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南舍专栏 | 在一个村,过明白一个节,是文化理解的开始
来源:梦南舍
作者:付云波
2025-03-19
212


引语



2023年7月,梦南舍项目经理付云波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西双版纳阿卡传统文化主导下的村落生态观与生态功能区修复”项目的过程中,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巩丙新村与村民一起度过了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节,并记录了过节的过程,希望借此深入理解并传播阿卡文化。该项目得到了勐仑镇人民政府、社区伙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付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微信图片_20250319152831.jpg




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来自贡山的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名字也很特别,叫“你春芳”,说自己是爱伲族。当时很好奇,居然还有“你”姓,还有爱伲族这么一个民族,因为名字和人都很美,爱伲这个民族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美好的想象。




后来,项目与哈尼阿卡村落合作,开展阿卡传统文化主导下的雨林恢复,才慢慢了解到阿卡就是我一直有着美好想象的爱伲族,是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实行父子连名,没有姓,所以“你春芳”未必姓“你”。阿卡是自称,爱伲是他称。爱伲在阿卡话中就是兄弟、小兄弟的意思。相较于汉族、傣族等人数居多的民族而言,阿卡人自认是“弟弟”,是一种比较谦逊的表达方式。



跟着项目两年多的时间,越来越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被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所折服。这样的智慧,也表现在阿卡人的节日庆典里。


微信图片_20250319152949.jpg




惦记着欢乐的氛围、热闹的场景、温暖的人心,我又一次来到巩丙新村,和村民们一起庆祝阿卡人最为隆重的耶苦节。除了参与节日,这次我还有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就是记录节日的过程。因着工作身份的关系,村民们对我倍加照顾,日子久了,村民也把我当成了巩丙新村的一份子,有关键的活动,都会叫上我一起。我也被破格允许围观一些传统上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不能参加的节日场景。




节日前,谱系文化州级传承人王明生老师在村民二妹的协助下,组织村里的小朋友学习耶苦节的文化,制作陀螺、背祭词,理解祭词的意思,我也得以跟着一起学习。也正是这些原因,让我有机会一边过节、记录节日,一边静下心来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



各个民族虽然过节的原由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一般都会放在年末,农闲一些的时候组织。农历七月半是与先人联结的日子,阿卡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与祖先连接对于阿卡人来说很重要,所以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在七月中旬的耶苦节。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107.jpg




阿卡的耶苦节不像汉族的节日有固定的日期,他们是圈定一个范围以后,由各村的老人共同决定具体过节的时间,所以每个村过节的日期都不太一样。这样的机制让我觉得神奇,也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说是老人决定,其实更像是村民会议。老人们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既充分考虑村里的农事安排,也考虑在外工作、读书人员的出行安排,选一个尽量能让村里的人都参与的日子过节。




日子选好,节日的序幕正式拉开。男人们开始上山钓鱼、买牛,砍架秋千用的树木和特定的藤子;妇女们则开始踩粑粑、采野菜、准备新衣;孩子们在爸爸、叔伯、爷爷的带领下制作陀螺。节期一共三天,期间,待客的餐桌上少不了包烧鱼,祭祖的台面上少不了粑粑,最后一天的比赛则少不了陀螺和老哇豆。节日的气氛在准备中逐渐变浓,村民间的互助、脸上的笑容也比以往更多。



节日第一天:立秋千、均分肉    



吃完早点,才龙大哥就把立秋千的树木拉到山脚,黑江组长带着其他男人已经等在那里,大伙用绳子把树木拉上山准备立秋千。阿卡人立秋千的树不去头,仅修掉侧枝,所以很长,搬运起来比较费力,需要大家通力协作。 王老师、军才大爹、捌四大爹等男性老人把立秋千时用的鸡、岗铃等物资带到立秋千的山坡,然后编荡秋千的绳子和脚环。立秋千需要全村的男人一起协作,两个人爬到树木的顶端,其余人在下面用绳子拉,把立在四个方位的树木顶端拉到一起捆扎起来,再架上红毛树干做的横杠,最后拴上藤编的绳子和脚环。往年爬树的活都落在江龙和大黑尖哥的身上,今年江龙不在家,村民们改变了立秋千的策略,在树干上绑了辅助的横杠,减少攀爬的难度。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233.jpg



秋千立好后,荡秋千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岗铃等植物(敬神灵、先辈)先荡,再到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然后按辈份依次往下,边荡边念祈祷词。差不多时候,飘簇大妈、沙同大妈、朗栽大妈、安聪大妈、赶兄大妈、飘牛婶婶就会来到秋千地叫魂,然后大家结束立秋千仪式回家。




