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化防治,我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作者: 王涛
2019-06-17
3224
领域 环境保护


编者按:6月17日是联合国第25个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们邀请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涛撰写此文,介绍关于沙漠化防治的情况,以及科学家们为服务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1996 年生效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过程影响着全球陆地面积的1/4和世界近10亿人口,荒漠化土地每年还以5-7万km2速度扩展(UNCCD 2000)。


 

\"\"

广袤的沙漠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7.3万km2。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定义的沙漠化概念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

新月形沙丘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

 

 

沙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表现为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土地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20世纪60-70年代为1560 km2/年,80年代为2100 km2/年,90年代达到2460 km2/年,到2000年,沙漠化土地已达38.57万km2。

 


 

\"\"

 

雅丹地貌

 

 

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一是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每年因沙漠化的扩展导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工矿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影响工农业生产,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沙漠化的重要危害

 

我国正式提出以“沙漠化”为对象开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防治实践是在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UNDC)以后。实际上,1950年国务院就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并在陕西榆林成立陕北防沙林场,直属西北林业局、在河北、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等地着手建设大型防护林。

 

 

随着北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需要,科研工作者很快就涉及到沙漠化和防沙治沙的研究,如1952年由铁道部铁道勘测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作,在对拟议中的包头至兰州铁路线路进行踏勘,开始了对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地貌和风沙活动的初步观测。

 

 


\"\"

 

上世纪50年代初的沙坡头

 

也是自1952年起,为了防治东北平原西北部风沙活动对农田的危害,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就组织科研人员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地区进行了樟子松的引种实验和护田林网的建设。

 

\"\"
 

 

沙丘入侵绿洲

 

 

1954年初,中科院科研人员在宁夏中卫县沙坡头村西北的茶房庙建立了我国最早的风沙观测站,并于1955年在这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开始了以沙漠环境、风沙地貌、风沙运动规律、沙漠植物、土壤、气候等多项内容为主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研究,为穿过腾格里沙漠东南流动沙丘地段的包兰铁路风沙防治的实验与防护体系建立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1958年10月,国务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

 

 

1959年元月,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随后的几年间,科技工作者在沙漠自然条件与资源、风沙运动规律、农田草场防风治沙、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工作,为以后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开展沙漠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考察队员在辽阔的沙漠中宿营

 

 

自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以后,中国的沙漠化研究进入到全面、系统和综合的阶段。沙漠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类型、特点的研究,特别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进行较多的研究,对半湿润地带土地沙漠化的研究等。

 

(2) 沙漠化现状、分布特征及其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研究;沙漠化的成因、危害、指征体系的研究,确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沙漠化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指标的多层次综合指征体系。

 

(3) 选择沙漠化严重危害地区,以沙漠化防治试验研究为主,建立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防治试验研究示范基地,如干旱地带绿洲边缘的临泽、荒漠草原地带的盐池、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的奈曼、半湿润地带的延津和大兴等。

 

(4) 开展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的遥感与地面调查,进行沙漠化的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

 

 

经过近6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沙漠与沙漠化机构,汇集了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和示范基地,为国家在有关防沙治沙工程方面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成果积累。

 

 

中国沙漠化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世界同行所瞩目。在流沙固定原理与技术领域、沙漠化土地防治方面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绩。沙漠化防治的模式和经验尤其受到重视,早在1984年的联合国第12届环境理事会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可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

 

 

\"\"

 

国际沙漠化培训班学员在中科院沙坡头站实习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与我国签订协议,以兰州沙漠研究所为依托建立“联合国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确认的国际性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机构。这是至今唯一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导和支持并一直开展研究和培训工作的机构。

 

 

该中心受联合国环境署(UNEP)、开发署(UNDP)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其他组织委托,30年来已经举办了20多期“国际沙漠化防治培训班”,培训500多位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培训内容包括从理论上搞清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和防治的可能性;介绍我国防治沙漠化的基本原理、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

 

 

据跟踪调查表明,许多国家都因地制宜地推广一些技术,如以沙坡头站利用至极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各种综合“固、阻、输、导”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广泛应用。

 

 

以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为主体,我国多次派遣科研人员参加联合国召开的沙漠化专家顾问会议和承担联合国环境署委托的专项任务,为联合国项目决策提供咨询意见;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和荒漠化公约的要求,派遣专家组帮助若干发展中国家(如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咋得等)制定“荒漠化防治国家行动计划”。作为亚太地区沙漠化研究培训中心网络在中国的联络处,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如: UNEP、UNDP、FAO、ESCAP/UN、WMO、第三世界科学院、世界实验室等保持密切联系。1988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的光荣称号。1998年又荣获联合国“拯救干旱荒漠化土地成功业绩”奖。已初步成为国际沙漠和沙漠化研究领域的中心之一和高级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还担任国际沙漠研究协会(IDRA)主席、联合国荒漠化公约(UNCCD)科技顾问委员会(SAC)和科学与政策协调委员会(SPI)委员、UNCCD科学技术委员会独立专家、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与培训中心(ICRTDC/UNEP)主任等职,显示中国沙漠化研究在国际舞台占有的重要学术地位。

 

 

 

\"\"

 

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沙漠化培训班学员在中科院临泽站实习

 

 

近40多年来,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与50多个国家开展了有关沙漠和沙漠化方面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每年都有许多外宾来参观访问,其中有专家学者,也有政府首脑、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的官员。他们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考察、观摩和学习,把中国的经验应用于本国;另一部分来自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主要是开展合作研究、考察中国的经验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中东和中亚的可能性。“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实验室科研人员加大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近3年已经举办3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沙漠化防治国际培训班,并与埃及、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约旦等国家实施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力图把沙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作为中国的解决方案服务于相关国家。

 

 


\"\"

 

顺利获得联合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我国非常重视沙漠化防治,特别是自1979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997年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据遥感监测和评估,到2010年,北方沙漠化土地为375.900 km2,较2000年减少9800 km2。

 


 

\"\"

 

农田防护林网抵御沙丘侵袭

 

 

在2017年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缔约国第13次大会(COP13)上,研究成果显示,就沙漠化土地防治而言,中国已经提前完成联合国荒漠化公约(UNCCD)2015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为此称赞道,“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防沙治沙经验对世界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COP13 期间,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执行秘书长莫妮卡•巴布(Monique Barbut)也高度评价中国治沙成就,肯定中国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认为中国创造了“生态、民生和经济平衡驱动”的荒漠化防治成功模式,提出“世界履约看中国”。

 

 

 

\"\"
 

保障“包兰铁路”安全运营60年的风沙防治体系

 

 

中国的沙漠化团队当继续努力,在服务国家沙漠化防治工程的同时,也为世界贡献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