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纠缠的选择:非洲发展的可能


2010年7月18日是第一个曼德拉国际日,这个由联大于2009年表决通过的纪念日旨在表彰南非前总统、国大党领袖纳尔逊·曼德拉为推进南非及全球自由与和平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曼德拉是讨论南非以及整个非洲发展问题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非洲各国在20世纪中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后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发展尝试,但成效甚微。直到曼德拉二十年前出狱并在四年后当选第一任黑人总统,世人似乎从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实现全民大和解的历史时刻中看到了“非洲复兴”的曙光。然而,南非及非洲其他国家在半个多世纪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却坎坷不断,常常是进一步,退两步。政权更迭频仍、社会动荡、暴力冲突恶性循环、经济生活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开采、公民社会发育微弱,非洲似乎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无论内在变革,还是外在干预或支持,都没有使这个国家真正摆脱这种发展的困境。
近日出版的《非洲发展的僵局:走向激烈的政治经济转型》就是一部在分析南部非洲几个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非洲发展如何跳出困境、找到生机的学术作品。
在回顾了关于非洲发展的各种学术争论之后,本书的作者Stefan Andreasson也坦言,目前还无法给出摆脱僵局的清晰发展路径,但是打破僵局的机会是存在的。而这样的机会必须在重新思考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反思“后发展”理论以及吸收从近距离观察南部非洲三个带有强烈英国殖民历史遗产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后方能把握。从这个角度讲,这是一本讨论南部非洲发展的研究著作,但作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视野及理论架构都适用于分析非洲其他地区的发展问题。
传统发展理论:再给一次机会!?
传统发展的观点认为,在自由和程序民主的基础上,给全球和本土市场力量全面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可能,就可以实现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期,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逐渐引导着发展中国家的以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改革进程。非洲很多国家也是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但结果却差强人意。《非洲发展的僵局》也表达了众多学者在这一点上的共识:无论是市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路径,还是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非洲至今未产生一个真正因实践传统发展理论而成功的案例。曾被看好的几个国家的发展,目前看来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风险。书中以三章的篇幅来详细分析三个国家的案例:津巴布韦、博斯瓦纳和南非。
博斯瓦纳在政治上实行家长式统治,经济严重依赖钻石开采。政权的和平更替和对国家财富相对有效管理使得博斯瓦纳成为一个南部非洲在经济上发展良好的国家。但是家长式的治理模式,压制不同政见者,这是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存在根本的治理缺陷,有滑向威权及专制统治的风险。博斯瓦纳代表的并不是一个均衡的发展态势。
津巴布韦因为2008年的选举危机大大影响了国家的经济,通货膨胀率高得惊人。虽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目前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权方案,政治局势相对缓和,相对现代化的经济及教育医疗服务还存在,但其政治治理的风险为国家的前途蒙上阴影,被视为非洲发展的又一个失败案例。
博斯瓦纳和津巴布韦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不同社会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博弈处于一个不均衡的态势,因此给国家的未来发展路径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而相对于拥有较长的成熟的议会民主制度实践历史、公民社会较为发达的非洲最大经济体南非来说,发展成果的均享却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不均衡发展似乎成为常态,随之带来社会阶层的对立分化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后种族隔离的南非没有完成真正的社会—经济转型。
“东方不亮,西方亮。” 传统发展理论在非洲碰壁的同时,却不影响其在亚洲的成功试验。20世纪80年代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实现了宪政民主,经济增长迅速并提升了各自在国际劳动分工与合作中的地位,社会并未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成为实践传统发展理论的典范。因而有人会问,非洲是否可以再给传统发展理论一次机会?然而“东亚模式”的局限性,也随着人类面临愈加严峻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承载力迅速衰退的挑战时而凸现出来,学者们也普遍认为 “东亚模式”无法被非洲复制。
“后发展”理论:要破,更要立
在分析支撑非洲发展的思潮时,《非洲发展的僵局》一书也论述了“后发展”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想正改变着人们对现代化及传统发展理念的看法。在批判传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后发展”理论也形成了对发展的三点特有看法。
(1)全社会应共同努力,重建一个共享的发展目标和愿景,而不是简单遵循某一个社会精英群体对发展的理解,从而出现某一社会群体主导发展路径选择的情形;
(2)应当消除传统发展理论中的两组分离或者对立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要超越现代文明模式,即西方文明模式及其所代表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因为西方文明模式与真正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要求是不相容的。
对“后发展”理论持批评意见的学者指出,这一理论过于偏重理性批判,但缺乏实践指导,难以构架出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和程序,也缺少实践中成功案例的支持。非洲整体上从实践中还没有经历过现代文明的历练,现在就希望她走一条超越现代发展模式的道路,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当传统的发展理论和“后发展”理论被认为难以帮助非洲走出困境时,一种“非洲发展悲观论”的论调也颇有影响。这种观点认为, 归根结底,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非洲走上发展之路,非洲是“一潭死水”。这种论调其实走向了“非洲复兴”乐观论的对立面。从严肃探讨非洲发展问题的角度来说,悲观论和乐观论这两种论调都难以真正影响现实。
无论是以民主宪政治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化以及积极有效的公民参与为主要指标的西方传统发展理论来评价,还是以在批判传统发展理论基础上出现的“后发展”观来衡量,非洲的发展现状都难以令人满意,那么究竟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帮助突破非洲发展的僵局?
一点思考:关注最弱者和“三足鼎立”
从南部非洲的发展困局来看,有太多的因素纠缠在一起:非洲地域独特的信仰、人文、历史、文化及传统背景,挥之不去的殖民主义遗产,全球化态势下关于发展的争论和困惑,以及非洲各国内各部族间以及非洲国家之间的信任和共识重建的艰难。当所有这些“困扰”掺杂在一起时,要讨论如何超越一种根基牢靠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观,并寻求到一条适合非洲发展的路径其实非常艰难。当然,作为一位长期以旁观者身份研究非洲的学者,本书的作者还是谨慎乐观的。他至少认为突破“非洲发展僵局”是可能的,并且这种可能性掌握在非洲公民和领袖的手中。
笔者认为,在我们至今还无法脱离在国家、市场和社会这个三点联结的关系中思考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及方法的前提下,非洲国家似乎应该在国家、社会之外的第三点——公民社会上可以着重用力,以求赋予发展新的动力,努力破解僵局。具体来讲,就是在保证全社会基本公平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减贫上,采用社会企业投资和激发公民社会在提供服务、分享信息、构筑社会共识和信任上施展力量,来帮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15%~20%的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多样的社会经济生活,在消除贫穷的过程中,使这一部分公民积极贡献社会并分享发展带来的果实。如果这一目标能够逐步实现,那么非洲可能走出的一条成功发展路径,就可能不是由国家、市场和社会某一方来主导,而是一条由三方彼此制约、相互支持的路径。
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刚刚落幕,对于一位在赛前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记者采访的南非球迷的话,我仍记忆犹新,“这次世界杯,让我觉得自己也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作为一个中国球迷,我也期盼着非洲发展的僵局尽早破解,无论选择的道路如何百般艰难和纠缠,只要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追求理想的心常青,每一个非洲公民可以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分享社会全面发展的硕果的目标总会越来越近。
(作者目前就职于《风能月刊》(Windpower Monthly),负责中国市场开发业务,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