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基金会灾区重建项目需要系统性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 徐 辉
2009-12-14
1320
领域 乡村振兴

    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半了,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民间力量以何种方式找到参与重建的切入点?民间力量的作用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又如何实现与政府部门的良好互动?这是重建工作中的难题。
 
    12月4日,在四川彭州市,由国家减灾中心、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四川彭州人民政府主办,李嘉诚基金会赞助的“灾后社区综合重建与防灾减灾研讨会”上,李嘉诚基金会项目经理陈瑜和与会者分享了“四川极重灾区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项目”的经验,为上述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与民政部救灾司合作,李嘉诚基金会“四川极重灾区彭州市小鱼洞镇灾后社区重建项目”,分别包括了民房重建、村民能力建设以及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三大部分的工作。在项目实施之初,基金会就进行了持续发展、不重复投入、综合性重建、项目管理信息化、合作多元化的规划。

2个P和4个C

  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锦萍说,李嘉诚基金会重建项目是她所接触到的项目中,非常有特点的项目,“这个项目设计的系统性,会给以后的公益项目带来很大的启发。”李嘉诚基金会项目经理陈瑜则用“2P、4C和5环”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概括。
 
    陈瑜所指的2个P,一个是以人(People)为本;还有一个就是合作伙伴(Partner)。这个合作伙伴,是政府主导和民间公益力量接轨的伙伴关系,是慈善基金会的力量、社团组织的力量和专业团体的力量的结合,“是以政府做主导的,多元的合作伙伴的关系,”陈瑜说。
 
    4个C,是以人为本的社区(Community)发展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的重建过程,“这是我们很珍惜也很欣赏的做法。”陈喻说,第二个是信息沟通(Communicate),这里面还包括透明度。“我们的信息是非常透明的。”信息沟通包括的是什么?是知识、经验、探索的一个交流,还体现了透明问责的关系。无论是对群众,或者是政府的决策,都要“沟通”。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小鱼洞项目中,开发和使用了慈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捐赠人及公众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即时了解小鱼洞项目点基本情况、援建方案、援建过程、援建效果等信息,促成捐赠资金的合理及高效使用。这充分体现了李嘉诚基金会对信息沟通的重视。
 
    另外一个就是能力(capability)建设。灾后重建中能力建设是很重要。陈瑜认为,灾民由散居到集中区的居住,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带来了管理能力的提升,包括居民自己的能力的提升,自我生活管理的提升,管理者的能力都在提升。
 
    还有一个就是综合性(comprehensive)。“灾后重建不能不提未来的防灾减灾,这是灾后重建很独特的一环。要吸收过去的经验,总结现在的经验,做好未来的工作。”

五个环
 
    对于李嘉诚基金会和彭州市的合作,陈瑜用“五个环”来比喻。陈瑜介绍,第一个环是灾民本身在建设中提供了很多构想;第二个是综合社区服务中心,“未来还会有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平台,居民到这个社区里有一个综合性的交流”;第三个是防灾减灾,为以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建立一个很好的实验和教育的平台;第四个是信息管理,“就是我刚才说的Communicate,”陈瑜说,这里面没有信息管理是不行的,居民的意见反馈是一个信息管理,捐赠资金怎么用是一个信息管理,我们的成果也是一个信息管理,一个干部在信息管理以及能力上的提升,也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探索的,就是社区管理以及信息管理这方面的内容;第五环就是社会公益力量。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