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氓维权的乱象需要整治,同时摄影师的权益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
视觉中国此次引发众怒,没有任何的洗地空间。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批判一方,那创作者的权益又该如何维护?
只有通过此事件,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引导和规范,才能让照片创作者和图片使用者的利益都能最大化,而不是让第三方赚走了天价的暴利。
2019年最火的一个瓜,竟然和摄影师有关
没想到2019年最火的一个瓜,竟然和广大摄影师有关。大家熟悉的摄影图库市场老大 - 视觉中国,一天内连上了几次热搜。
团团、华华和民民同时点名,这待遇也是没谁了。。
还引发了史上最大的蓝V蹭热度活动。
托马斯的朋友圈也是分成了两派,唇枪舌剑。
一边当然是“倒视派”,包括“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的自媒体,以及深受论文、字体、软件等类似垄断版权公司烦恼的学生党、设计师、企业主们。
当然还有大部分的吃瓜群众。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既是版权的生产者,也是使用者。
自媒体朋友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个公众号一直对你的文章洗稿甚至抄袭,长期投诉难、维权难。
假如突然有一家叫“文章中国”的公司帮你维权,告得洗稿者赔了10万,还按比例给你分了几万,是不是简直大快人心?
摄影师朋友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实我们很多都曾经用过,甚至仍然还使用着盗版软件。
假如有一天修图软件公司突然找上门来,说根据证据显示,你在8年前使用了盗版软件,现在即使不用盗版了也不行,只有两个选项:1. 赔偿软件公司10万元 2. 以优惠价购买15万元的50年软件使用权。
你是会觉得遇到了不讲理的流氓头子?还是会为这种版权保护手段拍手叫好:“就是应该狠狠的罚,谁叫我丫的不用正版?”
自媒体洗稿,公众号盗图,使用盗版软件,侵害着创作者的利益。
同样滥用市场垄断地位,碰瓷敲诈式维权,甚至无中生“版权”,也在损害使用者的正常权益。
不得不说,人民日报的定调很明确,言简意赅。
视觉中国是无辜的吗?
我们先来看下此次事件的导火索:"第一家被黑洞吸走的上市公司"~
相信这张模糊的照片,大家这几天也是被各种科普了。各国科学家历时几年,终于拍摄并计算生成了这张黑洞照片。
各大媒体、自媒体也是铺天盖地的跟进报道,各种企业、官媒也纷纷使出绝招,用海报、改编等方式蹭一把热度。
不过此时一则消息的出现,却让这种欢快祥和的气氛被瞬间打破。自媒体们奔走相告着:“那只‘狼’又要来了!”
果然视觉中国官网上已经上线了这张图片。
不过这个解释很快被网友打脸。
一方面口口声声打着维护版权的名义发大财、出大名。
一方面自己却游走在版权的灰色地带,替从来没传过图的人、公开版权的人、甚至还有去世的死人维着权。
这样的行为,确实没得洗。
后面的这个道歉声明,也显得诚意不足,很快被网友吐槽:自己犯错就道歉了事?为什么我们犯了错却要死抓不放,不陪个几十万不让走?
公共版权、无版权、版权失效的图片,被堂而皇之的拿去售卖,甚至以此恐吓使用的企业和媒体。视觉中国的图片库中,到底有多少处于灰色地带的照片?
又有多少甚至是像下面这样,盗用摄影师还能倒告一把的照片?
摄影师不该成为视觉中国的挡箭牌。
知法犯法,双标赚钱的行为,对很多不知情就被帮收版权费、却没拿到一分钱分红的摄影师不公平,对很多依法使用图片的机构不公平,对整个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种破坏。
这种天价赔偿,年度合同的模式,到底是保护了版权市场?还是从长远看,反而对版权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层的伤害?
人民日报的这几个质问振聋发聩。
维护版权的努力不该被忽视
上面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已经恨的咬牙切齿?
上图就是视觉中国最近发布的一款功能,可以方便的对视频进行编辑。而且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对视频中的物体、主题和关键词进行识别。
这个技术不仅让视频创作者可以更快的整理上传视频,同时也方便了视频购买人,让他们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片段。
如何平衡好创作者、中间商和使用者的利益?
图片的著作权是否成立、如何确认?平台有没有严格净化版权池?以巨额诉讼换签约的商业模式是否健康可持续,让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除了图片版权库,一些依靠论文、字体等产业的垄断版权资源,同样以巨额诉讼吞噬着社会整体利益的“黑洞”,是否也要一起深刻的讨论清楚?
这些问题,是决策者对企业,对社会,对自身提出的深刻质问,也是我们除了忙着吐槽或者维护视觉中国之外,需要思考和讨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