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绿色中国”关注水危机


领域
环境保护
长江两岸密集而立的化工厂为何将厂址设在江边,可能与化工厂需要大量的用水有关,而另外的一种解释则让人匪夷所思,说是为了排污方便。更为震惊的是,山西煤灰笼罩下的孩子在面对记者柴静的提问时,说“从来没有见过星星、白云,闻到的是臭味”,则不能不让人深刻的反思环境糟糕的未来,以及只在印象中存有的美好回忆是否是我们想要的?
水,2007年的主题
“2007年有很多水危机,而且水也是生命之源”,接受采访的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环促会”)的秘书长王磐璞告诉记者为何将“水”作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主题。环促会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承办方。
正如王磐璞所说的那样,2007年那个夏天,大江南北发生的一系列水危机,把“水”――我们平时很少注意,甚至是忽视的主题――推入了公众的视野,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水危机带来的问题。中国版图上,自北向南的五大流域水系,均遭遇着水体污染的问题。松花江、辽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珠江,在这些流域内日积月累的污染问题在2007年来了一次大规模的爆发,致使该流域的本已受水污染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生产承受再一次遭到水污染的集中性“报复”。
紧随年度人物评选之后,由环促会组织编制,并向公众和媒体正式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以下简称“2007环保民生指数”),则再次证实了2007年度“水”危机的严重性。调查表明,32.3%的公众对本地区的水环境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20%的公众对工作场所的饮用水卫生表示“不满意”和“不太满意”。令人深思的是,在公众对水安全担忧的情况下,53%的公众却不知道“中国大江大河70%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全部污染”这个严峻的事实。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儿童的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水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无疑成为威胁公众最大的“生命之痛”。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将“水”聚焦在中国的七大水系,以此来展现它们的遭遇。王磐璞还补充道,以七大水系为脉络,呈现出一幅江河和中国文明史的图景,凸显出水危机将会带来的文化和文明危机。而且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也是以七大水系为参照标准的。
“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9个奖项分别颁发给在“水”主题下的个体和团体,表彰他们在本年度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既可以说代表了环保水危机话题下各个领域的孤军奋战或是集体智慧,获奖者包括学者、记者、NGO、工人、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影视工作者。他们表现出与利益集团抗争的巨大勇气,出于良知或公益做出举动,是对污染日益严重的七大水系和恶化的环境所做的挽救和努力。
绿色人物群像
在2007年夏频发的水危机面前,以及在长期关注某一个水污染的问题时,环境保护的勇士们,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水是生命之源”的心声,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拯救这些遍体鳞伤的大江大河们。而这些流域的水体污染频频,道出了当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唯GDP发展观与环境持续发展的两难窘境。
然而这些获奖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们在走一条保护中国的绿色之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正是这些勇敢的人们,将这些事件放在太阳光下进行曝晒,纠正扭曲的发展观,推动中国环保事业的前行。
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赵希海十年如一日,在大山里“偿还”自己曾经砍下的树木债务,种植树木18万株;解决无锡饮用水突发事件的清华教授张晓键,还曾成功化解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香港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前局长廖秀冬和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则用“权力”自上而下地推动环保政策的落实,前者提出“污染者自付”原则,并作为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北京成功申奥有她一份功劳;后者作为一个集体,则是继2005年刮起4次“环评风暴”后,在2007年实施了“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使其成为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绿色年度获奖名单中,河南周口市“淮河卫士”和北京绿家园这两个环保NGO的创办人霍岱珊和汪永晨,则让人看到崛起的草根力量也会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关注领域的不同,前者侧重淮河水污染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后者是为记者提供NGO视角去报道环境事件而进行能力培训,但二者共同的努力都是将环境遭遇公示在大众面前,借助NGO组织的平台进行环境权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的建立。
过度依赖和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在遭遇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以及油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替代能源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以制造太阳能电池为主要产业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他的当选,在某种意义上则成为寻找新能源开拓者们的风向标,也彰显出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
导演张艺谋和冯小宁的入选,则更好的阐释出绿色环保与“名人效应”的有机结合,把“环保”通过影视作品向大众推广开来。奥运会的临近,“绿色奥运”的主题更加迫切,张的当选无疑更具有示范意义,冯则因用环保的方式拍摄出反映青藏铁路开通的影片受到好评。
但这些花落各家的“绿色年度”奖项,对2007年的绿色年度人物来说,到底是高兴还是可悲?也许柴静的话可以做出一个回答,“不是一个奖励,而是一个鼓励”。是他们,将这些牺牲环境利益换取GDP数据的破坏行为揭露出来,同样也是他们,让我们读懂了在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利益均衡的路子还要一定的时间。在经济巨轮向前无限制滚动的时候,也是他们在提醒着“生态文明”亟需重建。
主题越加明确,NGO影响凸显
当选者对环保主题下的各个领域进行关注并采取实际行动,获奖的人数从2005年的5个,到2006和2007年的9个。虽然2005年的当选者多半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针对在环保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的褒奖,但并不能反映环保事件给公众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紧迫性,直到2006年,“绿色年度人物奖”的评选标准才逐渐成型,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2005和2006年都没有定主题,直到今年(2007年)才确定水主题”,王磐璞指出2007年与往年的区别。凸现出来的环境保护主题,更直接将环境与公众休戚相关的生活拉得更近,也对建设“和谐社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形成考验。此外,环保奖项的评定,也不限于对环保破坏事件进行曝光,而是看到入选者给环保事业带来的些许变化,不论从最底层的实际行动,还是上升到政策层面的制度建设,这些都离不开获奖者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同时,观察已举办三届的评选活动,环保NGO均凸显了自己的影响力。自2005年以来,共有21名个人与2个团体获此殊荣,中间不乏来自民间一线的环保NGO,包括2005年入选的自然之友发起者梁从诫和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王灿发,以及2006年当选的创设“水污染地图”的马军、四川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的杨欣和地球村的廖晓义。此外,历届入围的候选人中,也有很多来自NGO。他们组成一个巨大的环保民间组织阵容,将中国环境的各个领域的问题推向公众的视野,最大限度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发出声音或用实际行动来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2007环保民生指数”的数据显示,民生指数的三项指标得分均不及格,其中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这无疑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又敲响了一次警钟。年度人物的评选、环保民生指数的发布,只是困境之下环境保护努力的一个缩影,提醒人们在环境保护的严峻现实下,正视经济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背景:《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发布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首次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除港澳台地区)进行的三项指标得分排名,其结果不容乐观。在环保意识方面,排在后五位的城市,东北地区占了三席;在环保行为方面,排在后五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在环保满意度方面,排在后五位的城市分别是合肥、武汉、北京、济南和兰州。而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北京在环保行为指数得分虽居首位,但公众对环保满意度的指数排名则排在全国倒数之列(排名第三),呈现了环保意识与环保满意度的负相关关系。即所处城市的公众环保意识越高,其居民环保满意度越低。
“环保民生指数(2007)”的关键词为“环保与民生”。报告中显示,环境污染已经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的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60.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最不放心;39.7%的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的公众对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气”愤填膺;41.8%的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大患”。
自2005年始,“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连续三年向社会和公众发布。该环保指数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民生银行支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完成。2007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常住城镇居民及其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其总样本量达到9011个,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对调查地区进行民生指数城市排名。 (详情请参阅www.tt65.net)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