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5日晚,“协同: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助力计划”(以下简称:“协同计划”)项目组邀请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李涛老师,为项目相关人员开展“新就业群体服务需求与社会工作服务路径”专题培训。“协同计划”由民政部指导,中国社工学会统筹实施,香港凯瑟克基金支持。全国选择十省市试点推进乡镇社工站建设,提升标准化、专业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本次培训作为“协同计划”项目的最后一次全局性培训之一,聚集了来自全国十个省市项目点的社会工作机构、基层民政服务站(社工站)的从业者参与,旨在提升对新就业群体的专业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在新兴领域的落地实践。
李涛,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
培训中,李涛老师结合协作者22年的服务经验,围绕“新就业群体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怎么办?”展开深度分享。首先,李涛老师针对当前“传统服务与专业服务界限模糊”的问题,通过一系列互动提问引发参与人员思考:“组织文艺比赛、开展健康讲座、夏日送清凉等服务,是否属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促进大家更好地理解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新就业群体服务与传统服务的差别,帮助社会工作者把握好专业原则,发挥出专业优势,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他指出,专业服务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公益为原则、以助人自助为目标、以专业伦理为保障、以系统介入为策略。“真正的专业服务需要穿透表面需求,关注服务对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比如权益不平等、社会保障缺失等。”
李涛老师在会议中做新就业群体专题培训
“为什么当下政府对新就业群体特别关注?我们要看到当前新就业群体的发展趋势、新就业群体人口特征以及他们面临的问题与需求。”随后,李涛老师从新就业群体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出发,澄清了其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现在所称的新就业群体,不只是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还涵盖了众多符合上述特征的职业。”也就是说,新就业群体不仅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从业者,更具备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内容多样性、工作方式弹性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复合特征。由于新就业形态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为妇女、老人、残疾人、贫困劳动力、农民工等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这些人群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本身的脆弱性相叠加,就会导致风险的叠加。进入新就业领域后,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会更为突出,也会面临像社会保障缺失、工作不稳定、职业伤害风险高等困境,基本权益也极易受到侵害。
在相关政策层面,李涛老师表示:“自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以来,国家层面几乎每年都出台针对该群体的政策,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地方政策实操性较弱,大多为探索性、倡导性举措。”此外,各地针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服务大致包括了工作便利服务、权益维护服务、法律援助、医疗健康服务、子女教育服务、就业创业、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类别,而当前新就业群体的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压力和劳动关系等都有别于传统务工者,要回应其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仅靠爱心或嘘寒问暖等一般性服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协作者从2020年开始关注新就业群体中的骑手群体,发起了“骑手关爱行动”,在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服务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为理念,还原、增强骑手的主体角色,依托协作者“服务创新-专业支持-教育倡导”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多元回应骑手的全人需求。
各地社会工作机构、基层民政服务站(社工站)的从业者认真听讲
培训中,李涛老师详细拆解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新就业群体的多层次路径:在微观层面,通过个案服务提升个体应对环境的能力;中观层面,干预社区与组织,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宏观层面,推动政策立法与公众认知改变。他还特别分享了协作者的培育案例:“一位因债务问题陷入困境的女骑手,在协作者的支持下,进入协作者学堂系统地学习社会工作方法,如今已经能够为骑手群体开展服务,这正是‘助人自助’的生动实践。”
本次培训持续近2小时,李涛老师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参会者厘清了新就业群体服务的专业边界与实践方向,直击当前服务痛点,尤其是系统性视角和专业伦理的强调,为一线社会工作者开展新就业群体服务提供了重要指引。与此同时,在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此次培训更是为社会工作服务在新兴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了动能,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支持体系增添了助力。
培训结束后,李涛老师与学员进行交流,解疑答惑
让爱长长久久,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一路同行,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