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义乌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浙江省金华市代管的县级市义乌,用“鸡毛换糖” 的交易方式开启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如今,这座曾经的小县城,早已成了人们口中的“世界超市”,是全球商贸的重要支点。截至 2024 年的数据显示,义乌有 10 余大专业市场、7.5 万个实体商铺,210 万种小商品琳琅满目—— 从吃穿用等日常用品到高科技电子产品,应有尽有。
既没有港口,远离一线城市,又缺乏丰富自然资源,义乌凭什么能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呢?
义乌的核心优势,藏在市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政府引导的外部助力里,形成了“市场驱动 + 政策赋能” 的双循环。“我们经营户最能体会到政府服务的细节,这是很多地方的市场和政府学不来的。”一位商户说,“这两年大家都喊经济不好,义乌市场反倒实现了增长,就连疫情期间也是这样。”
义乌国际商贸城|图源:搜狐
义乌发展有很强的内在动力
义乌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市场的繁荣,背后是产业集群的硬核支撑 —— 市场管交易,集群管生产。“产业集群是生产活动的聚集,而专业市场(比如义乌的饰品、布料、玩具市场)是交易活动的聚集。” 浙江师范大学的孙老师解释道。
义乌的产业集群分三类:为专业市场供货的生产产业集群、市场服务集群和配套服务集群。
义乌的生产产业集群经历了五代迭代。“从最早一到四代市场的‘家庭工厂、前店后厂’,到第五代成熟时,形成了专业性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及周边的特色产业集群。”
市场服务集群是围着专业市场长出的服务业态。“义乌已经有了会展、酒店、电商等配套,比如每年 10 月前后的义乌义博会,就是典型。”
配套服务集群则支撑着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包括物流、金融、酒店、房地产、会展、信息、广告等行业,还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像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聚焦通关、税务、信息等服务。”
这些集群给义乌市场搭起了从生产到交易再到配套的全链条支撑,形成了相互借力的发展生态。“产业集群让义乌市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生产能快速响应需求,服务能精准对接交易,这种联动是义乌几十年不衰的关键。” 孙老师分析说。
义乌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创业文化。
老一辈义乌创业者身上,藏着一股子勤奋劲儿和企业家的责任感。“疫情那阵子最难,我们没做线上,货根本卖不出去。那是第一次考虑让工人放假 —— 可每个工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啊。有些人一个月基本工资才五六千,要是只发一半,就剩两三千,日子怎么过?能一起扛的工人,我们就拉着他们一起挺过来了。” 在商贸城一区经营亦菲饰品的杨老板说,“我企业不算大,但做老板到了一定份上,就不只是做生意了,心里得有份社会责任。”
疫情期间,哪怕工厂快撑不下去,商户们也没丢了这份责任。为了保障工人基本生活,杨老板要准备数百万资金,撑至少 6 个月的基础工资。“既怕厂子倒了,更怕工人走了之后找不着活干。” 杨女士坦言。那些跟着自己多年、愿意共进退的工人,早已是利益和感情共同体 —— 哪怕有些老员工创造力不如从前,只要还在努力,就舍不得放弃。这份藏在心里的责任感,是义乌商人最动人的品质。
杨老板的饰品工厂|图源:远行客
年轻一代的义乌创业者,则更追求个性,也注重给员工主动权。95 后吴先生在商贸城四区经营着一家大型日用品店吉橙制造,说起自己的经营理念,他觉得避开同质化、打出自己的特色,是年轻创业者的特点。“我店铺墙上挂了好多照片,都是我去韩国实地街拍的,能看出当地市场的产品和销售模式。比如他们流行在鞋带上扣蝴蝶结、鞋扣之类的配饰,能让鞋子变更多花样,那边现在特别火。”
聊到如何避免同质化,他有自己的想法:“前段时间泡泡玛特火的时候,我不关心它的价格高低,就琢磨它的产品为什么能火。而且泡泡玛特会用‘降温’保护 IP—— 产品一火,就容易招来恶性竞争,他们通过抛售股票自我降温,反而走得更稳。别觉得什么东西是突然火起来的,就盲目跟风。人家是十年沉淀才做到的,你得先了解人家走过的路,再学着做。”
在员工管理上,年轻一代更想让每个人都能自主发挥。被问到店里会不会为了结果和效率对员工管得很严时,他笑着说 “一点都不卷”,“我妈那代人带团队,可能雷厉风行,任务指标下得明明白白。但我只给团队一个大方向。你得有自制力,没自制力的,也不用来我这儿上班。店里员工的性格习惯,我基本不管。”
吴老板的店内货架|图源:远行客
义乌有不同寻常的商业敏锐度,总能和全球市场同频共振。
义乌的敏锐不光体现在经济上。孙老师举了个有意思的例子:2016 年特朗普和希拉里竞选总统时,结果还没出来,义乌这边可能就有答案了。只要看竞选旗帜、帽子这些商品的订单就行 —— 当时特朗普相关的订单特别多,不少人就猜到他可能会赢。
