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关于慈善文化的探讨,从来就没有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听大咖们怎么说
来源:发展简报
2019-05-20
2720

 

 

 

慈善文化对于一个公益组织来讲,是最高层次的愿景、使命以及落地的实现。说到底就是这个组织能不能去影响别人,能不能帮助别人,能不能成就别人。最重要的是要去改变,力所能及的改变,而不是要去做所有的一切。这一点慈善跟政府不一样,慈善跟企业也不一样,所以慈善真正的是能够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人。

 
我记得有一个公益界的人说过,改变不了社会,也改变不了周边的人和事,就改变自己吧!
  
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社会,尤其民间社会,99公益日,95公益周,几千万,上几亿人次的捐赠,我觉得这是真正的民众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和慈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不在乎你捐多少钱,一分钱,十块钱,一百块,一千块没有关系,所以我觉得慈善文化的根本不在于捐多少钱,而是改变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对周边人的关心,对社区的关爱和对那些陌生人的关心,我觉得这才是最关键的。
慈善文化虽然讲求多元,但多元也要找到一些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如果找不到慈善文化的一个共同价值观,怎么去引领这个社会,引领大家向善?
 

 

黄浩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

 

慈善文化的根本

是改变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

对周围人的关心

最重要的是要力所能及的改变

而不是要去做所有的一切

 

编者按:

 

慈善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并不只是很多人理解的好人好事,而是从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念层面,到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的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慈善文化体现一个国家慈善事业是否发达,是否具有社会感染力和引导力,体现和谐社会让财富第三次分配从而惠及更多穷人的一种境界。

 

我们对慈善文化和理念的启蒙、普及远远不够,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业发展,都需要整个社会各个层面去做更多的努力。

 

关于慈善文化的探讨,从来就没有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

 

我们希望从非学术视角,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

 

 

本文节选 “东西方慈善文化论坛暨

《朱传一文集》发布会”上,

部分嘉宾关于慈善文化的个人观点,

以飨读者。

 

 

 

 

\"\"

从左到右依次为:霍伟亚、杨团、吕朝、顾晓今、黄浩明

 

 

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问题就像冰山一角

当问题得不到解答时

人们开始从冰山表面现象探讨冰山下面的根源

于是开始探讨文化

  

文化是最深层次、最后决定思想和行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谈慈善文化?正是因为冰山表面的现象和问题出现后,比如最近刚刚发生的德云社水滴筹的事,引起很多争论。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得不到解答,人的思想变得非常迷茫,就在想这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开始从冰山表面现象探讨冰山下面的根源,这正说明中国的慈善事业真的要开始成长了,是真的开始要深入。

 

 

对于慈善文化定义,是挺难的事,我认为,第一世界是完全物质的,第二世界完全是精神,第三世界叫做客观世界。我认为,慈善文化属于世界三的范畴。

 

 

吕朝: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

 

看到前辈们活出来了,

也希望自己能活出来,能影响别人

自己怎么做,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公益实践者需要两种品质,

就是想明白和做出来

 

 

当年,受朱传一先生的引领进入这个领域,朱传一先生说,为了美好社会我们总要去做一些贡献,而且需要几代人努力,但美好社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多答案,可以从东西方文化里找,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都有它民族国家的历史传承性。

 

 

很多年前,我看到这个行业的前辈,像永光老师和杨团老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有一股劲儿,不断的为这个行业莫名其妙的努力,也不知道动力从哪儿来?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跟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因为这些人是不一样的人,他们活出来了,我也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活出来,也希望能够影响其他人,所以自己怎么做,就是对这个文化最重要的传承。

 


我作为一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实践者,这么多年一直在实践,一直在寻找。我发现当一个组织发展比较顺利的时候,往往是这个组织决策层把问题想得比较清楚的时候,比如到底要做什么业务?为什么现有的业务要迭代?为什么要做新业务?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企业所谓战略决策,但是说到底,其实就是你对美好社会向往支撑的一个前奏。

 


作为70后,我们的同事大部分是80后、90后,他们的思想是非常开放的,甚至用简单的物质根本无法激励他们。所以对于一个公益组织来说,文化的传承、价值观、使命和愿景,便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和将来我要去不断探讨的一个主要命题。

 

 

作为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从业人员,我觉得应该有两种品质,一个叫想明白,一个叫做出来。想明白其实就很难,因为说是明白,都是暂时明白,一时明白,一时糊涂。

 


第二个品质是要做出来。因为大部分想明白的人也不见得做出来,更何况还有很多人没想明白。做出来这件事是需要非常强的实干精神,而且不光是跟历史传承相连接,尤其是跟周边的环境相连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能做一些很小的,或者是阶段性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一代一代的人需要做一些事情,而不止是传承一些想法,所以我觉得是所有的慈善的从业人员,应该有这两个品质。

 


作为公益领域的中生代,本应该承担某种社会责任,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这个年纪其实是一个特别舒服的状态,是可以非常自由的追求实践,没有什么害怕的,虽然中年,但一点危机都没有,反而是无所畏惧!

