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娘炮,普通人这么看
来源:发展简报
作者:张晓玲
2018-09-10
2348

       2018年9月的“开学第一课”引起了很多争论,从教育部门下令所有学生家长准时观看,到节目不守时,使得学生家长被迫看了十几分钟的广告;再到节目请的嘉宾个人品性、家庭教育有瑕疵,最后扎在“娘炮”一词上。之后的主流媒体推出“娘炮”之风应该停止类似的内容。一时间网络上争吵不休,到底谁规定男人女人应该什么样子?“娘炮”、“女汉子”是不是压迫,是不是歧视?我想从自己一个跟随大环境成长起来的“普通人”的角度来分享所见所感。

 

       我说的“普通”或者可以等同于“大多数”。出生在东北计划生育时代的80后,父母是双职工,周边的同学情况差不多,一个班40多学生,周一和周三下午学生休息,老师开会之类的。假期宁可自己呆在家里翻来覆去地看“好孩子”画报,也不要去别人家住。当时离婚的家庭很少,但打架的很多,每次爸妈吵架都会把我妈气“抽”过去。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家务都是妈妈在做,除非家里装修等需要力气时爸爸才出力。当我快20岁第一次在三叔家看到三叔做饭收拾房间时,你能想象到我的震惊么?“原来男的是可以做家务的!!”

 

       越长大越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是我常见的样子,有更多种生活方式,有更多和我不一样的人。

 

       在某次培训中认识了“同志平等促进会”的工作人员,听他们介绍同志群体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友好而感受到的压力。包括为了避免父母不能接受子女是同性恋而崩溃,多数人选择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甚至出现同妻群体。国际公认的同性恋占总人口比例的3-5%,这个还不包含双性恋跨性别等人口。每个国家地区的人口比例都差不多,会因社会历史等环境变化有些差异。没有专门针对中国人口的普查,但应该都在这个比例,保守估计至少有四到七千万。

 

       我当时做为一个性别女、爱好男的普通人类,第一次接触同性恋的男生,也不是很懂应该怎么和他相处。后来发现,“就是人类啊”,和我没有什么不一样。对议题的讨论、待人接物上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啊,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9月6日应朋友之邀去北京天桥剧场看了百老汇著名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它讲述了想要挣脱传统鞋厂祖业的查理(Charlie)在父亲过世后,因为这工厂承载着工人们全家的生活而企图拯救鞋厂,在举步维艰的时候偶然遇见了变装表演者劳拉(Charlie),发现了变装小众市场的商机,在工厂转型过程中工人们的冷嘲热讽,生生折射出了我们的生活。

\"\"

       里面有一句歌词特别打动我,“when i was just a kid,everythingidid,was to be like him ”当我们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大多是模仿父母,而我们自己是谁,应该是什么样子,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高晓松在他的热门节目《矮大紧指北》中推荐这部剧说:“到底要长成亲人希望的样子,还是排除万难去追求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是很多文学戏剧里,讨论的永恒主题之一。”
     
     

       关于什么是“男子汉”下面这句查理对变装皇后劳拉的道歉台词也许已经解释清楚了“如果身为一个男人,意味着足够勇敢去担负起整个世界,那么你是我遇到过的唯一一个真男人。”
     \"\"
     
       我留意到当天有观众穿了长靴来看剧,非常应景,这一点让人特别高兴。就像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穿着巫师袍前去一样,可以更尽兴和融入。可惜这种文化还没有被我们吸收,当晚只有一位国人穿了长靴,其余都是外国人。

\"\"
     
       当天还有一部分穿着打扮中性的人。每次当演员对观众说“各位先生们,女士们,还有也不知道自己性别选择的人。。。。。。”时,剧场内哄堂大笑,相信有些观众就是跨性别者吧,但在这样一个剧场中,没有人觉得不舒服,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可以让人们有更多选择的做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事上处于少数者的位置,推己及人,那时候谁都会希望社会能呈现接受和包容的状态吧。比如我超过婚育年龄而未婚未育。用我妈的话说,在她那个年代是不可以的,而在现代情况好很多。

 

       虽然我还是不能理解少数群体所面对的压力,但我希望有一天,当我是少数者时,这个社会会包容我的不一样。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