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足球的魅力:村超与榕江人的身份归属感
作者:王韬越 顾轶晨 廖竟成 王子鸣
2025-08-17
261

“在榕江,足球氛围很浓厚,10个人中8个人都在踢足球。”榕江县月寨村足球队队长李远攀说道。


在苗岭和九万大山之间,流淌着寨蒿河和都柳江。在两江交汇处,便是榕江。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尽管经济并不发达,却始终传承着对足球的热爱与坚持。

1.jpg

榕江站     图源 | 远行客


榕江的足球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彼时,广西大学在抗战期间迁至榕江,在带来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将足球运动引入当地。进入1950年代,榕江中学足球运动兴起;60至70年代,榕江县足球队活跃于州、省级赛事,并屡获佳绩;80年代更是迎来发展高峰,“古州杯”“古榕杯”等群众性赛事常态化开展,单场比赛观众人数屡破万。彼时“学踢球、易就业”成为当地社会的普遍共识。1990年,榕江县足球协会自发成立,标志着民间足球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90年代以来,尽管多数村庄仅拥有简易球场,村民仍持续组织赛事,参与热情始终不减。自2012年起,榕江校园足球多次在省、州级比赛中斩获冠亚季军,足球氛围逐步扩展至青少年群体。2021年,榕江被评为全国首批县域足球典型县,标志着其在全国基层足球发展中的示范地位。

直至2023年,一场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草根赛事——“村超”在互联网引发现象级传播,迅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足球爱好者的目光。众多知名球星前来助阵,各界名人亲临现场,不计其数的游客涌入这座山地小城。

“村超”不仅唤起了榕江人民全民参与的热情,也成为展示多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在歌声、鼓点与足球声交织的现场,民族服饰、传统舞蹈、地方美食等元素与绿茵场相融,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这场由乡土社会自下而上推动的足球盛事,既是一把激活地方活力的钥匙,也逐渐构筑起榕江人共同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纽带。

村超是全民参与的足球赛事

“参与的是老百姓,加油的是老百姓。”这是村超研究院副院长宁清晨在访谈时对平民足球做出的评价。

与世界上大多数“资本化”运作的职业足球联赛不同,村超展现出一种由下而上的“平民化”特质。

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奉行两种足球体系,一种是精英足球,一种是金元足球。巴西足球发展初期为精英运动,普通人参与甚少。而切尔西是金元足球典型,其在千禧年时的豪掷千金,也突出了资本主义足球中资金的关键作用。

然而,村超所代表的 “平民足球”,跳出了 “精英选拔” 或 “资本主导” 的框架 ,在这里,足球褪去了功利性的外衣,回归到最朴素的本质。

2.jpg

榕江洪灾过后新建的村超球场     图源 | 远行客

村超是一项真正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参赛球员均为非职业选手,他们白天从事着各自的本职工作,如开装修店、卖卷粉、送快递等。球员身份的多样性让足球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每个球员都是榕江人,而且是普通人,参加过职业联赛的不要,报不了名。”宁院长说道。

球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因”倒挂双钩“而火遍全网的平地村队长吴化勇,因自己不可思议的技术动作火遍全网,被央视新闻报道。他说,在球队中,我作为队长平时是村干,其他球员有的是开挖机的,有的是个体户,有的是收费站员,有的是保险业务员等等。

3.png

2023年,村超比赛中吴化勇“倒挂双钩”射门  图源 | 网络  

全民参与不仅体现在球员层面,也延伸到整个赛事生态中。许多居民以拉拉队队员、村超推荐官等多种角色参与其中,村超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村超赛事期间,榕江人民会自发组织车队免费接送游客,制作特色美食投喂游客,腾出房间接待游客,每个榕江人都在用最真挚的热情欢迎每一位来到榕江的游客。

村超最打动人心的一幕,是“第12人”构筑的温情场景——球场边各村的拉拉队。拉拉队由各村村民组成,大家齐心协力策划各类特色民俗节目,在村超现场为球员们助威呐喊,堪比职业联赛的开场。

4.jpg

龙泉井村拉拉队正在进行入场表演   图源 | 远行客

宁院长还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村超最年长的“股东”是一位95岁的老奶奶。第一届赛事时,她凑了20元为球队买水,后来又凑了30元。比赛当天,奶奶还坐着轮椅亲临现场,为村队加油助威。

“我们榕江每个人都是村超宣传员,人人都是推荐官。”活跃在村超宣传一线的村超苗妹兰兰如此说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县里认证的“村超推荐官”已有200余人,杨敦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杨敦参加了榕江县政府县组织的免费自媒体培训,成为了一名自媒体人。2023年,村超赛事期间,杨敦每天都在村超球场直播,积极回应线上网友各类提问。“那段时间每天在直播间和网友们互动,极大锻炼了我的口才,也让我更在自信。”杨敦说。在某主流视频平台,杨敦已超过两万名粉丝。

