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8日“第十七个世界海洋日”当天,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 马会俊心台及内地会员公益项目平台“聚贤博善”的支持下,由香港赛马会的Bonnie老师、张晓男、北大青鸟研学中心的闫老师和张老师的陪伴下,与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教育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珠海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范旭芳、吴志葵、梁燕平,以及家长志愿者胡炜、陈伍娣等,组织带领29名流动儿童前往深圳蛇口母港开展为期一天的环保教育研学活动。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和孩子们共同登上大巴车在早上8时准时向深圳蛇口母港码头出发。在车上,社会工作者梁燕平以问答方式开启孩子们对港珠澳大桥的了解。北大青鸟研学中心闫老师继续为孩子们讲解本次研学活动的流程安排和海洋知识,分享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的结构等内容。下车后,孩子们分为五个小组,在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相互认识,有序进入深圳蛇口母港研学课室。
专家老师为流动儿童分享海洋保护知识
来自广西钦州三娘湾的三位志愿者分享“中华白海豚”研学课程,并分别从中华白海豚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遗传基因,以及其作为胎生动物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月亮老师通过屏幕图片展示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知识时,让孩子们“站队”选择正确答案;水星老师分享了三娘湾中华白海豚钦钦被渔网割掉了背鳍但仍有着顽强求生毅力的故事,还分享了潘教授与科学家团队为了对中华白海豚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常年出海作业的故事。水星老师动情地说:“生命会永远牵动我们的心,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需要坚持下去,我们都需要保护(中华白海豚),需要认真地对待。”
午餐过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杨老师和助手为孩子们带来生动的浮游生物课程。通过分享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基知识,以及探讨人类对水质破坏所引发的海洋赤潮、淡水湖水华等现象,揭示这些现象反过来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杨老师温和地提问和鼓励下,孩子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相信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浮游生物课程,能够激发孩子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除知识的分享,杨老师还鼓励大家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她首先展示了前期水样采集的详细过程,随后在现场使用多种不同的水样,指导孩子们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生物。
在海上游轮上探秘港珠澳大桥
参与这次活动的许多流动儿童是第一次走出工业园,登上邮轮感受海洋风情。
客运码头工作人员向孩子们详细讲解邮轮的工作原理和构造,靠泊灯除了指引船靠码头还起到照明作用,在远处的浮标则被称为海上“小路标”等。海上安全的知识课堂上,工作人员邀请儿童代表示范如何正确穿戴救生衣,细致地展示了海上各类应急自救物品。
在海洋文化课堂中,孩子们在“游轮海洋馆”以亲身体验、知识问答、聆听讲解等方式学习海洋知识。
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漫步甲板,用镜头定格碧海蓝天的美好瞬间。当游轮缓缓穿过现代世界七大海洋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时,流动儿童用掌声、欢呼声致敬伟大的祖国。
游轮上,精彩的魔术表演吸引了孩子们。儿童小轩跟社会工作者说:“阿姨,是否可以让我用微信联系爷爷奶奶一起观看?”在最欢乐的时候,孩子们依然心系家人,与他们分享此刻的快乐,让人倍感欣慰。
活动最后,流动儿童小涵和小益代表团队向活动支持方赠送了提前精心准备的绘画作品以示感谢。游轮上的工作人员还精心策划了“炸弹数字”趣味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参与中,为本次欢乐、难忘的研学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回程的车上,社会工作者吴志葵、范旭芳、梁燕平与志愿者一同带领孩子们回顾了当天的参与情况,并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表现进行反馈。最后,社会工作者范旭芳也向孩子们再次发出倡议,“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希望日后大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成为行动者和实践者。”
小轩分享道:“在老师讲述的海豚钦钦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受伤的钦钦也有活下去的希望。经过人类的帮助和他自己的自救,她成功生下了他的孩子。想告诉大家要保护海洋生物,不要乱扔垃圾和破坏海洋,要保护海洋环境。”
小杰分享道:“参与这次活动觉得很开心,因为看到很多新的东西,看到港珠澳大桥时,觉得很壮观。”
小益分享道:“那天跟一些小朋友一起玩,我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因为在不同的小组,我们是借充电宝认识的,还是很开心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华白海豚的故事,让我学会了知道要保护动物,也认识到人和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小辰分享道:“当乘邮轮看到港珠澳大桥,我当时的心情是振奋的!我希望我以后也能造出这等伟绩!我也希望可以继续参加这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志愿者胡炜结合今天活动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我觉得这个活动比较难得,孩子们参与之后在环保意识方面有很多提升。他们之前没有接触到这样生动的研学活动,很多孩子也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没去过深圳,没坐过船,他们吸收到了更多新的知识。”
志愿者陈伍娣也补充道:“我自己也很注重环保,但还没有真正投入到环保行动当中。这次课程对于参与活动的孩子也会带来震撼和感动,海洋环保的意识在孩子们的心里也会萌芽的。这样的机会也很难得,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有这一次机会。”
感谢志愿者陈伍娣、胡炜对活动的支持。
感谢北京香港马会会所、马会骏心台、“聚贤博善”团队、北大青鸟研学中心对于本次活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