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金会完成27所临时学校、3个临时社区灾后援建工作
来源:NGO互动网
作者:扶贫基金会
2009-02-02
1186
领域 乡村振兴

永久性学校建设、心理干预及社区综合发展项目顺利推进

进入系统的灾后重建阶段后,我会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生计恢复与心理干预三个方面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重建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临时校舍建设
9月18日,我会完成中江龙台中心学校验收工作,这标志着我会在地震灾区援建的27所临时学校全部建设完成。
援建的27所临时板房学校,主要分布在四川德阳、绵阳、阿坝、都江堰、甘肃文县等地震重灾区,受益学生21916人。

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活动板房建设
9月26日,我会完成卧龙特区灾民活动板房工程的验收工作。至此,我会援建的绵竹市土门镇、江油二郎庙镇、卧龙特区3处大型灾民活动板房社区全部建设完成。三个社区可使3281名灾区人民得以安居生活。此前,江油市二郎庙镇灾民临时安置社区于7月28日竣工交付,绵竹市土门镇社区于8月7日最终验收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永久性校舍建设
8月31日,我会在雅安市援建的两所永久性学校的奠基仪式在四川名山县万古乡莫家小学原址举行。
目前,名山县万古乡莫家小学、雨城区中里联合小学两所永久性学校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其它永久性学校建设的前期工作正在如期进行。

基础建设与生计恢复·社区综合发展
10月21-22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民乐村灾后重建规划研讨会”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与会专家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民乐村灾后重建的空间规划及房屋单体设计、灾后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思路,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的作用和方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宝贵建议。之后,作为我会灾后重建系列项目之一的“农村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第一个试点村——绵竹市土门镇民乐村永久村庄重建工作全面展开。项目涵盖卫生所、民房、道路、桥梁、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重建、生计恢复发展及组织培育和社区治理三大内容。

心理干预
在耐克公司的支助下,我会与国际美慈组织联合开展的“5.12汶川大地震青少年心理干预项目”,将在一年内对灾区的30所中小学开展系统的心理干预,以帮助经历灾难的青少年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重建灾后基层医疗体系
我会已签约捐助675万元


9月27日,我会杨青海副秘书长,德阳市卫生局局长杨兆华,中江县副县长黄英代表三方签署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中江县卫生站”协议。根据《协议》,我会将对中江县兴隆镇、玉兴镇的30所村卫生室建设及常规医疗设备提供预算为300万元的无偿捐助。

中江县是德阳市的农业大县。在5.12汶川地震中,全县646个医疗机构中有312个机构受损,设备损失867台/件,受损面积近16万平方米。其中,全县206个村卫生站严重受损,农村基础医疗系统灾后重建任务繁重。

9月28日,罗江县慧觉镇卫生院“爱心住院楼”奠基、动土仪式在慧觉镇举行。据我会与德阳市卫生局、罗江县政府三方签署的援助协议,我会将提供375万元的援助,用于住院楼的建设。“5.12”汶川地震致使罗江县81所医疗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业务用房受损近5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