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消费收缩的现实背景下,公益组织面临需求端变化、捐赠行为转变等多重挑战。本文源于一线行动者的观察和思考,文章深入剖析消费收缩对公益组织的影响,从思维转变、资源整合到科技赋能,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非标需求”切入、转向生态思维等策略,为公益从业者提供破局思路,呼吁公益人以开放心态拥抱变化,在社会议题中创造可持续价值,推动行业转型与创新。
注:本文作者:纯山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廖瑾。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发布时有所调整。
周末我去社区做活动,有人主动来问招不招人,昨天也有人来办公室求职。现在,小伙伴们除了主业,在外兼职已不再是偶然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公益组织只叫喊“冬天来了”是没有用的。
公益人原本就不是因为钱才来做公益的,越是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公共精神的召唤越是紧迫。我们该如何正视眼前的困难,找到破局之路?
一、消费收缩对公益组织的影响
消费收缩会给公益组织带来哪些影响?
1. 需求端变化:消费收缩使人们更加关注基本需求和性价比,进而导致对公益服务的需求在结构和数量上发生变化。
比如,服务对象可能退回到需要生活救助、就业培训等服务,而对文化艺术类公益项目的需求相对减少。
昨天我跟几位公益伙伴开会,大家讨论了当下什么样的支持更受欢迎,普遍反馈是要务实的,不要务虚的。所谓务实就是要钱、要东西、要学习,能立即转化的,所谓务虚就是聚会、聊天、建立关系。
这样的紧迫感,背后是一种求生存的状态。
2. 捐赠者动机和行为的改变:消费收缩影响捐赠者的捐赠意愿和行为。
由于个人消费支出的调整,捐赠者可能会更谨慎地选择捐赠对象和捐赠方式,更倾向于支持能产生直接、明显社会影响的公益项目,或者要求公益组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促使公益从业者要更加注重项目的精准性和透明度,尤其是对于捐赠人的反馈闭环和时效性。
以前很多捐赠人的捐赠动机来源于“我想、我能让社会更好”的社会责任感,但当下很多捐赠动机已经转变为当下的情绪价值,所以捐赠行为之后的及时满足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我只谈个人捐赠对公益组织的影响,对于财团型捐赠和政府购买服务,不复赘言。
二、如何破局
面对当下局面,不但要有价值地活下来,还要找到破局之路,为“春风吹又生”打好基础,我们该怎么做呢?
1. 从受害者心态到负责任心态的转变
如果沉浸在“为什么会这样”的哀嚎里,不断诘问“为什么要这么对我”,这都是活在过去的表现。
扮演受害者常常可以获得被同情、被特殊照顾的好处,但要站起来勇敢面对,就要先承认此时此刻的一切原因皆在我,我也是未来每一刻的起点。
2. 不舒服、痛苦就是成长的动力和机遇
真正站起来,不忆过去,才开始了学习转变的可能,公益创业者在当下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于:
A.创新思维
原有路径不通了,就会倒逼公益创业者突破传统思维,寻找更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社会需求。
例如,利用共享经济模式开展公益项目,通过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公益服务的可及性。
B.
B. 资源整合能力
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更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比如原来做全流程的,现在就要考虑集中力量做哪一段,哪些不是自己必须做的,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或者通过与企业、基金会、志愿者等各方的合作来实现。
C.
C. 迎接风险的勇气&坚定内核的韧性
消费收缩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公益创业者更需要预测和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如资金链断裂、项目效果不如预期等。
确定好底线,知道自己为何而来,接受各种可能性,才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提升应对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
3. 走出原有限制性的圈,才能看见外面的新机会
A.
A.开拓新的公益领域
消费收缩最受影响的未必是公益组织,各行各业都在面对挑战,迎风而立,这时候必然会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和需求。
只有不在过去里纠缠的公益创业者,才能看到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正是公益组织发展的新领域。比如,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心理疗愈的接受度逐渐提高;气候变化逐渐成为每个人都有所感知的公共议题,人们对于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在消费收缩过程中可能得到强化;此外,随着 AI 工具的推出和不断更新,泥沙俱下,真的假的、好的坏的信息都在网上流传,老年人连视频的真假都分不清了,助老工作是否面对新议题?还有,校园霸凌已经逐渐向网络暴力转变,网络谩骂、“开盒”等新议题层出不穷,在这些领域,公益组织原有的反暴力的工作方法是否可以迁移?