 

 

黄浩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

 

慈善文化的根本

是改变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

对周围人的关心

最重要的是要力所能及的改变

而不是要去做所有的一切

 


慈善文化对于一个公益组织来讲,是最高层次的愿景、使命以及落地的实现。说到底就是这个组织能不能去影响别人,能不能帮助别人,能不能成就别人。最重要的是要去改变,力所能及的改变,而不是要去做所有的一切。这一点慈善跟政府不一样,慈善跟企业也不一样,所以慈善真正的是能够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人。
 
 
 
我记得有一个公益界的人说过,改变不了社会,也改变不了周边的人和事,就改变自己吧!
 

  
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社会,尤其民间社会,99公益日,95公益周,几千万,上几亿人次的捐赠,我觉得这是真正的民众的力量、公益的力量和慈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不在乎你捐多少钱,一分钱,十块钱,一百块,一千块没有关系,所以我觉得慈善文化的根本不在于捐多少钱,而是改变人们对这个社会的关注,对周边人的关心,对社区的关爱和对那些陌生人的关心,我觉得这才是最关键的。
 
 
 
慈善文化虽然讲求多元,但多元也要找到一些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如果找不到慈善文化的一个共同价值观,怎么去引领这个社会,引领大家向善?
 
 
 

\"\"
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
 

 

陈越光: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慈善文化是慈善的成因和展现

“内向超越”与慈善的原动力

为什么需要东西方慈善文化的跨文化视野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可能独生,我们不能井水不犯河水。讲东西方文化就是建构跨文化的视野,在跨文化中间需要注重什么?去发现什么问题?是我们当下值得思考的。
 
 
 
慈善文化是慈善的成因与展现,在结构上它表现为三层结构,第一个内层是意识层;第二个中间层是行为层,包括方法层,规范层,法律层;第三层物质层。
 
 
 
慈善文化三个层次的特征与关系:
内层(精神):最保守、最持续、凝聚性最强,是慈善成因的原动力;
外层(物质):最开放、最易变化、最易普及,是慈善展现的最好表象;
中间层(行为):是内层和外层之间的构造层,在慈善文化结构中是三个层面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转化层。
中间层是内层的行为化,外层是内层通过中间层的物质化。
在慈善文化里面特别缺的是意识层,不同的意识层是不一样的,不同文化有不同意识层面,不同的意识层怎么样来支撑、影响作用于行为层,这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特别少,我们要从这里开始探讨。
 
 
 
 
\"\"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当下的慈善文化,是一个乱相

它的土壤不干净

所以要重建我们的慈善文化

文化重建

大道无行

研究社会企业,现在在这个领域横冲直撞,变成了推动者。

 

 

关于慈善文化,有很多说法,陈越光的概念比较精准,是一种有因有果的关系,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

 

 

我个人觉得,中华文化之慈善传统,寻先贤,此因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爱终生,爱惜大自然,爱惜物力,他人众生,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环宇共融之盛景,中华慈善儒释道学说,宗教信仰所倡之生命——所以东西方慈善文化本质上没有冲突,但是要很好的交流,要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来补我们的不足。

 

 

我认为,当下的慈善文化,是一个乱相,它的土壤不干净,是在一个不干净的土壤中长出的花朵,有毒草,慈善文化现在是很乱的,我们要重建我们的慈善文化。文化重建,大道无行!

 

 

 

    \"\"

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     

 

丘仲辉:爱德基金会理事长

 

公益慈善终极目的不是仅仅帮助几个人,

更多的是“达于民道,使于民心”。

 

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不仅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公益慈善组织也要走出去,在民心相通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交流、沟通、比较和融合非常重要。所以,无论从公益的长远、未来,还是从当前走出去的公益慈善,或者社会组织,都需要进行充分的东西方文化的研究、比较和讨论。
 
 
 
公益慈善最重要的,恰恰不是仅仅帮助几个人。当郭美美事件以后,我们总结了一些过去的经验,提出了民行,民慧,民道三民理念,其实就是要强调公益慈善终极目的不是仅仅帮助几个人,更多的是去达于民道,使于民心。
 
 
 
通过达于民道让我们的实践更丰盛,让我们的社会更公正,让我们世界更美好,这就是我们要讨论慈善文化,要进行东西方慈善文化比较、研究,要纪念我们的长者,我们所敬仰的传一先生之所在。
 

慈善文化是一个综合体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真正关心中国慈善事业的人,

可以从最迫切的地方做起。

 

 

一代一代公益人在慈善道路上,

用他们的激情和活力,

引领激励着公益行业继续前行,

慈善文化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努力下,

得以继续传承,

影响到中生代,

以及更年轻的80后、90后,

感谢每一代人做出的每一份努力!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