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友通讯》是自然之友的会刊,是一份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科普双月刊,已经办了十七年,第一任主编是梁从诫先生。自然之友是一个NGO,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其宗旨是“与大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 1993年6月,在北京郊外一座残破古塔下,40余位知识分子席地而坐,在一个名为“玲珑公园”的草坪上忧患地讨论着中国环境的恶劣现状,酝酿成立自然之友。
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1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有9个外地会员小组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已有十多家。历经十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NGO,正在为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自然之友成立两年后,第一期油印的《自然之友》通讯问世。迄今已经出版了73期通讯。从在梁从诫先生家,先生、夫人与志愿者一道写信封,送邮局邮寄,到今天网络订阅已上万份。这份杂志伴随着自然之友走过风风雨雨十五年的环保历程,以下从三方面谈一下通讯的定位与追求。
一、 科普杂志应当成为社会的公器
《自然之友》虽然是一份内部刊物,没有公开刊号,但我们的追求仍然是成为社会的公器。社会公器,就是要以全社会的利益为最高追求。坚持科学理念,是公民社会传播利器的第一要素,与公平、公正一道成为通讯的双翼。以最大的人口吞吃最少的资源,中国的前途便面对双倍的危险的现状,使自然之友的四位发起者深感忧虑。正是对中国能源、资源的清醒认识,使得他们要行动,要唤起公众。
《自然之友》通讯,从始自终坚持对眼下的各种环境问题发声。自然之友开展的第一项活动是做鸟类调查。活动是从1996年3月下旬开始的。在“自然之友”、《绿色周末》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共同发起了一场抵制笼养野生鸟传统陋习的活动。首先开展了调查。大家发现北京的养鸟户大约有16万~20万,全市笼养鸟约为80万~100万只,其中大部分是捕自野外的野生鸟。鸟市上每年出售的各类野生鸟中有国家保护鸟类5万~6万只。而每在鸟市上出售一只野鸟,其捕捉、运输过程之中至少会死掉20只野鸟。这其中包括因不会鸣唱,没有市场价值而立刻被“处理”掉的大量雌鸟。据保守估计,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地区会因此每年捉捕100万只野鸟,并且所有笼养野生鸟也不可能再有后代返回自然。致使森林与农田遭到破坏、病虫害日益严重,环境被污染,城市化及大量使用农药等原因,已使鸟类资源急剧减少。笼养鸟这种“爱鸟”方式实际上是在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鸟类资源。
要观鸟不要关鸟,虽然不是什么环保的大举措,但却是自然之友组织的第一次公众参与的活动。中国大陆首次组织的群众性野外观鸟活动从这里开始,这些可以记入中国观鸟史册。观鸟组开展了不少活动,比如北京野生鸳鸯保护项目等,还有不少成员坚持多年参与鸟类环志与鸟类调查等基础科研活动。同时自然之友还开展了报纸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植树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通讯》中均有反映,活动传达出的环境友好理念、自然之友会员的生命体验、重要的环境信息均在《通讯》给予展示与体现。
作为一本科普杂志,不但要动员公众有意识地保护环境,更要把科学的理念告诉大家。科普是这一杂志当仁让的职责。《通讯》的这一努力是自觉与持之以恒的。以植树为例,要动员公众参与植树,更要探讨植树对生态影响的科学性及有效性。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之后不久所做的第一件生态养护的事是招募志愿者,在居民小区中推广“垂直绿化”——种植爬墙虎。种植爬山虎活动虽然效果不大,但是是在推广“适地适树”的理念。1996年,组织会员到京郊蟒山公园进行“领养树”活动,此后这个活动又举行过多次。
植树对当地生态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更科学地去植树?为此《自然之友通讯》曾在不同的年份,组织过两次专题讨论。不让植树一事停留在表面文章之上,设法将植树的热情转化成实际的环保行动。重要的不是统计植树的数量,时间、地点树种不对,起不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重要的是要眼于保证生态恢复。
首钢搬迁、圆明园渗漏、保护草原、垃圾焚烧、长江建坝……等等,几乎面对所有的环境事件,《自然之友通讯》皆起到了动员、传播、推动会员关注、参与、支持的作用。科学普及不同于科学研究,不是学问家潜心钻研之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亲历亲为地实践。我们有意识地在刊物中组织自然之友会员关注科学理念,这两年在若干期《通讯》之中特别安排与会员互动的版面,比如曾组织过“经济危机是否会引发新的生活方式?”的讨论。让会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寒流到来之际,就全球经济危机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将如何应对?是否尝试过一种节俭的生活?怎样打理自己的开销?有没有什么节俭的好招?全球经济危机是否会成为引发简约生活方式的契机等等问题展开讨论。在一期《通讯》中向大家征集对低碳经济的看法:您认为低碳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关?您是如何看待低碳经济的?反馈意见之踊跃是前所未有的。收到反馈意见近百条,累积字数约有两万字,并向《通讯》推荐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通讯》还曾就生活垃圾减量向会员征集好点子,设“垃圾减量之我见”,让会员彼此相互启发。还曾就植树问题请参加植树的朋友谈谈应该植是什么树,植这种树对改善当地环境或者人民生活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让大家对植树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虽然在为大自然请命的抗争中,败多胜少;通讯的作用些微有限,但作为一本科普杂志以其对公共事件的积极关注,赢得了广大会员的认可。