此外,青少年也积极投身于村超的各类活动之中,不仅参与球赛,还主动思考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


榕江县车民小学校长杨亚江说:“我们学生也在思考能为村超做什么。比如我们有‘五小’项目:小小讲解员、小小运动员、小小志愿者、小小主持人、小小表演者。有时候,家长也会带着孩子到村超现场捡垃圾,手里提着塑料袋,拿着夹子,进行环保志愿服务。”

 

村超对榕江人凝聚力的影响

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村超不仅点燃了榕江的足球热情,也提升了居民之间的互动与情感连接,成为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载体。

“球队和村子里的村民变得更加团结、更加融合在一起了。”谈及村超带来的变化,月寨村足球队队长李队这样说道。

在村超的推动下,榕江居民纷纷自发为赛事出力。每个村的村民都会主动筹集资金,支持本村球队的运营与参赛开销。

月寨村“嬢嬢团”团长张姐回忆道:“当时我们并没有发起募捐号召,但因为大家看到我在组织拉拉队、准备比赛食物,就在微信群里点名让我收款。第一位捐款人是在海尔电器上班的我们村亲戚,他直接转了200块钱给我。”

令人惊喜的是,仅在她收到第一笔转账后,其他村民纷纷跟进,短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超过七万元资金。“这完全是自发行为,没有任何官方组织,大家就是凭着一股劲、一个心,想为村里的球队做点事。”张姐说。

月寨村“嬢嬢团”成员刘姐补充道:“我们村本来就一直有球队,不是为了村超才组建的。从第一届村超开始,大家就自发凑钱给球队买水、买球衣、买球鞋,参与热情非常高。”

5.jpg

月寨嬢嬢团挑着特色美食在村超赛场     图源 | 远行客

村超研究院院长张明涛表示,过去榕江部分村民,尤其是年轻人,会发生打架、斗殴等纠纷。而自“村超”兴起以来,足球逐渐成为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大家因为共同的赛事目标团结在一起,社区风气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基本已经没有那些事了,大家变得更团结了。”

这样的变化在多个村寨都能看到。例如,月寨“嬢嬢团”成员张姐表示:“村超让我们村里的人走得更近了,小矛盾也更容易化解。”她举例说:“比如我通知大家明天有比赛,要几点钟集合做美食,大家都会来帮忙。原来那些小摩擦、小口角,自然也就不再计较了。”

此外,村民们也会围绕村超赛事积极参与文化表演等事宜。

2023年,村超的一大出圈“名场面”便是现场亮起由村民们共同努力,手工编制的金龙、金凤等巨型装饰物,在灯光与人群的互动下飞舞全场,成为网友热议的“民间版开幕式”。

来自朗洞镇的拉拉队队员、竹编工艺人易世松分享道:“只要他们想做什么,我们都全力支持。”他介绍,这些装饰物全部由稻草编织完成——“编龙用了一个星期,凤凰和金牛用了八九天,扎草和装饰每天都有四桌人参与。‘金凤凰’‘金龙’全是我们一点点做出来的。”

6.jpg

2023年村超现场,村民编织金龙金凤祝福村超    图源 | 网络

凝聚力的增强不仅促进了社区内部的和谐氛围,也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

苗族非遗蜡染店长兰兰提到,村里许多大龄妇女原本收入微薄,一年靠务农仅有一千多元。村超走红后,兰兰在家乡创办了合作社,村里的妇女们能够在家门口就业,一起传承苗族非遗蜡染手艺。

“现在经过我们的宣传,她们靠蜡染一个月可以赚到五百、一千,甚至五千元不等。她们开始把这份技艺当作事业来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稳定收入。”兰兰说。

此外,兰兰还利用自身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位忠诚村的村民因百香果滞销而向她求助的故事。“老人家每天去市场也只能卖二三十斤,大家都很着急。”兰兰决定发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帮助村民宣传百香果。兰兰的行动在网络上很快吸引了大量关注,帮助村民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难题。

“球迷之家·助农店”的负责人之一谢荣也表示,大家创办这个助农店的共同目标,一方面是给所有球迷提供一个线下聚集点,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将村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我们的百香果上市了,还走上了一带一路!”谢荣姐自豪地分享道。

7.jpg

兰兰帮忙宣传百香果   图源 | 村超苗妹兰兰短视频账号

村超对榕江人身份认同的影响

村超对榕江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也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村超作为由本地居民自发组织并广受关注的赛事,显著增强了榕江人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

一位在外地生活的榕江小姑娘曾在一条关于村超的视频下留言表示,在村超走红之前,当别人问起她的家乡时,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来自榕江;但在村超火爆全国之后,她终于能够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来自榕江!”

