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村走出来的第一届“劳动文学奖 ”
来源:小海的诗
作者:小海
2019-01-09
1872

       皮村文学小组在北京工友之家成立不知不觉已有四年多,虽然工友们由于工作原因大多都是来来去去离开了一部分,可师生之间从一开始就有的质朴与真诚却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这四年多来小组里也肯定发生了不少温馨暖人的难忘故事。其中最出名的事件当属2017年4月份家政工范雨素大姐在正午故事发表了一篇《我是范雨素》而一夜爆红。从此后皮村文学小组更是名声鹊起,成为很多爱好文艺的工友们向往的朝圣学习地。

 

       与其说大家关注范雨素大姐的才华与生活,不如说大家是在慢慢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处在社会中的什么位置,都在面临着生活的种种不堪、劳累甚至是荒谬。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工作压力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在交织着在矛盾中发生,当然这些问题也将慢慢的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让更多的人觉醒,也将越来会让更多的人感到疼痛。这些痛点就是人类共通的末梢神经,一经触碰,便有原子爆炸般的裂变效果。

 

       话题再回到文学小组,有了四年来的积累与沉淀,皮村文小组俨然已经从当初的几滴水渐渐汇集成了一条河。更多的工友加入,更多的浪花翻腾,都在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描绘一个真实中国的生存图景。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就会成为一条大江成为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真的东西。尤其是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当中的一线工人。被剥夺了太多太多,也被剥削了太久太久。而真理、公平与正义也是几千年来,人人都在潜意识里所拥有的强大基因。所以当最辛苦的人选择开口说话,连脚下炽热的土地都将会感到暗哑。当社会上一出又一出离奇荒诞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了我们的想象。一边是假大空形式化,一边是强大的工作量让身体严重的劳累透支,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到底是生还是死的这个终极问题上,将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撕掉生活的面具,揭穿皇帝的新衣,也有越来越多普通人选择自己给自己代言。

 

       就在2018年12月,为了达成更多劳动者的文化诉求,倡导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以文学的方式真实反应出这个快速变迁时代中的劳动者本真的生活与情感。皮村文学小组发起了第一届“劳动者文学奖”,有奖征稿活动共收到了小说、散文、诗歌、非虚构等问类近200篇文章,字数总计70万字。最终评选出15篇兼具文学价值与倡导劳动尊严与价值的文章。

 

年度最佳作者:范雨素

年度最佳作品奖:李若《大勇》

年度最佳故事奖:万华山《皮猴子》

年度最佳非虚构奖:李奈《卖棉花》

年度最佳诗歌奖:小海《中国工人》

年度最佳散文奖:王成秀《高楼之下》

年度优秀作品奖(排名不分先后):

陈树文《捡玉麦》

鲁子渝《城市的记忆》

郭福来《三个人·一棵树·四十年》

徐克铎《回眸故乡——母女俩的纷争》

金红阳《人生最苦的日子,是那年到河北炼焦炭》

徐怀远《精菜的世界》

涂明《婚礼》

杨猛《漂无止境》

苑伟《路》

 

       祝贺得了奖的工友们,其实没得奖的工友们也都非常优秀。既然要比赛总是要分出个名次,世间一切都不过是虚名尔尔。试想秦始皇都当上始皇帝了,到头来也不过落下个尸骨寒凉。所以唯有真诚的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勇敢无畏的活着,去大胆的追求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梦与最真挚的爱才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不会成为永久的问题,因为人民群众当中从来都不会缺少奇迹。简而言之,说说我自己,我有幸获得第一届劳动者文学奖年度最佳诗歌奖。在此想简单的讲一下我这些年来的经历与改变。

 

       当我十五岁半在2003年夏天南下深圳打工的时候,就注定踏上了一条艰难而未知的漂泊的孤独路。在广东的七八个工厂待了四年。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一个月有时连一天假期都没有,可那时没感觉到什么太多的累。那是我第一个打工新鲜期浅度迷茫的四年。

 