B.
B .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公益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项目执行效率。例如,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公益众筹、在线培训等活动,减少线下活动的开支,同时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C.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消费收缩背景下,企业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公益创业者与企业管理者可能面临共同的困难,但彼此的能力特长不同。公益组织和企业完全有可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和实施公益项目。企业可以提供场地、渠道和客源等资源,公益组织则可以用公益活动活化社群,为企业提供品牌推广、员工志愿服务等机会,实现互利共赢。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应用于与企业的合作,现在各个社区、街道都有活化社区的任务,有客群、有场地、有人手,但是缺乏公益活动的理念、操作流程和创意,这些也是公益创业者可以结合的资源。
在消费收缩与科技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公益行业的“非标准化”与“灵活性”反而成为了转型的优势。
三、重构发展的路径
1. 以“非标需求”为切入点,打造精准化公益服务
公益人很擅长满足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可以考虑把这种优势转化为精准化服务。比如:
A.
A. 建立需求共创机制
通过社群访谈、用户画像分析,挖掘细分群体的隐性需求,如乡村学生的职业启蒙、银发族的数字技能培训,并为特定的服务群体设计定制化的公益项目。
B.
B.引入敏捷模式
借鉴互联网产品的“小步快跑”迭代逻辑,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行性产品”)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再根据反馈优化规模化方案,不断迭代、打补丁。
2. 利用灵活性优势,构建“轻资产、高协同”的资源网络
AI 与自动化擅长替代重资产、流程化的工作,而公益从业者的“人对人”联结能力难以被技术复制,这正是公益人可以着力之处。
A.
A. 打造“资源枢纽型”组织
聚焦资源整合而非独自执行,通过搭建共享平台,盘活社会闲置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多方共赢。
B.
B. 发展“分布式协作”模式
利用线上工具组织跨地域志愿者团队,开展低成本、高弹性的公益行动。比如,某些救援组织能够深度使用线上协作方式,组织多地志愿者协同调配与行动。
3. 以科技为“赋能工具”而非“替代方案”,强化人的价值
公益行业的独特性在于“情感共鸣”与“社会信任”,技术应服务于提升人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用 AI 处理数据筛查、流程自动化等基础工作,释放人力,让人专注于高价值环节。比如用算法识别目标群体,社工则负责后续1v1对接,提升服务精准度。
4. 从“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思维”,建立可持续的公益价值链
公益行业原有的项目制管理,测试反馈和迭代的链条较长,难以应对当下多变的社会现状。公益人仍然应该学习和具备项目逻辑框架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透过社会现象找到真问题,但是在运行管理方面继续用封闭式的项目管理方法,就可能产生低效和僵化的问题。
对于资助型组织来说,构建“社会价值投资”网络,基于这种底层互信,去支持“听得见第一声炮响的人”试错和迭代,可能会是更具有资助成效的方式。
在新时代,公益会长成什么形态,其实没有人能预料,那是所有人以往经验里所未知的。守住公益利他的伦理底线,保持对形式的开放,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公益和商业融合的产品,既服务了目标群体,解决了社会问题,又符合市场规律,创造出可持续的收入。
5. 以“非标准化”经验反哺科技,参与行业规则共建
公益行业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可以转化成为技术优化的“活样本”。
A.
A.输出“非标场景”解决方案
将公益服务中的复杂情境(如多群体协调、紧急事件响应)转化为数据模型,为 AI 开发提供训练素材,推动技术向更人性化方向发展。
B.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梳理原有经验,在相关行业或新兴领域里复用,将成功经验提炼为行业规范,掌握话语权。比如,某残障组织将残友出行的经验总结出来,与旅游公司合作,形成接待残友旅游的行业标准。
总之,公益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要看到我们这二十年来在不同社会群体和议题中的经验,认识到公益行业的非标准化并不是劣势,而是抵御技术冲击的护城河。
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非标准化的经验与灵活性转化为快速响应、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的能力。
我有一种预感,未来的公益将在原有的“公益圈”之外广泛发生,公益将化整为零,全看谁能够将价值观和理念形成标准和操作手册,与更广阔的社会各部门形成有效接口;谁能用好大众新媒体、AI 新技术,让公益从一部分人的象牙塔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