,在前两期的推送中,让我们先看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张秀兰和资助者圆桌论坛理事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何进对“公益导航”项目及成果的介绍和推荐。
沃启基金会选择以留守儿童问题为突破口,并以这套留守儿童保护的参与主体与干预实践研究作为其公益导航研究系列的开山之作,可谓是独具慧眼。
真正解决受益群体的问题,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沃启基金会选择以留守儿童问题为突破口,并以这套留守儿童保护的参与主体与干预实践研究作为其公益导航研究系列的开山之作,可谓是独具慧眼。
因为留守儿童问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两难式问题。为了改善家庭条件,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父母外出打工本意是希望让家庭更幸福。随着打工收入的增加,家庭条件也或多或少得以改善,本是件好事。但父母长时间离家,对孩子身心发育、老人的照料,家庭和睦,产生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减低了家人的幸福感,同时影响到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从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两难和每一对留守儿童的父母面临的取舍也折射出了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反复出现的、并且始终在寻找妥善解决方法的问题—即如何把握、平衡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在保重发展的速度与数量的同时也兼顾到公平和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不仅影响着九年义务教育能否可以真正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关系着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能否满足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从家庭的角度讲,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给双方带来的疏离感,对亲情的影响,对家庭可能会带来何种变化或者伤害目前还难以估量。
特别是对孩子,这种长期分离对他们身心发育成长产生众多影响。就目前的观察,负面影响居多,尤其是在心理上的。在这些影响中,哪些是后天可逆的,哪些是不可逆的,缺乏长期和系统的研究,更缺乏基于实证探索和研究论证支持的对策。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留守儿童的现象还会延续,甚至加剧。随着今天的留守儿童成为明天的劳动力,等到他们为人父、为人母时,他们当中一些人难免会延续父母的做法,形成代际传递。那时,这一问题影响的不仅是家庭的和睦,农村发展,还有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幸的是一些公益组织和有识之士在1994年,当留守儿童问题初露端倪时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奔走呼吁, 募资捐物,组织志愿者团队去农村,身体力行地服务孩子,帮助家长。但问题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使得他们的努力日渐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2000年前后就这个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办法,逐渐加大了财政的投入。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也参加到这个救助的队伍中来。但遗憾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严重。究其原因,除了人数多,范围广,投入仍然不足外,还有下面两个原因。一是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呈现的状态和形式相似,但成因不同。‘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事实上,每个地区,每个乡镇,甚至每个家庭中留守儿童的成因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解决问题不可能用“一刀切”的对策,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
留守儿童问题难以解决的第二个原因出在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心态和方法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益组织,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资助方,在对待这个问题方面,都多多少少呈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明知如此广泛而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用一蹴而就的方法得以解决,却又总寄希望于那种加大投入、政策改变的做法实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事实上,对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远远不够。尽管有不少民间和社会组织已经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对造成每一个留守儿童问题表现的形式,呈现的状态,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后果都还缺乏系统和长期的研究。多数时候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有甚者的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制造了更多的新问题。
沃启基金会的这套研究报告出版适逢其时,不仅填补了留守儿童问题系统研究的空白,也为当前的社会问题实证研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了全面和系统的综述的基础上,报告从留守儿童的需求入手,对多年来在这一领域长期耕耘的组织中的不同类型的干预项目进行了梳理,随后又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实地考察,根据项目的实用性及有效性,筛选出了80余个案例,最终形成了总结报告。这个报告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以孩子为中心, 以真正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为目的,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为目标。虽然“以人为本”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人”到底是谁?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是孩子,还是出资人,研究者,或是机构负责人?尽管他们的利益未必与孩子们的相悖,但是也未必总是完全一致,特别是在需求众多,资源有限的的关键时刻,把谁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考验每个组织和个人到底是在以“谁”为本的试金石。这个报告从儿童心理、行为、学业、安全和健康的需求入手,到家庭、学校、社区+网络的多重关联又相互渗透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再到对不同需求具体回应的实践分析,总结和建议都在努力践行着以留守儿童为本的目标,令人可喜。
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其求真的态度和务实的方法。所谓求真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谓务实的方法,即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状症因源去分析问题,一点一滴地从每个项目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梳理积累经验和教训。有太多关注支持或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由于不会做,好心办了错事,甚至成了坏事。究其因,往往出在心态和方法上。如何避免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对问题和成绩不夸大,不缩小,用证据说话,这个报告做出了表率。报告的重要发现是“留守儿童的现象和问题中,没有哪一个问题是留守因素单独造成的”, “与父母分离只是多个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干预策略,虽可以有限地改善一些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环境,但都不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道。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和多方努力,还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极其重要。
报告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模式探索。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为行动者服务的应用性研究,这个报告“意在促进知识生产与应用链条的完整性”。研究的素材来源于一线的行动者,研究的成果又回归到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这件事,报告强调要有方法,要依靠社会支持系统中那些专业人员,因为真正的突破还是要从人开始。如何帮促理论研究者们和行动实践者避免以往习惯性的“扬长避短”导致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两张皮的做法,在干预项目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报告尝试着做了一些突破。不少案例都展示了专家学者和一线老师、社区工作者的密切合作。既促使研究者关注行动者的知识需求,提高研究的针对性,真正满足行动者的需求;又帮助行动者在行动之前,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利用,在行动之后,反思总结行动过程,从理论上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受益群体。
这份报告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状、症、原因及对策都做了较详尽的描述和讨论,美中不足的是对于问题的根源挖掘不够。虽然报告本身不可能解决根源性的问题,但是只有把问题的根源阐述清楚才可能真正最终解决它。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只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网络的问题,也并非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反映出的是农村如何发展以满足中国强大的需要,教育如何改革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多方面多元多样化的需求,以及中国如何兼顾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其人口的核心能力,实现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的问题。只有把留守儿童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解析, 才可能动员更多的利益相关方一道参与,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瑕不掩瑜。希望沃启基金会能继续静心做事。不求多和快,但求好与精。让这种做法形成机制并不断完善、持续发展,提高项目的有效性,真正解决受益群体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相信此乃报告的初衷,也是我们共同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