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四学生。在协作者实习期间,刘晓走进流动人口社区、胡同里,参与流动儿童、困境儿童社区融入服务,用影像和文字传递服务群体声音,用专业特长助力社会工作发展。
…………………………………………
当工作的压力成为机遇
在协作者实习了短短一个月,我感到压力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这里的工作压力确实不轻,虽然需要完成的工作分下来看起来不多,但想要把每件事做好都需要花不少的精力,具有不小的挑战性。当然,想要把工作完成得尽量好,使自己的能力提升,这些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这些压力也是一种机遇,让我能够在专业督导的指导下不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改变的方向。更何况协作者在全国的社会工作机构中也属于佼佼者,有着严格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尽管实习时间很短,但在这里学习也让我受益不少。
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收获,我觉得这与协作者的工作制度是分不开的。首先,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划,并明确负责的人员,层层分工。其次,每天要上传日志,每周要上传周志,及时进行记录和反思。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时即使只是第二天或者当天晚上,我也要看一看记录才能想起来这一天做了哪些工作。再次,在这里,你的每一项思考都可以快速得到反馈和指导,这是对实习生的成长最有帮助的部分。
常怀上进心,保持反思与改进
我曾经听到一个说法说,大企业管理靠制度,小企业管理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也就是说规模较小的上下级机构想严格按制度管理是有一些难度的。不过,如果制度设计得当,工作者能够切实从制度中获益,我想遵守制度其实也不是难事,协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这种对日常制度的遵守在形成习惯后有很多好处。
同时,在一天天的反思中,我也逐渐增进了自己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社会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单一的服务,还有为了更好地进行服务所需的一系列努力,例如更好地倡导宣传,使同行和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和方法。为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工作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一个人,还要不断磨练自己的写作、沟通等等能力。这是我实习过程中深切的体会。
此外,作为一个时常承担资源链接者角色的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与各个资源对接的能力,这就既要能找到各种资源、联系各种资源,又要能通过撰写文书、发布宣传稿等来提高自己在资源方面前的可靠度,获得资源方的信任。为此,每一次日常文书工作的撰写和修改,都是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称呼、如何起标题、如何措辞、如何作结等等,都应因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注意点。每一天的或许繁复琐碎的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提升自我的路程。如果常怀上进心,保持反思与改进,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在一天天的进步中实现自我成长。
小院里的家,每个日常都让人感到安心
我尤其想说的是这个小院确实在某些时候带来家的感觉。例如在中午做饭的时间里,我可以放空自己的大脑,短暂地从忙碌的工作中抽离开,转身投入同样忙碌,但是让人很高兴的做饭工作。我在学校宿舍住了四年,吃食堂和外卖的次数都很多,但是毕竟没有那么多选择,很快就吃腻了。临近毕业,我最高兴的就是以后自己租房可以做饭吃。虽然到那时也未必有这个闲心,但有选择总比没得选强。何况我对吃食总有一种奇怪的洁癖,觉得自己做的比外面的干净许多,即使自己做出来的像一锅乱炖,也比外面的要强。所以在这里能做饭时,我尤其有些期待。而在吃饭时,大家一起围坐一桌,聊一些工作以外的日常,也同样让人感到安心。这是其他地方无法给予的体验,也是我在实习中虽然疲累但最为喜欢的部分。
因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有制度、有要求,但又有温情的地方度过的时间,才显得更加值得记录。协作者告诉我的是一种对不懈进步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忙碌的工作中,可以暂时停下脚步,在“厨房”稍事歇息,但更要看见工作之中的意义,建立社会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这样,我们也就可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自由、自信地行走在大地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