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数年里,中国社会组织的建设如火如荼。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的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0.3万个,这比十年前的2007年相比,这个数字已增长了1倍多,当时我国的社会组织的总数是38.7万个。
在近日“中国社会组织40年:见证与展望论坛暨清华NGO研究20周年纪念活动”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指出,过往40 年,中国社会组织的总体规模从最初约10万,十年后超20万,又十年逾40万,再十年达80万,几乎每十年翻一番。
但在这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上,已成立的很多社会组织却运营堪忧,据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牵头发起成立的“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N-GDP)测算”课题组研究称,中国社会组织目前有至少超过10%的是非活性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僵尸组织”。
热热闹闹成立,冷冷清清运营。有量无质的“中国式社会组织发展”的隐忧正慢慢显露出来。由于没有社会信任度,组织成立后无法开张;缺乏有效的管理,招揽不到资金和专业人才;即便运营正常,也因为缺乏有效的公益项目,服务和受益人数也有限。
换言之,社会组织数量固然重要,但社会组织成立后如何能发挥它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更应该成为当前我们亟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实,近年来中央没少出台相关支持文件,比如,2016年财政部、民政部印发《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民政部出台《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等,要求各地增加政府购买,加大扶持力度。
只不过,社会组织谋生光靠“政府订单”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开展效公益项目、提高服务能力,保证社会组织正常、高效运转,将会是长期横亘在社会组织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那么,社会组织发展如何破解“有量无质”的问题呢?我认为,解决之道无非有二:向内和向外!
一是向内,要有效管理。
公益服务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一定要强。但是我国很多社会组织的能力却难令人恭维,要么使命缺乏或使命不起作用,要么专业素质低,要么内部治理不健全、责任不清,要么社会公信力低、筹集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差等。说到底,这都是管理问题。当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起步晚,经验不足有关。
德鲁克说,“多年以来,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对他们来说,只要有一个良好的意愿就可以。可是今天,我们都清醒地意识到,由于非营利组织没有一个清晰的业绩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管理,必须将纪律的观念深深植入组织使命当中。我们必须学会充分利用手头有限的人力财力,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我们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的组织追求的成果究竟是什么。”社会组织因为不像企业,没有利润底线,尤其需要加强管理。
所以,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学习,打造学习型社会组织。公益专家徐本亮说,“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最缺的是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认为资金和技术只是工具,可以引进,可以获取,而只有让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使用,才能发挥其效能。诚哉斯言!
二是向外,要引进项目。
社会组织是以解决社会问题,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创办和存在的,所以如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才是问题的本质。缺管理,就加强管理;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说明你的项目存在问题,那就引入项目。毕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还是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公益项目的。
比如,在中国好公益平台上签约的54个项目,服务涵盖儿童、助老、教育、环保、特殊人群帮扶、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且都已形成了很标准化的产品,只要你愿意,可以找他们合作嘛。反正大家的意愿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更大规模的解决社会问题。
昨天看到中国好公益平台推出的一个动画片,其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很令我震憾。“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是一款为临终老人提供专业心灵呵护服务的公益产品。这个项目入选好公益平台前,产品从覆盖1个城市到覆盖5个城市用了4年,入选后从5个城市到63个城市只用了两年!
想想,有多少老人因此而受益哈!如果有人也想做老人心灵呵护方面的社会工作,直接找“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合作不就行了嘛。而且平台还提供学习资金和个性化资助;开展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链接多种资源,组织路演,助力品牌推广和筹资等,复制即公益,何乐而不为呢。
据好公益平台透露,中国好公益平台自启动两年以来,优质公益产品已达成初步意向2100余份,1000多家社会组织已经在实施这些优质公益产品。公益规模化的魅力已经显现!
向内做好管理,向外寻求优质项目,这就是有量无质的“中国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两条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