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估标准种类众多
目前,针对评估标准众多,国际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联合国等机构各自均有不同的标准体系,背后都代表着各自的理念和逻辑。在中国,公益项目评估发展起步较晚,有着不同应用场景的估计指标都具有自身特点。
2011年3月1日,民政部发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为依法实施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依照规范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
《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最高5A级,最低1A级。
《办法》规定,社会组织评估等级有效期为5年。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可以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奖励。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获得4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在年度检查时,可以简化年度检查程序。
王彩霞表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属政府行为,更多关注社会组织基础性与规范性建设。评估平台中的组织评估更偏重于机构治理与风险控制,各有侧重。
“业内除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其他评估也并无太多专业机构开展。引入国际机构SGS、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意在结合中国本土实际,研发评估专业指标助力公益行业评估发展。”王彩霞表示。
2011年,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实施后,民政部本级和部分省、市相继成立评估院,大量评估案例由政府内生机构开始运作,但评估标准未见变化,一直沿用至今,这无疑不利于评估发展。
“评估标准需要不断更新,细分类别,一直沿用早起标准对被评估机构并不能做到有效评估,政府更多应该做规范化建设。”庄爱玲表示。
“评估过程通过内部自我测评、小组评估、团体评估、资助方评估到第三方评估,评估应该具有阶段性,每年都需要项目评估,然后再做推动。”
评估应贯穿项目全程
评估从何时开始?机构还属草根时,是否要进行评估?
社会组织项目人员具备评估思维和专业能力,能够开展自行评估,得到一个专业的结果,这个过程较为漫长。
王彩霞认为:“大多数人对评估有误解,认为项目结束之后才能评估。其实不然,评估应贯穿项目全程,形成闭环。应用评估思维设计目标和路径,重视评估,认为评估是必要的事情。”
韦玲认为,即便机构草根也应该先植入自身想评估的思维、改变自身理念,下一步才有可能向外部链接资源。“评估并非一年就结束,而需要每年都内审和复审,做完评估对整个组织绩效提高,项目评估结束后再决定进行机构评估,之前影响的是跟项目有关的部分。”她说。
庄爱玲认为,关于评估开始时间,应跟机构发展阶段关联,小机构微公益也应评估。可以根据涉猎指标多少,选取有限相应指标进行小型自我评估。
另外,庄爱玲也表示,即便机构开展了自我评估,仍应最终坚持第三方评估。“公益机构资金大多来源于公众捐赠,自我评估中人具有主观性,完全依赖自我评估,评估效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将打折扣,第三方的评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她说。
不久前召开的2018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曾邀请嘉宾就公益行业评估这一话题展开现场讨论(图片来源: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微信公众号)
机构从业者应提高评估意识
2018年4月27日,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瑞士通用公证行、普华永道中国、德勤中国等9家机构宣布成立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
平台通过制定并推广公益行业评估标准,培养评估专业人才,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与会代表认为,平台的成立对评估人才的发展、以及整个公益行业的专业成效,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评估对于促进公益行业项目的标准化、产品化意义重大,认同多方参与共创的跨界合作模式,能够为平台注入源源不断的内在生命力。
《中国公益项目评估行业调查报告》也指出,为提升项目而评估,多方参与投入。一方面,调查发现公益项目评估内因大于外因。整体而言,因项目提升而评估的组织占比大于因资方要求而评估的组织。在重视评估的应用性与学习性上,公益项目执行方相比采购方表现得更为明显。
王彩霞表示,公益行业评估平台意在唤起公益机构从业者评估意识,助力机构专业化发展。
庄爱玲表示:“评估让政府和资方建立信心,评估不仅是去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团队发展和行业成长,这是一个培育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