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协作者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困境流动人口,深切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与多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群体的故事丰富而深刻:有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中努力打拼,只为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有人遭遇挫折困境,却凭借顽强的毅力,一次次重新站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淋过雨,所以愿意为他人撑把伞”,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从受助者成为助人者,用自身的经历传递温暖与力量。基于此,协作者将用文字和影像记录、分享这些故事。
辽宁籍打工者阿辉的故事满溢着艰辛与温情。《二十年,这个家终于可以团圆了》记录了阿辉自2004 年外出打工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本次推文节选其中部分内容 ,带给大家阿辉在北京打工以及与协作者相遇相交的故事。
100个农民工口述历史(一):二十年,这个家终于可以团圆了
育婴师的路,阿辉越做越有经验,工资也越来越高,最高时可以拿到8500块一个月了,这让阿辉很是满足也充满信心:再坚持几年到小女儿大学毕业,应该还是可以支撑的。尤其,2018年老公也来到北京,做快递、送外卖,还学了电工技术,后来有了自己的活源,收入也相对稳定,虽然阿辉最讨厌他没事就躺床上看手机玩游戏的毛病没改,但不影响他干活挣钱,阿辉也就不管了,而自己也基本不再做住家保姆,租了房子,在北京也有了个叫家的地方;2022年,孩子奶奶去世,阿辉在老人得病前回去照顾了大半年,直到送走老人,然后把小女儿也带到了北京。
能天天和小女儿在一起了,更让阿辉觉得亏欠大女儿,过往的画面常常出现在脑海:高考前几个月,一向要强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的大女儿电话里说:妈妈你能回来陪陪我吗?阿辉不敢答应她,好不容易积累下的客户,中断了就很难再找回来——女儿自己扛下了她所经历的人生中压力最大的高考时刻;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沈阳,每次电话里都说好着呢,直到有一次说妈妈我要去外地找下工作看看,阿辉问起原因才知道 ,这份工作上一天班歇一天,一个月才3000块——“我想不出来她是怎样度过那几个月的,要租房,要吃要穿……”
阿辉也曾接大女儿来北京找工作,一个月后,无果,大女儿与同学一起去了外地。到此,短暂的团聚后,大女儿又远离了这个家庭。而此时的阿辉,好好做育婴师再多挣几年钱的愿望也戛然而止:上班的路上,一辆大车撞到了正常骑电动车的阿辉,腰部受伤,接受手术,这个治疗一下就是小半年。
“当时躺在地上,第一反应是谁可以帮我,家里还有小女儿放学需要接的呀。”说起当年事故现场为什么给协作者的工作人员打电话,阿辉说,第一个就想起了冬英(协作者西村童缘社会工作者),“她曾经给我说过,有什么事都可以给协作者打电话。”
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探访阿辉一家
阿辉与协作者的相识,是2022年小女儿来到北京后。刚到北京的小女儿已上四年级,但在新环境里,内向,还有点自卑,外人面前从不敢大声说话,也没有新朋友,甚至有亲戚给阿辉说你这女儿有点自闭,要去看看医生。阿辉就带着小女儿去到社区小广场上,希望能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而小女儿总是躲在自己身后,也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这让阿辉有点着急,担心女儿融不到北京的生活中。直到有一天,阿辉去问一个还不太熟悉的妈妈她家的孩子周末都去哪,这位妈妈告诉她有一个叫协作者童缘的地方,那里有好多书,还有专门照顾小孩的工作人员,这样阿辉来到协作者小店童缘,并把小女儿也放心地交到这里。
一段时间后,阿辉发现女儿发生了变化,爱笑爱说,还经常把童缘姐姐(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布置的一些小任务和她一起来讨论,讲得非常有逻辑、有思考。后来童缘易址,阿辉主动查找房源信息,带着工作人员去看房,确定新址后参与整理、装修等,还把丈夫一起带进来,发挥他电工的技术专长,把童缘新址的电路都做了检查与改修……阿辉从女儿在这里受益,到一家人参与到童缘建设中,成为铁杆家长志愿者。“这里就是我们在北京的家,很温暖的。”
阿辉带女儿一起参与协作者公益主题分享
接到电话后的冬英第一时间给协作者团队沟通汇报,并按团队工作建议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安抚她情绪,报警、打120、告诉阿辉她小女儿放学后去到童缘有人照顾……然后一起陪同阿辉进到医院、准备手术,以及后来与肇事者沟通、与保险公司协商、协同交通管理部门调查等等,协作者与阿辉一路走下来,直到案子定性、治疗完成、进入到理赔程序等。
出院后在康复过程中的阿辉身影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协作者童缘,像没有发生事故之前一样,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来到童缘。开展活动时,她作为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签个到、维护下小朋友们的秩序;平时里接待下新来还不了解协作者童缘的家长、打扫下卫生;协作者举办电脑学习班,阿辉报名参与积极学习;晚上开展社会工作学习小组,阿辉主动加入……阿辉说,学习电脑知识,也算是有个一技之长,为自己好;好习社会工作知识,原来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参加小组后,我知道我是个果,是协作者帮助了我和我女儿,这是因。那我也要把这个帮助传递出去,有因有果,这样大家每个人之间都可以互相帮助……
阿辉在活动中为流动儿童分享家务小技巧
有段时间阿辉给童缘工作人员表达感觉女儿对她做保洁做保姆好像有些敏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说起妈妈,她不知道应该怎样给女儿沟通。工作人员记在心里,借助正在开展的“家庭空间改造”项目,专门让阿辉作为活动带领者,给其他家长分享居家空间布置与卫生打扫,并让她的小女儿做她的协助者。这些主题是阿辉擅长的,在工作人员支持下,她精心准备,原来总没有信心能给大家讲清楚,但真正在小组分享时,阿辉发现自己不但可以讲,还能讲得非常有条理,其他家长听完都表示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这让阿辉对自己信心大增,同时也让女儿看到妈妈工作的价值,让进入青春期的她,对妈妈、对职业、对自我价值观的构建,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阿辉说:“原来的我是冷的,接触到协作者童缘,尤其参与进来后,我发现我变了。现在的我,是暖的!”
阿辉在协作者年会上正在练习服务成效展介绍
没有认识协作者之前,阿辉在北京的人际圈子除了家人、亲戚外,就是公司里的同事,来到协作者童缘后,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尤其那些家长们,大家在互相交流中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谁有啥事,一句话,大家都伸出手来帮一把——与阿辉聊起这些时,她接到一个电话说:“老刘,晚会来家里吃饭吧,你这一走,咱们不定什么时间能再见呢。”来电话的是童缘另一位家长志愿者:浚熙妈妈,来自河北。像这样的朋友,阿辉在协作者童缘结识了近百位。
阿辉作为家长志愿者协助社区外展服务开展
而电话里说到的“你这一走”,就是阿辉2025年春节去到大女儿现在工作的浙江嘉兴后 ,三天里做出的决定:把小女儿安置到那边去读书,她和丈夫一起去到那里定居。“这样,我就可以真的天天守着孩子了。”阿辉话语里充满期待。她说当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守着孩子了!
这一个心愿的实现,阿辉走了二十年。
这一年,大女儿25岁,进入一家新科技公司,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更是终于可以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