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如何助力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提高收入?
作者:蒋昕洋 邬昊儒 李东盛(排名不分先后)
2025-09-10
363

喀什地区的经济近年来稳步增长,2024年经自治区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1626.88亿元,同比增长6.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9.19亿元,同比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69.18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888.52亿元,同比增长6.0%。三大产业协同发力,有力推动了喀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带来了收入增长与就业机会的提升。


纺织服装业——喀什地区的重要产业

喀什地区的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目前,喀什的纺织业规模位居全疆第三,服装业规模位居第二,在自治区内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喀什出产的纺织服装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也远销海外,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科王智能公司的戚总来新疆已有五年,目前经营一家集纺织设备销售与服装制作于一体的工厂。她在喀什创办的纺织服装厂运行良好,订单充足,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公司承包了完整的服装制作流水线。最初仅从事缝纫设备销售,后来逐步拓展至服装生产设备与成衣制作“双线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戚总表示:“我们厂的订单量一直都很大,几乎没有遇到过订单淡季。”


工厂所生产的服装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内地市场,其中安徽是主要销售区域。戚总认为,喀什地区纺织服装产品的畅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在工厂初创阶段,政府提供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运输补贴、就业补贴和房租减免等,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运营压力,增强了她扎根新疆、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


在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当地纺织服装业承接了大量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众多企业的落地为喀什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与更高的收入来源,从而带动了当地妇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不文吉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之一。她于2016年来到产业园,目前就职于科王智能公司。家住色满乡的她,过去常年担任照顾家庭和孩子的主妇角色。通过村委会和企业的宣传介绍,她开始尝试走出家庭,进入产业园就业。


在公司工作的四年时间里,不文吉逐步实现了从“零经验”到“技能成长”的转变。她从最初月薪2000元的普通职工,晋升为生产线组长,目前月薪已达3000元。她坦言,这份工作不仅带来了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也让她自身实现了从“家庭角色”向“职业女性”的积极转变。

1.jpg

产业园里的服装厂|图源:远行客


随着稳定收入的增加,不文吉一家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家人穿上了更好的衣服,日常饮食也更加丰富、健康。尽管她仍需承担家务,但在洗衣机等家电的帮助下,家务劳动的负担大大减轻。由于她能够分担家庭开支,她在家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与丈夫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不文吉笑着说:“我想一直来上班,以后也要继续在产业园工作!”


同样在产业园工作的祖尼巴姆,也因稳定就业而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这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女孩,目前担任科王智能公司的文员,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半。她在中专时学习的是服装专业,通过学校老师的介绍顺利进入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与岗位高度匹配。


相比于实习期间1500元的月薪,祖尼巴姆如今的工资已达2800元。她不再需要依赖家庭给予生活费,反而每月能向家中汇款,为家人提供经济支持。她也开始更加关注个人形象,用自己的收入为自己添置漂亮衣服,学会化妆打扮,展现出自信而独立的姿态。


除去日常开销与家庭支出,祖尼巴姆每月还能存下约200元。她的稳定工作让家中不再需要靠种地维生,父母和年幼的妹妹也过上了更加轻松的生活。她的下一个目标是考取驾照,并学习制作汉堡和烘焙技术,希望将来能回到家乡叶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产业园内,企业与社工站联合开展的技能培训与人才交流项目,为当地工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通过普及国语教育与组织多样化的能力建设活动,显著提升了工人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竞争力。


其中,软技能培训与赴深圳交流项目尤其对妇女职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深喀社工站每年组织为期一周的赴深交流活动,从产业园中选拔15名优秀职工,前往深圳参观当地企业与博物馆,亲身感受大城市的发展脉动。


职工阿依古丽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在参加交流之前,她从未去过内地,对都市生活也缺乏实际了解。而在深圳的交流项目中,她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服装企业的整体运作流程,还在与深圳工人的互动中学习了新的工作理念,增强了沟通能力与领导力。正如社工古丽克孜所说:“跟女工们说一百次,不如带她们亲眼看一次。”


社工站的软技能培训根据女工的个人特质与成长阶段进行差异化设计,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帮助她们认清自我优势与短板,提升自我认知;强化社交连接与职场同理心,培养合作精神与群体意识;结合喀什地区整体就业趋势与行业发展状况,向她们系统介绍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特征,并协助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成长路径。