正如宁院长所说:“你在榕江问任何一个老百姓,问他村超是谁搞起来的,大家都会自豪地说,是我们自己搞起来的。”

这种集体认同和参与感,正是村超所带来的改变。

平地村足球队队长吴化勇也提到:“大家都很想发挥,都想为村里争光、争荣誉。”他表示,在村超踢球,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村子的集体荣誉感。

杨校长也分享道,在我们村获得村超总冠军时,孩子们激动得流下眼泪。“孩子们的脸上已经深深表露出了这份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其次,比赛期间穿插的民族服饰展示、传统歌舞表演等元素,使得本地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更高的可见度与社会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在每场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轮番登场,包括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等。榕江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80%,拥有侗、苗、水、布依、瑶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这些文化节目不仅为赛事增添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让民族文化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走向全国。

8.jpg

村超赛场上正在进行民族歌舞表演     图源 | 新华网

根据2023年《新华社》与《央视新闻》的报道,“村超”相关话题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总播放量突破50亿次,其中与民族服饰、传统歌舞相关内容位居热门榜单前列。

来自榕江的苗族姑娘兰兰就是这一文化传播的亲历者。“村超爆火后,我每次去球场拍视频都穿着苗族蜡染旗袍。”她回忆,蜡染在苗族中是非常重要的非遗技艺,也是女孩出嫁时必备的嫁妆。蜡染图案通常由家里的女性长辈手工完成,用蜡刀在布上刻画图案后反复浸泡于板蓝根染料中,呈现出蓝白相间、层次丰富的传统花纹。

“服饰上的图案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每个图案都代表着家族的记忆。”兰兰说。

“那段时间很多人看到视频后就来咨询我蜡染旗袍,基本供不应求。”兰兰表示,借助村超的火爆,她所创办的蜡染工作室订单不断,产品甚至从全国卖到海外。“现在村里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我们,这门手艺正在慢慢传承下来。”

9.jpg

“村超苗妹兰兰”蜡染店陈列的服饰     图源 | 远行客

当少数民族文化被外界广泛关注与欣赏,当地人也因此获得了更强的文化自信。

“我以前平时并不怎么穿民族服饰,但村超火了以后,我开始主动穿上侗族服饰去球场,去外地时也会穿。”来自月寨村的“嬢嬢团”团长张姐笑着说道。她表示,因为有了民族自信,她更愿意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更多人了解侗族的文化。

在每一场月寨村参与的村超比赛中,总能看到由数十位中老年女性组成的“嬢嬢团”,统一穿着侗族传统服饰,在场边敲锣打鼓、挥舞毛巾,为球员们加油助威。

这种身份认同的提升,一方面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本地青少年对足球运动的兴趣与投入,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在地传承。

村超研究院的副院长宁清晨表示,自“村超”爆火以来,仅2024年,返乡的大学生人数就接近3万人。

俾堵中心村的吴正雄是一名大二学生,他分享道,受“村超”影响,他的一位学长在毕业后选择了回到榕江,加入青训体系培养年轻球员。还有几位他在初高中时期的足球伙伴也决定回村贡献力量。“这样的朋友很多。”他说。

同时,随着身份认同的增强,本地青少年对足球的热情也在提升。“以前我们村的小孩都喜欢玩手机,但自从‘村超’火了以后,大家都放下手机跑去球场踢球了。”月寨村的李队长回忆道。

因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积极参与,榕江县的学校也通过“师超”“班超”“园超”等活动,推动体育文化的本土传承。

车民小学杨亚江校长介绍:“‘班超’就是为‘村超’打基础的。”在“村超”走红之后,该校也推出了更多“班超”赛事。目前车民小学共有57个班级,每个班都拥有两支足球队,分别为男队和女队。

他还提到,要让学生热爱足球,首先老师也要懂足球。为此,学校组织了“师超”比赛。目前小学共有9名足球教师,同时也会对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什么是越位、手球怎么发,我们会教会所有老师,还会安排实战演练。”

此外,一些“村超”球队也逐渐“年轻化”。月寨村的李队指出,“村超”火起来之前,主力球员多为80后;如今参赛主力已经逐渐转向90后、00后。

“希望能持续挖掘村里的年轻球员,将足球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

参考文献:

https://www.rongjiang.gov.cn/zjrj_5903491/whly/jdjs_5903497/202312/t20231212_83337233.html

https://www.rongjiang.gov.cn/zjrj_5903491/mfxs/202412/t20241210_86320476.html

http://www.guizhou.gov.cn/ztzl/gzcfa/zxbd/202306/t20230606_80080636.html?isMobile=false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
NGO发声热度榜
榜单说明
我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