下午是杀牛分肉,挑中的牛必须全身净黑色,传统上由咀玛杀,一刀毙命,以减少牛的痛苦。牛皮、牛骨,所有东西都要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这在过去迁徙的过程中是村里人相互照应的重要体现。



节日第二天:祭祖、杀猪、宴宾客



早上起来,大家要用家神祭台上的竹筒,到圣井里取水,观察竹筒水位的高低,预测未来的雨水情况。把水背回家以后杀鸡,用从圣井中取回来的水给鸡净身,取下翅膀给祖先当扇子,取下脚给祖先当拐杖,然后煮熟分出鸡肝、鸡头、鸡脚和舂好的粑粑、茶、酒、盐一起,祭拜祖先,邀请祖先回来和家人一起过节,家里的后辈这时也盛装排队,双手接受祝福。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433.jpg


祭祖结束才开始杀猪,阿卡过节杀猪也有讲究,正常年份,是组长家先杀,然后其余村民家才能杀。如果当年村里有人去世,那么那家人要先杀猪,再到组长家杀猪,以示对逝者的尊敬,让不顺的人家先得到祝福,是村民相互礼让的表现。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大宴宾客,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



节日第三天:尊老敬老、娱乐比赛



起床第一件事,是要扫家、扫路,擦除祖先脚印,以防他们舍不得家人,又回来干扰家人正常的生活。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敬老吃轮庄饭,也就是要背着老人们挨家去吃饭。开席前要帮老人净手,轮去下一家的时候,家里的后辈会把老人杯里的酒喂老人一口后,剩下的酒收到瓶子里留起来,寓意有余年。本着不铺张浪费的原则,村里每年都挑选不同的人家组织轮庄饭,这样既有节日氛围,又不劳民伤财。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535.jpg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107.jpg




下午是热闹又激动人心的娱乐比赛活动,往年大家会吃饭、喝酒到下午,没有人组织娱乐赛事。今年,项目支持村子恢复了传统的打陀螺、打 “老哇”(乌鸦)豆活动。组长邀请了附近村(石乌龟)的人来打陀螺,妇女们把收藏了多年的“老哇”豆拿出来,孩子们也被邀请对赛。“老哇”豆不是全都能要,要挑选又平又圆的出来才能滚得远。这些赛事,把节日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妇女们也顺着赛事,玩起儿时的游戏,这才是过节应有的欢愉和热闹。



路过厨房,看到村民要这样子忙碌三天,我也会想何必呢,为什么要过三天那么长呢?为什么要让妇女们那么累呢?我甚至想出一期专门记录节日期间,阿卡妇女三天的忙碌身影的视频。




节日第一天晚上我剪视频几近通宵(也有可能是吃太多睡不着),节日第二天晚上也是如此。如果我胃足够大,我的饭碗可以从早上起来抬到晚上睡觉不用放下。对于村民来寻我吃饭这件事,我是又怕又喜,怕的是屁股实在受罪,坐下去就半天不挪窝;喜的是我这人多少还有些爱凑热闹。



就这样在睡眠不足的浑浑噩噩间、美食的满足间(凡尔赛时间:巩丙新村村民做的饭菜实在好吃)、和视频与现实的反复切换间,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阿卡人用三天的时间,集中完成与天、地、神、人、自然的连接,完成对一年爱恨情仇的交待,实在是太聪明了。



微信图片_20250319153809.jpg




第一天用立秋千和均分肉完成与天、地、神的连接和对弱小的关顾;第二天祭祖和宴宾客,完成与先祖,与周围邻里的连接;第三天敬老吃轮庄饭和比赛,是价值的再次认同、与过去经验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则是贯穿在整个节日的过程中,都有体现。大家在相互的帮忙中,和比赛的开怀大笑中一笑泯恩仇。




节日创造了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去完成一件事的场景,比如立秋千是需要全村的男性一起参与的行动,大家在行动中彼此看见,强化我们是一个村的归属意识。大家在相互的宴请和帮忙中,放下过往的成见,为未来更多的互助建立基础,包括本村村民之间,本村与周围邻村之间的互助。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仪式,要与天、地、神、人、自然连接?为了安住当下,更好地生活。过节不仅仅是家人团聚,也有对过去一年自我的告慰,归属的再确认。让我们一起在一遍又一遍仪式的重复中得到内心的慰藉吧,而不仅仅用一顿饭完成与家人的团聚。



*外来人视角,部分表述或顺序如有误,还请海涵,欢迎指正。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