二、 科普刊物贵在主动参与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工业危机已在全球出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自然之友通讯》坚持必须以科普为武器,不但需要办刊人自身更加清楚地认识自然对于人类呵护的有限性以及人类反哺自然的历史责任,而且要用生动、清晰、明白、晓畅的文字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传达给公众。人类必须建立起保护自然、促进自然发展的新文明——人类一味吮吸自然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在保护自然和促进自然发展中寻求人类价值和实现人类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和正在到来。
自然之友作为民间环保组织,以公众倡导为着眼点,以提升环境意识,改善环境为作为主攻方向。为了配合组织的工作,真正把成为科普杂志办成强有力的社会公器,《自然之友通讯》把主动参与作为自觉的追求,并将这种定位化成各个栏目,《通讯》下设四个板块:
(一)环境问题
这部分着眼于一些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大环境事件与问题。由以下几个栏目组成:
1.“关注”,在这个栏目之下关注重要的环璄议题,抨击破坏环境的社会现象。以期对重大环境问题发出自然之友自己的声音。比如城市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
2.“环境与社会”,每期就重要环境问题组织文章,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绿色话题讨论。比如4万亿投资、小南海建坝等问题。
3.“国际视野”,选择一些的份量的海外视角的重要环评文章,及可资借鉴的有关环境与环境NGO的文章收入《通讯》之中。比如气候变迁,哥本哈根、坎昆、巴利岛、天津会议《通讯》皆有报道或文章。
4.“环境资讯”、“评点”, 把重点要的环境资讯收入《通讯》之中,用短小精悍的文字切中时弊地点出当下的环境问题。
(二)公众参与
这一部分着眼于公民个人参与。《通讯》所做过的减塑、植树、垃圾分类等等话题,均着眼于此。这个板块着眼点于与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栏目组成:
1.“环境随笔”,将一些需要做引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用个案、个体体验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以个人的感受形式抵制非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到汶川参加抗震救灾的各位志愿者他们的个人感受、参与自然之友各项公众活动的志愿者的感想有选择地收入《通讯》之中。
2.“生活环保”、“推荐”,介绍一些实用的环保知识,告诉公众一些环保常识。向会员推荐好书、好文章。比如低碳家庭项目中一些好的实际降低电耗,大家亲手改善家电节能的好措施,会收入《通讯》之中。
3.“人物”,告诉大家一个个平凡而又不凡的环保行动者。
(三)草根的力量
1. NGO组织建设。力争每期介绍一个有创意的组织或一次成功的行动。比如自然之友在四川地震灾区援建生态厕所,并在四川茂县黑虎乡援建壹基金自然之友小学绿色学校,这些生态建筑都是一种延展的环境科学实践,均在《通讯》中给予了适时的报道。
2.对NGO的活动给予关注。
3.探索NGO组织的理论与发展。
(四)自然之友工作展示
1. 收集自然之友各主题小组的活动,起到了传播各种环保活动讯息的作用。
2.介绍各地会员小组与主题小组的活动情况,通过各期《通讯》可以一展各地会员小组的活跃状况。
3.记好工作日志。《自然之友通讯》承担了民间信息公开的责任。
同时利用彩插,封二一般反映环境现状,封三介绍一个自然之友的项目,中插体现自然之友当下的工作。图片直观地传达信息,用于更紧密地配合自然之友各项工作。
《通讯》作为一本双月刊,坚持每期一个关注主题。自2009年1月至今天,所关注的主题有如下这些:2009年:“ 4万亿投资与可持续发展”、“又到春天植树时”、“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保护江河:小南海建坝”、“垃圾挑战中国”、“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方式”;2010年:“食品安全问题”、“两会中的绿声”、“与灾难同行”、“重金属污染”、“环境立法之路”、“纪念梁从诫先生专辑”;2011年:“宜居城市与低碳出行、“关注‘自然缺失症’”、“低碳生活与宜居”。
从上述关注主题可以看出,《自然之友通讯》始终围绕着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如何才是符合科学和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在组织文章。以上列举起的13期通讯,关注主题除纪念专辑与环境法这两期之外,均以环境科学为依托,告之公众不容忽视的环境真相。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正如“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所言:这些破坏,除了巨大的人口压力,高速度、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化模式等传统因素外,增加了经济体制变动、道德和文化危机、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刺激等新动因,因而具有更大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然而环境意识的淡薄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很多数人习惯地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和专家。梁从诫先生不无遗憾地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NGO传统的国家,很少有人想到自己应当、并且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环保活动。”作为一个NGO组织的会刊《自然之友通讯》极力起到关注社会环境问题,教育和启发公众的作用。
