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社区内生力量,深化“五社联动”治理效能
——XLH街道民政服务站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市中原区德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师志磊、贾改弟
作为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关键平台,XLH街道民政服务站在精准服务辖区困难群体(低保对象、残疾人、空巢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激活社区内生力量的重要性。依托“五社联动”(社工站、社区、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机制,发挥“两级平台”(街道服务站、社区)和“三支队伍”(社区组织、社工、志愿者)优势,服务站将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社区互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核心战略之一。
一、立足现实需求: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XLH街道民政服务站的服务涵盖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社会事务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多元、需求复杂。然而,服务站的专业力量(人员配备有限)与服务辖区广阔(覆盖多个社区/村)之间存在现实张力。仅靠服务站自身力量,难以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同时,我们观察到:现代社区邻里关系疏离,居民互动不足,社区活力有待激发。居民渴望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引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正是回应这一需求、重建社区联结、营造和谐氛围的关键途径,也是夯实“五社联动”基础、确保服务可持续性和推动社区互助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明确培育方向:需求为本,分类施策
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多样(文体活动类、公益服务类、生活服务类等)。XLH街道民政服务站在培育之初即深入调研,发现辖区内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极不均衡:部分社区已有成熟组织(如文艺队伍),而部分社区则近乎空白。
基于此,服务站确立了清晰的培育策略:
填补空白,居民需求优先: 在缺乏组织的社区,以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如文化娱乐、邻里互助)为切入点,重点孵化培育新的社区社会组织。
赋能提升,转化服务功能: 对现有成熟组织,侧重能力提升和功能转化,引导其从自娱自乐向参与社区公益服务转变,协助服务站工作。
项目协同,回应站点需求: 结合服务站项目目标(如为老、为小服务),有针对性地培育能协助开展特定服务的功能性组织。
三、创新培育路径:精准定位,赋能成长
XLH街道民政服务站在培育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精准角色定位,分类指导:
对成熟组织:服务站弱化直接干预,重在激活其内生动力,提供资源链接、平台搭建等支持,鼓励其自主运作。
对新孵化组织:服务站强化引导与支持,社工扮演好“助力者”和“支持者”角色,深度参与组织初创期的需求挖掘、骨干发掘、活动策划与开展。
挖掘内生动力,能人带动:
靶向发掘社区能人、热心骨干(如文体达人、退休教师、热心居民),以其为核心吸引居民参与。
围绕需求设计开展小组活动、主题活动(如手工坊、邻里互助),逐步将松散的兴趣群体凝聚为有组织的社区社会组织雏形。
强化能力建设,规范发展:
能力提升: 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内容覆盖专业技能(如活动策划)、内部治理(如组织架构)、活动执行与创新发展能力。
日常支持: 社工提供常态化咨询指导,协助解决组织运行中的实际问题。
规范引导: 定期组织骨干交流会,管理制度、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协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在街道、社区层面进行正式备案,促进其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未来方向:激发活力,共治共享
XLH街道民政服务站致力于将培育成熟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成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要内生力量。通过系统性地培育和赋能社区社会组织,XLH街道民政服务站不仅有效延伸了服务手臂,缓解了人手压力,更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为深化“五社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服务精准送达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