       2007年冬天到浙江宁波,四年之间在十来个工厂里辗转,已经到了一个深度孤独迷茫的时期。心底渴望的自由梦想,在车间的机台前日复一日的枯萎凋零。青春也如同螺丝钉一般在工厂的轰鸣中坠亡,死的悄无声息。在强大坚硬的生存机器面前死亡没有留下一丝的回声。可灵魂还没有彻底绝望,在摇滚乐的热烈激荡和诗歌的真诚深刻触动下。我的灵魂反倒如复活一般,在枯燥疲惫麻木的车间里高蹈着狂舞。无人问津、格格不入、不合时宜就那样在生存的荒原里,硬是种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尽管种子的周遭布满了无尽的苦痛与莽莽的荆棘。

 

       在2011年我从浙江宁波转去江苏苏州以后,已经到了一个极度绝望崩溃,精神世界完全坍塌的一个状态。在苏州上海的四年多里换了十几份工作,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在车间里在机台旁在废纸产品单上呜咽、呐喊、呢喃、嚎叫,一次次将蚀骨的孤独、绝望与无助的崩溃滋味尝尽。

 

       2015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在微博上有幸认识了张楚大哥。在楚哥的鼓励与引荐下结识了新工人乐团的许多大哥。2016年7月份来北京,一次偶然机会参加了文学小组的学习。张慧瑜老师无私的帮助我编辑整理出版了一本诗集《工厂的嚎叫》,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工友之家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免费开放的自由学习场所。志愿者老师们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知识、时间与精力。工友们有一个精神家园,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就像是现实的开荒地,像一块梦想的实验田。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在这里相遇相识互帮互助,相互陪伴着一起生活共同逐梦,有尊严踏实有力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劳动文学奖正如字面意思一样,在劳动中创造出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同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样,是鲜活有力的,是有血有肉,有骨骼有灵魂,有呼吸有生命的。祖国需要真实的文学艺术,只有这样的文学才能让我们反思生活,提供真实有效的生活经验,从而反哺我们的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

 

       最后愿更多的劳动者都能够坚强有力的活着,愿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感到阳光的温暖,在劳动中都能获得内心的充足与宁静。愿劳动文学奖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获得力量,更勇敢踏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

感谢北京文学副主编 诗人师力斌老师为我颁奖

 

\"\"

评委老师们颁奖给予了自己诗歌的肯定与鼓励

 

\"\"

皮村文学小组志愿者老师们和小组成员共同参加第一届劳动文学奖颁奖晚会大合照

 

\"\"

2018年末最新一版皮村文学小组集出炉

 

\"\"

第一届 劳动文学奖 征稿启事

 

\"\"

中央党校刘忱教授也是我们皮村文学小组的老师,获得2018年度杰出公益奉献人物荣誉称号

 

皮村文学小组张慧瑜老师母亲刘阿姨这几年春节都为皮村的工友们送来自己的爱心画册台历

 

大约2012年在苏州服装厂车间的工作日常  一粒梦的小小种子在悄悄裂变

 

\"\"

2016年8月6日第一次在北京大地民谣音乐会现场登台朗诵自己写的现代诗

 

\"\"

我的恩师张慧瑜老师,帮助我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诗集《工厂的嚎叫》

 

\"\"

2017年打工春晚皮村文学小组成员诗歌朗诵

 

\"\"

2018年1月皮村文学小组获得第三届单向街书店 年度新声奖 

 

\"\"

2018年5月1日劳动节第二届桂冠诗人颁奖礼现场 朗诵在郑州富士康写的《下夜班的工人》

 

       和摇滚歌手张楚大哥合影 是楚哥的鼓励与引荐让我拥有了勇气从机械化的工厂里走出来 楚哥也是我此生的恩人贵人

 

       到北京找到了新工人乐团的许多大哥(中间一个),在多哥的带领与影响下有幸结识了工友之家。左边是同心小学校长沈金花,右边是当年的打工春晚主持人崔永元老师

 

       张慧瑜老师带领皮村文学小组的同学们去北大参观学习

 

       感谢刘畅老师在2017年11月邀请去武汉大学和社会学系的同学们一块交流

 

       2019年将要推出发行的纪录片电影《飞机下的蛋》剧组成员在店里聚餐

 

       在工厂时狂热痴迷超级偶像鲍勃·迪伦的状态

  

\"\"

新工人剧社的《我们》话剧在山东莱芜国际工厂戏剧节演出后合照

 

       流动儿童在同心互惠公益店工友图书室里的学习时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