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日在社会的不同的角落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爱为翼,用专业作舟,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2025年3月18日是第十九届世界社会工作日,今年的主题是 “加强代际团结,追求恒久福祉”。值此之际,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分享他们在协作者当社会工作者的乐趣,以及在服务工作中感受到的坚韧与力量。
踏入社会工作领域:始于热爱 忠于使命
许多社会工作者与这一行业的缘分,往往始于不经意间的邂逅,却在长久的坚守中成为一生中热爱的事业。对于珠海协作者社会工作者钟萍来说,大学期间,她初次接触到社会工作相关课程,虽未能深入系统地学习,但内心对公益事业的那份热忱,驱使她毅然前往南京协作者实习,自此正式踏入社会工作行业的大门。在南京协作者,她看到了协作者清晰且宏伟的战略目标,以及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坚定了她在社会工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还有来自青岛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吴亚楠,最初因专业调剂才与社会工作专业结缘。刚踏入大学校园时,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迷茫,加上学姐那句 “你们以后就是居委会大妈” 的调侃,一度让她心生失落。然而,随着大学课程逐步展开,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投身各类实践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社会工作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这份能为他人带来希望与改变的工作,深深地吸引着她。于是,她便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工作经历:苦乐交融 温情满溢
那么在协作者担任社会工作者,是一段怎么样的奇妙旅程呢?日常工作中,堆积如山的任务与琐事时常让人感到身心俱疲,但每当看到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因共同理想而凝聚在一起的力量,又会让人收获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幸福感。这是在协作者当社会工作者常有的体会。
钟萍分享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常来珠海协作者,她拄着拐杖,操着一口难懂的粤语。每次奶奶拿出老人机,社会工作者便心领神会,默契地帮她给孩子打电话。有一次大扫除,奶奶看到钟萍拖地,急忙放下拐杖,一把抢过拖把,亲自示范如何更干净、更快速地拖地。尽管语言不通,交流存在障碍,但在这些日常琐碎的互动中,彼此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感情与默契,却让这段经历充满了融融暖意。
社会工作者钟萍走访困境流动儿童家庭
对吴亚楠来说,在协作者是一段充满“第一次”的旅程。这里有很多的惊喜与感动。“第一次”收到五地协作者伙伴给的生日祝福,“第一次”参与五地协作者伙伴的团建活动。“第一次”参与如此多的学习和培训,“第一次”感受来自很有爱心和责任感,和大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让她经历了很多“第一次”,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理论应用与挑战应对:实践中成长
在实际工作里,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绝非易事,需要社会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调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社会工作者工作中常用的理论分析。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他们会依据理论,仔细分析服务对象所处的需求层次,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在吴亚楠支持的社工站服务个案中,她负责帮助一位独居老人。考虑到老人独自居住,又是低保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会定期上门看望,还通过链接资源为老人配备了紧急呼叫设备,以便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求助。然而,随着接触的深入,老人的需求也逐渐复杂起来,除了生理和安全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老人有着更高层爱与归属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吴亚楠和同事们重新思考了策略,借助节日组织了一些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与,希望她能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在这些活动中,老人才逐渐打开心扉。其实,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往往错综复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方案,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服务,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
社会工作者吴亚楠为老人开展书画活动
在协作者中,有近40多名像钟萍、吴亚楠一样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活跃在流动人口有需要的地方,致力于推动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的理解与接纳,让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实践,助力公益的发展。
世界社会工作日的期望:不忘初心 奋勇向前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社会工作日,社会工作者心中也有很多的话想分享给大家。他们渴望大众能够给予社会工作行业更多的关注与理解,邀请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个温暖的行列,无论是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还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助力社会工作者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
社会工作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任重而道远。但每一位社会工作者都始终坚守初心,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奋勇前行。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直面挑战,用专业的素养传递温暖力量,用点点滴滴的温暖与趣味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此,社工日,让我们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社会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社会变得更美好而贡献他们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