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很早就答应张玲,要到她所在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看看”。但自己的潜意识又总想着关注一些大型的国际NGO更有意义,所以一直未能成行。一晃跨过年关已到了2008年,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周末,终于有时机造访这有别于国际NGO的草根机构。
转过两趟公共汽车后,终于在昆明市伍家堆村农贸市场的对面找到了“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大招牌。那是一幢民居,一楼是“中国联通”,二、三楼才是“连心”。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是在云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社会服务机构。2007年2月,在昆明市伍家堆村70号创办社区综合活动中心,为困境家庭提供相应的综合发展服务。
如果说,在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态环境中,大型的NGO是一棵棵挺拔的大树,那本土新生的组织就是一棵棵小草。在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棵“小草”的力量。
“小草”成长
2007年2月,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正式在昆明市伍家堆村开展“支持云南昆明外来人口社区服务工作”项目,主要内容是社区综合照顾,项目周期一年。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老人照顾和临终关怀,现在则是“服务对象的完全转移”。相对于一些民间机构“政策倡导”的角色定位来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目前的主要工作还属于直接的服务提供。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服务有3个板块:针对流动家庭儿童的,有功课辅导,包括每天学生作业的辅导和周末系统性的补课,提供娱乐场所,外出游玩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免费图书开放。针对成人的主要是“社区二手店”,社区讲座,社区舞蹈和家庭个案。第三板块就是志愿者平台的建设。 这幢楼的二三楼是中心租用的场地。二楼是一个综合活动室,里面有一张乒乓球桌,一台电视机,还有部分桌椅和很多别人捐献的玩具。三楼是一间图书室和一间手工、绘画的兴趣小组活动室,“这些都是对孩子开放的”。现在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老师教手工和绘画,但以后“会找一些有专长的志愿者来教”。
伍家堆村共有2000多孩子,接受过中心服务的孩子有600人左右,约占三分之一,“假期每天会有60多人,而周末能达到80人左右”。
“中心对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两个作用”,负责志愿者平台建设的张玲说,第一是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第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而非社工专业的学生则更多的是“提供直接的服务”,但也希望他们通过与流动人口的接触,“更关注社会问题”,比如当前的贫富差距,社会分层,反思“宏观经济政策对底层民众的影响和改变”。总之,就是期望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在伍家堆村的外来人口中,约有10%是来自贵州的布依族人,他们在昆明以捡垃圾为生”,中心对90%的布依族家庭进行过家访,对像布依族这类流动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直是中心的主要工作。起初,中心是以“舞蹈活动”的形式介入,但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随后,又结合当地社区成员低收入、低消费的实际情况,参照北京地区二手店的活动形式,中心利用综合活动室也开办了一个“社区二手店”,目的是让社区人员“走进中心,关注中心的存在”。
“社区二手店”向社会尤其是昆明的高校募捐,对所有募捐所得的衣物,中心组织社区妇女参与衣物的清洗、消毒和整理。“社区二手店”在每周五和周六的下午6点至8点,对社区的外来人口开放,所有衣物均以1~4元的价格出售。所得资金除了维持“二手店”的正常运转外,还用于社区儿童助学和作为社区应急资金以救助临时困难家庭。
中心于2007年8月上旬开始筹备“社区二手店”,8月17日开始了第一次“售衣”活动,到9月19日共开展了10次。以后中心还准备在村里“租一个临街的门面”,把二手店“办大”。
尽管到中心买衣服的人,实际上只关心“这儿有便宜的衣服卖”,但通过这样的活动,整天都要外出的家长,也知道村里有这样一个地方——自己的孩子可以免费去。“现在,孩子除了到电玩室,更多的还是会来我们中心”,张玲说。
针对成人的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2007年11月,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与云南省妇联合作,由省妇联出资在伍家堆村开展了一次艾滋病、乙肝、肺结核预防知识的宣传活动。“一共来了40多名妇女”。
“明年的话,活动会更丰富,有电影放映,健康、法律讲座。”张玲说。
“支持云南昆明外来人口社区服务工作”项目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有李俊和全海燕两位工作人员,“每天都是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7点”。6月份,张玲作为正式工作人员加入中心;9月份,又招聘了一名行政人员,这时才保证了“每天9点到下午6点都有人在”。工作人员增加了,“上班时间才理清楚,分项目班和行政班……”经张玲详细介绍每天的上班时间后,我还是云里雾里,因为中心的上班时间除了有项目班和行政班之分外,还分A班和B班,在假期里,上班时间又要相应地变动。
但不管如何变,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他们都是围绕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以服务对象的生活规律来调整。知此足矣!
“不甘心,不服气”
张玲,2007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她的毕业实习是在云南省师宗县的平寨村完成的,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壮族村落,张玲除了感受到当地村民的纯朴之外,还强烈地感受到村民在生活上的艰辛,尤其他们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在平寨村,孩子要上学,父母就要带上孩子一起割稻子,把稻子卖了凑学费,不够的话,还得外出打工,再投入到教育中。”在平寨村的所见所闻对张玲的“冲击很大”,但在实习了两个半月后,她还不得不离开平寨,“什么也不能做。不甘心,不服气”,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如当地的妇女有用。
7月份,张玲毕业。根据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发招聘信息,加上她的“不甘心,不服气”,张玲“顺其自然”到了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工作。
从二楼上三楼的过道上,一个块专门设计的“社会工作守则”挂在拐角处,这似乎也暗合了中心工作人员社工出身的背景。社会工作有一些基本理念:助人自助;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接纳他人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非常具有挑战性”!尤其是“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点,张玲可谓感受至深。在二手店经营中,经常出现妇女抢衣服的现象,或者是一个人抱住好衣服不让其他人挑选。每次张玲都是和言悦色地给她们讲道理,如此反复若干次,但抢衣服的事依然不减,甚至还发生过两妇女因抢衣服争吵的事。
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所服务的人群却没有多大改变。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曾怀疑: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吗?
但是,从最早的李俊到后来的张玲、许豪,他们都坚持下来了。辛苦、无奈、失望固然不可避免,但这不是全部,在所有这些“很难见成效的”工作面前,他们还有激情,有感动,有期望……
“现在走在伍家堆的路上,不认识的孩子都会跑过来,叫一声老师好……有时与布依族妇女一起分捡垃圾,她们会感觉到还是有人不嫌弃她们。”这一声“老师好”以及在平等交往后得到的回馈与肯定,或许正是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坚持下去的最好理由。 (尚荣才)
机构信息
联系人:向 荣、董欣梅 地址:昆明市伍家堆村70号(650032)
电话:0871-4183896 电子邮箱:ynlianxin@gmail.com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