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语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扑面而来的沉香味, 丝丝缕缕钻进鼻腔。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女孩踮起脚尖,凑到面相慈悲头戴宝冠的佛像木雕跟前使劲闻着,一股异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小朋友,这是莞香,以东莞命名的天下名香——莞香。” 黄梅芬见小女孩好奇耐心地讲解道。位于广东东莞市寮步镇的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展厅内,形态各异的莞香木雕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独特的香气似有若无地萦绕于每一寸空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
莞香培植始于东汉时期,岭南先民像“驯化”野生水稻一样,经过一代又一代技艺的传承与改良,逐渐掌握了独特的天然结香技艺,及至唐代莞香成为皇家贡品。千年香脉延续至清朝,遭至毁害,一度濒危,近年中断近百年的莞香制作技艺得以重现,并最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缕幽香,穿越千年时光。为了“寻香”,我和肖志恒、肖沁蓝同学,开展了一场“田野调查”,走访了东莞市非遗展览馆、寮步香市、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香博园、大岭山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对话莞香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欧先生、省级非遗传承人汤锦华先生、莞香协会负责人尹丰田先生、莞香文化大使肖艳华女士、牙香街店铺老板等,完成一场跨时空的文化接力。这份接力更是促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的融合——推出了“莞香易贷”,为非遗项目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来自田野的声音
作为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的馆长, 黄梅芬每天都在和莞香打交道。这天,她如往常一样,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介绍着莞香命名的缘起。一封特别的来信悄然出现在她的办公桌上。这封信正是来自于我。信件内容不长,但我认为是饱含着自己对莞香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信中,我谈到自己曾以为香氛文化主要源于国外,直至偶然接触莞香,才恍然大悟“中国香”原来就在身边。这份发现激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和另外两位同学以田野为书页,莞香为笔墨,踏上了一场为期四天的“寻香之旅”。
这场“寻香之旅”始于2024年的夏天。在莞香非遗保护园里,树木葱茏,阳光穿过树干,给叶片染上了星星点点的光斑,我和另外两位同学漫步其中,与老农们促膝长谈莞香的种植与养护,了解莞香从移植、折枝、断根、开香门到育香、采香、理香、拣香、窨香、合香的全流程;走进知名莞香企业,深入了解莞香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穿梭在百年悠久的牙香街,观摩非遗传承人结香、理香、采香、辨香等手工艺……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莞香,虽然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以及新时代复兴的勃勃生机,但当前仍然面临着文化传播统筹规划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等产业问题。经过多方思考和探索,我萌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希望借助市人大代表黄梅芬的力量,让政府关注起莞香产业,以金融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是我们关于莞香的探索,我们通过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寄给了黄梅芬。
为以莞香为代表的非遗奔走发声
在东莞两会期间,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黄梅芬带来了《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的建议》的提案,讲述了莞香等非遗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河南、江西、福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黄梅芬认为,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除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宣传教育外,还应重视对其提供金融支持。“作为莞香非遗产业的重要发源地,东莞孕育出了多位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拥有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1项、传承人151位。近年来,产业融合的步伐明显加快,成效初显,莞香文化的魅力正逐渐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喜爱。”黄梅芬随即展示起手中的调研报告,话锋一转,“然而,当前莞香非遗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着非遗项目的发展。”
黄梅芬向我们介绍,推动金融与非遗融合需先梳理难点。她建议,要深化政银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服务,助力重点企业,优化供应链金融,畅通资金循环,维护产业链稳定。
金融破局莞香路
在黄梅芬积极推动下,引发了一场政银企的“梦幻联动”——东莞当地银行前期加强与我们调研团队的沟通,积极吸收市人大代表提案建议,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聚焦于专利质押融资、收执林权资产等创新增信模式的“莞香易贷”专项产品应运而生。
在香博园内,漫山遍野的莞香树木散发着清幽的芬芳,一场颇具意义的莞香银企签约仪式在香博园悄然上演,在多方的见证下,银行与东莞市沉香协会签署授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业链融资、品牌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深度联动,“莞香易贷”专项产品也在园区内正式发布。这是“金融+莞香”跨界融合的崭新篇章,通过 “金融+莞香”创新实践,为莞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莞香产业的蓬勃发展,悄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活动现场,我们仨作为“莞香易贷”专项产品发布的见证者,难掩激动之情,我也有幸作为代表发言,感叹‘莞香易贷’金融产品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符号,它更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将开启‘非遗+’的无限可能,连接起千年古树与现代经济的脉搏。
在莞香的芬芳中,一段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悄然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