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肯尼亚传统手工艺的明灯,还是枷锁?
来源:中南屋
作者:陈颖琪 丁佩萱
2019-03-12
4654
肯尼亚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来自古老部落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数不胜数,甚至成为时尚潮流的重要灵感来源。如今,耗时长久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工厂里的批量生产所取代。如何另谋出路是传统手工艺品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内,许多地区将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进行联姻,使传统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肯尼亚传统手工艺是否也能在旅游业中探索出新的出路呢?

 

当我们谈到肯尼亚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可能是宏伟壮阔的东非大裂谷,是一望无尽的大草原,是动物大迁徙,是刺激惊险的safari。但是我们或许不会想到的是肯尼亚的传统手工艺品。不管是色彩斑斓的马赛珠,还是古朴神秘的传统面具,不论是个性鲜明的黑木雕,抑或是丰富多变的图案,都是肯尼亚传统手工艺品的缩影。

 

\"\" 

 

夹缝生存的肯尼亚传统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品的身影在肯尼亚随处可见。特别是在马赛市场,各类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摊主们热情地吆喝,到处可见挑选手工艺品的人,十分热闹。但是肯尼亚传统手工艺的现状真的如此乐观吗?


\"\"

内罗毕马赛传统手工艺品市场

 

2019年的一个周末,和往常一样,肯尼亚博马斯民俗文化村Bomas of kenya迎来了一群肯尼亚小学生。面对舞台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手织服饰,他们似乎对身后的中国游客更感兴趣。文化村的负责人莉莉安提到,现在的学校都不会开设传统手工艺品的相关课程,孩子们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的。
 

 \"\"

 

和现在的肯尼亚孩子相比,传统手工艺技能培训机构The Yellow Sparrow的创始人Rashika Sood无疑是幸运的,“在1999年以前,学校会开设传统手工艺相关课程。但是之后引入新的教育系统,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比如数学、写作等等,因此很少有手工艺课程。幸运的是,我很高兴能上高中,并且在那时候学习了相关的手工艺课程。”

 

\"\"

 

除了教育的缺失,还有其他外力因素导致了年轻一代往往不会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比如说经济因素。非洲巴黎是一家在东非(肯尼亚、乌干达为主)生产、销售各类非洲手工艺品的中国公司,2013年由苏先生创立。2010年,一条“锡卡路”(Thika Road)让23岁的苏必群来到肯尼亚。在项目完成之后,苏必群选择继续留在肯尼亚创业。创业期间他做过很多尝试,例如卖电子产品,海参等等。

 

\"\"

 

直到2013年,他开始在内罗毕的“中国城”做起了黑木雕的生意,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黑木雕工厂。如今非洲巴黎在非洲已经有4家分店了,销售的产品也从开始的黑木雕一种,拓展到其他的非洲传统手工艺品。
 

 “在肯尼亚,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从事雕刻行业,一般都是年长的,年轻一代在断层。工厂的年轻工匠很多都是工厂自己培养起来的,现在市场很难找到这种年轻的工匠。在修蒙内铁路的时候,很多工匠宁愿拿起锄头修铁路。行业比较精,投资回报率小,而他们又崇尚即时性消费,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选择这个行业。”他这样说道。
 
 
旅游业为肯尼亚传统手工艺带来的机遇
 

而面对传统手工艺的现状,旅游业或许是它们生存的一盏明灯。旅游业是肯尼亚的支柱产业,在肯尼亚的各大购物商场,例如YaYa center、the Hub Karen等等,都可以见到许多游客在逛传统手工艺品商店。许多店主表示,顾客中游客的比重很大。在马赛市场,一些摊主甚至表示游客的比重可达70%之多。如此活跃的旅游市场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这种契机首先体现在它带动了当地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发展。Kazuri,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小而美丽”,是1975年由两名女性建立的一个小型工作室,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企业。主要经营陶瓷珠子制品,比如耳环、项链、发夹等,设计以非洲风格为主。“我们大多数都会从非洲动物身上获得灵感,比如狮子,长颈鹿和斑马。它们向许多国家展示非洲动物,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些动物。如果你有这样的项链,即使没有见过斑马的人也可以知道斑马的形象。”
 

 \"\"

 

在初创时期,他们的销售客户大约70%都是游客,这也促进了Kazuri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一些外国游客会因为喜欢这些珠子和他背后的故事而产生将这些珠子进口到本国销售的想法。这样一来,这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会带着其背后的文化在其他国家传播,而且促成了Kazuri的成长。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Kazuri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妇女最初来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并不会制作这些传统的珠子,而这个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从而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从马赛市场的消费者结构中找到。在市场的消费者中,游客的比重最高可达70%。并且,近几年游客数量越来越多,极大地提高了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这可能会吸引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这个行业。

 

旅游业给肯尼亚传统手工艺带来的问题
 想要发展与传承传统手工艺,除了要防止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的丢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文化内涵的传承。想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
“这个面具背后有什么含义吗?”
 

“跳舞的时候戴的。”
 

在内罗毕的马赛市场,一位女摊主正推销她的面具。她说,这些面具并不是她制作的,而是从非洲不同地方收集来的。据她介绍这些面具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问其面具背后的故事,却只能得到 “跳舞的时候戴的”这样简单的答案。所以,旅游业真的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传承发展的可能性吗?当人们把这些面具带回家时,他们确定真的了解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含义吗?它们是谁制作的?他们又为什么制作了这些面具?或许面具背后的故事也将像这问题的答案一样,尘封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这种文化损失,其实旅游业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播能力也十分有限。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Lameck是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他以后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旅游公司,为游客介绍更多的肯尼亚传统文化。他认为,游客通常更加喜欢动物或者其他相关的活动,比如safari。这也导致设计旅游项目时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会考虑游客的需求,增加看动物的行程,而不太注重肯尼亚传统文化的项目。而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传播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 

 
 
对于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lameck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他真的很喜欢传统手工艺,但是有些时候不得不做出妥协。“我本应该穿着传统手工制作的服饰,但是我想要变得好看,我不得不选择西装皮鞋。”他说。
 

他提到,尽管2004年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马赛人制作马赛珠,但商业化使得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他原先的意义。“购买他的人不是因为他原先的某种意义,而是因为好看。”他还表示,一些以前只能给族长佩戴的图案,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也开始批量生产,这是否也是一种传统的丢失呢?
在内罗毕市中心的一个手工艺纪念品商店,据老板透露,这里大概有60%的顾客都是游客,但是其中极少数是中国人,可能只有1%。所以从这个方面是否可以考虑,以旅游业这种方式去传播文化过于狭隘,可能只有特定的群体会对这种传统手工艺品有兴趣,而像这样的传播,实质上其范围是十分有限的。
 

   旅游业究竟是明灯还是枷锁,想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一方面,旅游业对肯尼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比如游客的需求会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来。同时,商家的宣传也使得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品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旅游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的转卖造成其文化内涵的丢失,特定的消费群体也使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旅游业究竟会把肯尼亚传统手工艺带向何方?这仍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