此外,产业园还通过多项措施持续推动国语教育的普及,并提供贴近职工生活的综合服务,解决女职工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现实难题,从而提升她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稳定性。


社工站定期举办国语推广活动,例如邀请干部教授常用表达、在园区显眼位置张贴推广国语的标语、每周三次播放国语电影等。在厂区内,每天中午安排15分钟国语教学,工厂里的常见物品也统一标注国语和维语双语标签。与此同时,国语能力强的职工往往获得更多晋升机会,语言能力正在成为推动职业发展、激发职工潜能的重要引擎。

2.jpg

社工站为职工提供的服务项目|图源:远行客


农业畜牧业——喀什地区的传统产业

喀什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水果和蔬菜种植是多数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为喀什农业衍生出的主要支柱产业,年产值占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约30%。同时,畜牧业也是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结构。


种植业依然是大多数农户最直接的经济来源。以伯什克然木乡(以下简称“伯乡”)十八村为例,村民阿西木一家种植了两亩石榴,每年可收入超过1万元;此外,他们还种有六亩小麦用于自家口粮,以及六亩玉米用于饲养家中四十余头羊,种养结合,实现了家庭内部的资源循环。


同村村民小麦一家则以石榴和红枣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三亩石榴地在行情良好时可售得约1万元,即使在淡季,也可实现6000至7000元的收入;她家的三亩红枣地在去年创收9000元。一家四口通过种植业年收入可达1.5万元至1.9万元之间。


为减轻农户负担、稳定农业收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种植补贴政策。据阿西木和小麦两家反映,每亩小麦可享受230元的补贴,这为农户分担了一定的成本压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喀什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在近年来逐步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保鲜、包装和加工设备,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市场销售范围。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为本地种植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销路,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伯什克然木乡十八村的卫星工厂——岑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正是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典型代表。公司负责人白阿姨提到:“刚来到喀什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的食品包装普遍存在问题,无论是质量还是美观程度都跟不上。即使原材料本身很优秀,但因为包装差,产品卖不上价。”


正因如此,他们决定在喀什设立工厂,通过提升包装质量帮助本地农产品实现价值跃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例如,以前一个无花果只能卖5块钱,如今经过精美包装后,销往内地可以卖到20元,价格翻了几倍。


包装不仅提升了产品形象和单价,更显著拓宽了销售范围。白阿姨介绍,原本无花果只能保存一天,只能在本地短期售卖;而通过包装和加工工艺的改进,不仅延长了保质期,使其可以销往内地,还能进一步制成果干、果酱等深加工产品,出口至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3.jpg

岑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图源:远行客


此外,工厂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岑峰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13名员工全部为本地农户,月薪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负责人白阿姨承诺:“无论多难多苦,我都一定会保障员工的工资,这些工资都是我自掏腰包发的。”她的这一做法有效促进了农户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增强了村民对企业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在伯什克然木乡十七村,托合提先生经营的“致富花农产品初加工活动农民合作社”则为当地新鲜水果提供了冷藏服务。他将夏秋季收获的石榴、葡萄、苹果等新鲜水果进行冷藏储存,其冷库容量高达80吨。通过延长保质期,这些水果可以在冬季错峰销售,价格更高,利润更可观。


托合提先生表示,2023年他通过冷藏销售水果实现了全年净收入约6万元,相比于传统的夏季即时售卖,利润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案例充分表明,农产品保鲜与储藏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延长销售周期、提高市场价格,从而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4.png

伯乡托合提的果园|图源:由蒋昕洋拍摄


5.jpg

“致富花农产品初加工活动农民合作社”的冷库|图源:远行客


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喀什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的收入水平,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的重要经济支柱。


以伯什克然木乡十八村为例,村民阿西木一家饲养了40多头羊,每年分两次进行销售,主要出售公羊和小羊羔。一年大约能卖出15只羊,其中公羊的售价在2000元以上,小羊羔每只可售1000多元。通过稳定的羊只销售,阿西木家每年可实现约1.5万元的畜牧收入,且养殖过程相对稳定、投入不高。


同村的村民小麦家情况类似,她家也是每半年售卖一次羊只,年销售量约10只,年收入在7000至8000元之间,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补充来源。