从油印的《自然之友通讯》开始,这本杂志关注了着这十几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中国环境问题,成为了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舆论阵地。有一位外地的会员给编辑部的来信中这样写到:“每次的通讯到手后,我都认真阅读,并且会做好圈点笔记。这次的笔记,我还特意输入成了电子文档。”还有一位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给编辑部写来了这样的信:“我非常喜欢您编的《通讯》。数据对我写论文十分有帮助,因为我是专攻的是环境政治问题。许多国内环保人士敢于面对政府提出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正是中国未来的市民社会兴起的重要标志,希望这本杂志能够编得更大胆、更丰富。”自觉地成为社会的公器,主动参与与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这是《自然之友通讯》的一向追求。
三、 普及需要通俗的文风
任何要一本刊物都有其办刊风格,《自然之友通讯》也不例外,该如何坚持其刊物的学术品质、思想锋芒,如何表述的自己的主张呢?《自然之友通讯》的办刊风格十几年来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刊物需要学理的支撑,但是不能诉诸学理,摒弃艰深拗口的文风,拒绝深奥晦涩的理论说教。努力将艰深的科普话题转化成百姓的生活常识;关注当今最新的环境科学成果,坚持科普的形式特点为,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尚不大为人知晓的,而不容忽视的科学常识。多讲故事,多讲感受、多讲实例。
自然之友持守的科学理念是什么?人与自然的位置如何?作为科普读物这些是不能回避的。工业时代是一个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利用过度造成了对自然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人类对于自然的负价值。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可以称为反自然性。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最为突出和严重。目前,世界性的工业危机已经来临,这也正是工业化反自然性使然。
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随着地价的金贵,周边自然绿地在不断减少,这种情形在许多城市都很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为了向建筑业和工业供给原材料和土地,大量的自然区域,如农田、绿地、甚至湿地、林地……被开发。目前城市社区的特点,是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以及日益冷漠的邻里关系。大多数城市社区,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由相似身份认同的人聚集在一起、邻里间熟识的特性。尽管人们可能在一个地方住了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邻居是谁,也对保护和改进社区环境没有兴趣。由于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在没有大人的陪同的情况下,孩子们不被允许到户外玩耍。社区,从一个大家都感觉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
《自然之友通讯》希望挑战这一世界趋势,以其亲切、平实的文风接近所有关注环保的读者。学术是根基,科学是魂魄,而以科普形式作为《通讯》的追求。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是本刊的提倡,凝聚读者是刊物的愿望。以文会友,聚拢人气。
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衰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一方面要增加大家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培养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理性、有效地影响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执法。引用自然之友创始人王力雄的话:“虽然都是绿,‘深绿’和‘浅绿’却有本质的不同。‘深绿’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环境保护,而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浅绿’向‘深绿’过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种期刊所能承载的使命。但是《自然之友通讯》执此使命,持之以恒。
__________________
参与文献:
1.《梁从诫的十年和“自然之友”的十年》作者: 赵凌 常楠溪 《南方周末》 2004-06-10。
2.《走出绿色象牙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