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参与了由腾讯基金会举办“让爱落到实处,连接-互助-共建”交流会活动。会上,协作者高级项目主管杨玳瑁代表协作者“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组,以“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在流动人口社区建设互助支持网络”为主题进行发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项目过程中的思考与建议,与大家分享。
杨玳瑁,北京协作者高级项目主管,社会工作师。2008年从企业离职投身公益领域,参与创建珠海协作者,在流动人口服务、社区发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专业支持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经验。
协作者的思考与建议
上部分,我们分享的项目在网络建设部分的主要内容,项目还在执行,期待未来和大家进一步分享。
接下来,我用3个问题来自问自答结束,也是抛砖引玉。因为今天在座的伙伴有做儿童服务、老人服务、救灾、有慈善会系统、基金会、区域性支持组织,大家在公益生态中有不同的角色,相信可以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1.流动人口社区更合适建立社区互助支持网络吗?
在现在这个快速流动的时代,我们在说重建附近,重建人与人的连接。可能只要是做人群服务的伙伴,去建立扎根在社区里面的人与人的互动和连接的网络,我想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流动人口社区在协作者看来可能不是更适合,而是更需要。因为流动性带来的疏离缺乏支持,也缺乏这个议题的专业服务力量,而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数量庞大,自我服务、相互支持、相互关照,在互助中找回连接和价值,也是人的社会性驱动。
2.社区互助支持网络是如何支持受助人的?
我想通过刚才的分享,大家已经有了一些感知。在协作者实践中,我们认为,首先这个网络一定要以服务对象、以受助人为中心。他们是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对网络建设发表意见,并一起行动,然后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一起修正行动。这个过程,受助人的权能感会得到提升,网络的建设也更符合受助人的需求,受助人从中受益是水到渠成的。这里的核心就是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自助。相信受助者有能力,他们才是主体,服务对象真正参与的程度越深,这个网络就越具有生动的、多元的、鲜活的特质。
3.数字关爱券在社区互助支持网络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从我个人角度,感觉数字关爱券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有作用。可以想象一下,数字关爱券其实就相当于钱,但如果直接给受益对象发现金,效果可能会完全不同。所以我觉得数字关爱券不仅仅是钱,它背后是互联网技术力量的支持,撬动着我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让这张券能够进入流动人口的社区,链接其社区的不同主体。
协作者过去也在做流动人口社区互助网络建设,但有了数字关爱券的加持,首先这笔资金更大,受益人群的范围更广。其次,这个券很自然地把各方联动起来,包括受助对象和社区商户。尽管他们原本可能已经认识,但由于这个券的存在,创造了人与人更多互动的机会,增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受益对象)要去推荐识别自己更需要的商户,商户反过来也要关注社区里儿童的健康需求,争取受益对象在自己的商店消费,核销数字关爱券。我觉得这个互动是非常有意思的。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关爱券也可能把社区里一些较小的经济力量,比如小摊小贩排除在外,因为我们主要合作的是线上商城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等。新鲜蔬菜的小摊贩也很难加入到数字关爱券平台中,因为商户号的问题把他们拦在了门外。不过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变化,例如社区商户中有不止一位主动去办理商家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问题我还在思考中,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确实增加了受助人的选择权,因为他们既可以选择去大超市购物,也可以在自己社区内寻找熟悉的邻居商家。
做社区工作其实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它需要深耕细作,并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显现效果,同时也需要投入较高的服务成本。例如,每个村子距离我们工作的地点都相当远,尤其是在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即使项目在北京或珠海的某个具体区域实施,不同的社区也会面临各自独特的挑战。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社区后,会发现它带来的变化是显著且深远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尽管建立连接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但它会非常深厚、稳固。
针对流动人口这一议题,虽然从去年开始,国家有一系列流动人口关爱政策出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这些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社区中落地生根,仍然缺乏足够的支撑。而这正是需要一线行动力量来完成的任务。因此,支持这些一线的行动者,才是构建坚实基础、落实各种资源或政策的关键所在。
延伸阅读:
“数字化助力流动儿童关爱行动项目”采取“服务创新-研究倡导-专业支持”三位一体的综融性干预策略,一是借助协作者流动儿童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动态需求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形成需求调查报告公开发布,为服务流动儿童的社会组织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二是依托腾讯数字“关爱券”支持,聚焦健康主题面向流动儿童提供“物质救助+赋能服务”,在为其提供有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物质支持,同时社会工作者将通过健康知识培训、健康主题社会工作系列小组、“健康达人”培育等方式提升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意识与能力;三是培育流动儿童服务机构、社区商户和企业,形成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资源联合体。本项目将探索总结具有推广价值的“服务创新(物质救助+赋能服务)——研究倡导(需求评估+政策倡导)——专业支持(组织培育+资源整合)”的流动儿童综融性数字化关爱服务模式,未来进行全国推广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