5.png

伯乡阿西木家的羊|图源:由蒋昕洋拍摄


旅游服务业——喀什地区的新兴产业

旅游服务业作为喀什地区新型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旅游服务业涵盖酒店、餐饮、出行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酒店、餐饮、出行蓬勃发展,为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莫泰酒店(喀什古城店)前台工作人员米娜表示:“来喀什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2024年春晚之后更为明显。”她提到,电影《巴扎喜事》的热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古城景区打卡拍照,带动了当地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


游客数量的增加也直接提升了员工的工资收入。米娜认为,国语能力在酒店服务行业中至关重要,不仅能提升服务质量,也增加了员工升职加薪的机会。她坦言,当地一些不会讲国语的中年员工只能从事非常基础的岗位工作,职业发展受限。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在古城门口设立了直达香妃园景区和火车站的公交专线,进一步便利了游客出行。


旅游热度上升也对出行行业产生了明显影响。一位滴滴司机回忆道:“以前旅客没这么多,去年开始才明显变多。很多人找不到酒店和民宿,只能睡在车上。”随着打车需求不断上升,他的日均收入提升至300元以上。他还自发每天下班后花半小时学习国语,“国语讲得好,才能更好地服务游客,有些人还会特意找我包车。”


游客数量的增加也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位于古城西区的一家服装店主营民族特色服饰和饰品,生意因游客增长而明显提升。店员爱斯马介绍,她过去的月薪在2000元左右,而如今已经上涨至约3000元。


同样在古城西区,一家手工纪念品商店的店员莱则乃也分享了类似的变化:“游客变多了,生意自然也好了。”店铺主打手工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冰箱贴产品,如目前十分畅销的“羊屁屁”冰箱贴。该店在旅游淡季的日均营业额约为1500元,而在旺季则能达到4000元左右。

6.png

喀什古城的文创产品|图源:由蒋昕洋拍摄


除了去古城消费,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宣传下,游客也会选择一些更“冷门”的消费目的地,比如充满了民族特色的扎帕尔库奇布匹批发市场。在市场二楼15号裁缝店的老板表示,暑假开始之后,游客的订单变得越来越多。很多游客在一楼购买了艾德莱斯布匹,就可以拿到裁缝店来做衣服和包包。“现在接的订单太多了,每天都需要熬夜来做衣服!”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非常流行,店里衣服排单都要等到3周以后。

7.jpg

艾德莱斯民族服饰裁缝店|图源:远行客


喀什地区还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民族音乐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增加了少数民族收入。


古城内的一家手工民族乐器店里,年轻学徒伊克萨尼正在跟随师傅学习乐器的制作与维修技艺。他说,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对这些民族乐器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店里常有旅客驻足、试音、拍照,甚至下单购买。


店铺的所有乐器均由店主亲手制作,新乐器的售价大约为300元左右,而一些老乐器由于历史价值和工艺独特性,价格则更为昂贵,最高可达一万多元。


伊克萨尼提到,少数民族居民对文化传承格外重视,尤其是对音乐与手工技艺的保护尤为珍视。“我们这里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习这个行业,”他说,“大家都希望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8.jpg

喀什古城里的民族特色乐器店|图源:远行客


此外,古城中还有一家手工铜器制作店,由店员伊斯玛伊的爷爷创办。这项传统技艺在他们家族中已经传承了六代,如今,伊斯玛伊也立志将来接过祖辈的手艺,继续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随着近两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前来古城购买铜器的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壶、茶杯等产品备受欢迎。伊斯玛伊表示:“现在的生意比以前好很多,客人变多了,订单也变多了。”

9.jpg

喀什古城里的手工铜器制作|图源:远行客


纺织服装业、农业畜牧业和旅游服务业作为喀什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共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有效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收入的提升。



参考文章:

1、2025年新疆喀什地区企业全景分析报告: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5/0102/7111136003010016.shtm

2、喀什地区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

https://www.kashi.gov.cn/ksdqxzgs/c112198/202501/1a56e17d3c814d7799cd1b0555f3196b.shtml

3、喀什地区积极打造棉花和纺织服装百亿级产业集群:

http://www.xj.chinanews.com.cn/dizhou/2024-06-07/detail-iheazxpr1493834.shtm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
NGO发声热度榜
榜单说明
我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