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梅作
【新闻事件】
[热议]
告别纸巾找回手绢
□甄书秀
据了解,目前商场、超市里销售手绢的柜台已寥寥无几,在售的手绢大部分也开始脱离实用、经济的百姓生活,向礼品化方向发展。有统计显示,我国现有手绢年生产能力约6亿条,每年出口4.5亿条,留给国人消费的仅1亿多条,即目前我国每10人年均消费手绢还不足一条。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生产1吨纸,需砍伐17棵10年生的大树,生产440万吨生活纸制品就要砍伐7400多万棵,我国森林在10年间已锐减23%,目前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7%,我国已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不仅如此,纸巾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导致纸浆供应过度紧张。以2004年为例,全国造纸工业纸浆消耗量4455万吨,其中,进口纸浆占38.5%,仅次于石油和钢材。生产纸巾所采用的进口木浆不断涨价导致了原始森林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此外,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为工业诸行业之首。我国一些江河污染,大部分是因上游造纸厂排污造成的,这些造纸厂生产的多是纸巾、卫生纸等。而用完的纸巾往往被人们随意丢弃,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也为回收再利用带来难题。
鉴于了解到一次性纸巾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破坏,纸巾曾风行一时的欧美,纷纷开始回归手绢生活,因为手绢可重复使用,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森林覆盖率达64%的日本,多年前便立法禁止国人使用纸巾,现人均年消费手绢12条。然而森林覆盖率仅17%的我国,至今仍以人均年消费生活用纸2公斤多、年均消费7000万棵10年树龄以上大树的速度,消耗着资源,至今人均年消费手绢的数量10人不足1条。
因此,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从小唱着“丢手绢”长大的我们,更应该广用手绢,少用纸巾。在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培养绿色消费理念,重拾用手绢这一好习惯,并让它成为文明的象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日益减少的树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开始,告别纸巾,找回被丢弃的手绢,找回失去的一片片绿色。
请给环保NGO更大的空间
□丁莹
环保NGO(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的再次出手令人期待。当我们的江河湖海被污染,当我们周围的各种废气越来越浓重,当我们的森林渐渐变成荒山,这份期待就越发来得迫切。
但是,所有非营利组织势必都将走过类似的成长历程———没有充分的财力资源、没有强有力的社会资源,“所做的一切完全依靠志愿者对于环保的热心和奉献”,他们很容易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中,他们遭遇的“白眼”和漠视之多令人难以想象,但是,他们的振臂疾呼却没有停止过。正如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环保NGO———“自然之友”成立10年时的感言:“积10年之成效,中国的NGO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显著存在。虽然在他们为大自然请命的抗争中,可以说是败多胜少,但他们仍然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积极行动,屡败屡战。他们是一群无私的挑战者、清醒的奉献者、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因而,他们经常被人视为天真或偏激。然而,社会并不总是循着‘聪明人’的意志。回头看时,我们竟然比当初所能想象的走得更远。”
是的,虽然环保NGO们达成的意愿还很少,但可喜的是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些许回报。至今我们仍然记得由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等6家环保NGO倡导的“26度空调行动”刚刚启动时的艰难,但是,只三年的时间,该行动即由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规定,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当人们还在讨论四川地震灾区如何重建的时候,廖晓义们已经在那里建起了“乐和家园”。环保NGO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空调调至26℃,将用惯了的纸巾换成手绢,我们也期待着在艰难中蹒跚地做着环保事业的环保NGO们,前方的路能更加顺畅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