义乌商户总在盯着全球热点和市场趋势。做餐具外贸的陈老板会定期做市场调研,通过去美国海关总署购买数据,或者去速卖通等电商平台查看热销款式、什么价格区间更受欢迎。他说生意稳定时一年做一次数据统计,拓展客户就要三个月更新一次,“得知道哪个国家最近流行啥”。
就算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形势紧张,义乌创业者靠着这种大数据驱动的市场洞察力,总能精准布局。不管是美国大选,还是《黑神话:悟空》现象级热点,义乌都能提前动手,快速推出引爆市场的产品。这再次印证了它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把握时代热点的竞争力。
政府扶持是义乌发展的加速器
创新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大大推动了义乌的小批量外贸的发展。义乌是全国首个 “市场采购贸易” 试点。“这种模式和一般贸易不一样,是指在认定的市场里采购商品,单票报关货值不超过 15 万美元,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在采购地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它有免征增值税、大类报关、允许人民币结算这些特点。”
“国内企业卖商品通常要交增值税,市场采购就不用,也不用退税,程序简化了不少。” 孙老师说,“而且它允许按大类报关。比如外商来义乌采购,可能一下子买了耳环、珍珠、箱包、手表这些小商品,要是每个单独报关,太麻烦了。现在可以归为一类报,通关方便多了。它还允许人民币结算,外商能直接用人民币买东西。另外,还有专门的市场采购信息平台。”
这个政策让义乌小批量外贸通关更快、更省事,还减免了税收,直接推动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 通过这种方式出口的商品,占义乌总出口的 80% 以上。在义乌之后,全国不少地方也跟上了,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市场采购贸易区域。
其次,便利的物流体系,让订单能低成本、最快速度送到全球终端市场。义乌是全国唯一的 “内陆港”。“我们没海,但有义乌港。以前货要出外贸,得拉到宁波港,排队不说,都是成本。现在送到义乌港,直接就能装船。” 一家商户说。
义乌的物流网络能覆盖全球近 750 个枢纽点,还在全球布局了 210 个海外仓。
除了港口,义乌的快递成本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低。做辅料和小饰品的吴老板分享:“快递公司规定最低 1 块 5 一单,但义乌商家经常搞补贴,量特别大的话,能压到 1 块甚至更低。”
友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了入行门槛,给小商品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政策上,义乌的 “一照多址”“集群注册” 等柔性监管,让近 7.5 万商户能几乎零门槛在义乌开店。“一照多址” 是说一家公司在县里能用同一个营业执照开多家店;“集群注册” 则是多家公司可以共用一个注册地址,由托管机构统一管理。这大大节省了开店成本,也提高了办理效率。
服务上,义乌政府秉持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的理念,是为商户服务,而不是单纯管理。
希禧库存的周老板说:“在这儿开店,直接在‘浙里办’上申请就行,不用跑现场,特别方便。” 吉橙制造的吴老板举了个例子,他去反映楼道灯光暗,没过两天,商场就把灯全换好了。
文化上,义乌是个特别包容的城市。城里到处是外国餐馆,还有专门的宗教场所,吸引了 1 万多国际商人扎根在这儿。泛美文具的陈老板描述义乌的现状“世界各地的人都有,信伊斯兰教的、信基督教的,都聚在这儿。政府还专门划了块地方给伊斯兰教徒做礼拜。”
义乌清真大寺 图源:搜狐
这种敢闯敢试的包容生态,让越来越多商人青睐义乌,催生了日均新增 700 家商户的增长速度。
义乌 “世界第一大市场” 的地位,是市场内生活力和政府大力扶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商业文化、供应链韧性、对全球市场的敏锐度,是义乌从 “小集市” 成长为 “世界超市” 的内生动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一照多址”、减免租金等政府扶持政策,让义乌不仅在市场活跃度上远超其他商贸城市,在政府服务积极性上也更胜一筹。
这种 “市场出题、政府答题” 的默契,让义乌既保持了草根商业的野性生长,又避免了无序竞争的内耗,最终从浙中小城的集市,蜕变成了掌控全球小商品流通命脉的 “世界超市”。
正因如此,三十多年来,哪怕经历了全球经济波动和产业变革,义乌依然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后劲。
参考资料:
https://www.ywindex.com/en/data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08-01/doc-infimssy6647913.shtml
https://news.hangzhou.com.cn/zjnews/content/2025-05/15/content_899524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