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语
2023年7月,梦南舍项目经理付云波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西双版纳阿卡传统文化主导下的村落生态观与生态功能区修复”项目的过程中,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的巩丙新村与村民一起度过了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节,并记录了过节的过程,希望借此深入理解并传播阿卡文化。该项目得到了勐仑镇人民政府、社区伙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付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读书的时候,认识一个来自贡山的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名字也很特别,叫“你春芳”,说自己是爱伲族。当时很好奇,居然还有“你”姓,还有爱伲族这么一个民族,因为名字和人都很美,爱伲这个民族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美好的想象。

惦记着欢乐的氛围、热闹的场景、温暖的人心,我又一次来到巩丙新村,和村民们一起庆祝阿卡人最为隆重的耶苦节。除了参与节日,这次我还有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就是记录节日的过程。因着工作身份的关系,村民们对我倍加照顾,日子久了,村民也把我当成了巩丙新村的一份子,有关键的活动,都会叫上我一起。我也被破格允许围观一些传统上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不能参加的节日场景。

阿卡的耶苦节不像汉族的节日有固定的日期,他们是圈定一个范围以后,由各村的老人共同决定具体过节的时间,所以每个村过节的日期都不太一样。这样的机制让我觉得神奇,也充满人文关怀的色彩。说是老人决定,其实更像是村民会议。老人们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既充分考虑村里的农事安排,也考虑在外工作、读书人员的出行安排,选一个尽量能让村里的人都参与的日子过节。
节日第一天:立秋千、均分肉
吃完早点,才龙大哥就把立秋千的树木拉到山脚,黑江组长带着其他男人已经等在那里,大伙用绳子把树木拉上山准备立秋千。阿卡人立秋千的树不去头,仅修掉侧枝,所以很长,搬运起来比较费力,需要大家通力协作。 王老师、军才大爹、捌四大爹等男性老人把立秋千时用的鸡、岗铃等物资带到立秋千的山坡,然后编荡秋千的绳子和脚环。立秋千需要全村的男人一起协作,两个人爬到树木的顶端,其余人在下面用绳子拉,把立在四个方位的树木顶端拉到一起捆扎起来,再架上红毛树干做的横杠,最后拴上藤编的绳子和脚环。往年爬树的活都落在江龙和大黑尖哥的身上,今年江龙不在家,村民们改变了立秋千的策略,在树干上绑了辅助的横杠,减少攀爬的难度。

秋千立好后,荡秋千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岗铃等植物(敬神灵、先辈)先荡,再到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然后按辈份依次往下,边荡边念祈祷词。差不多时候,飘簇大妈、沙同大妈、朗栽大妈、安聪大妈、赶兄大妈、飘牛婶婶就会来到秋千地叫魂,然后大家结束立秋千仪式回家。
节日第二天:祭祖、杀猪、宴宾客
早上起来,大家要用家神祭台上的竹筒,到圣井里取水,观察竹筒水位的高低,预测未来的雨水情况。把水背回家以后杀鸡,用从圣井中取回来的水给鸡净身,取下翅膀给祖先当扇子,取下脚给祖先当拐杖,然后煮熟分出鸡肝、鸡头、鸡脚和舂好的粑粑、茶、酒、盐一起,祭拜祖先,邀请祖先回来和家人一起过节,家里的后辈这时也盛装排队,双手接受祝福。
祭祖结束才开始杀猪,阿卡过节杀猪也有讲究,正常年份,是组长家先杀,然后其余村民家才能杀。如果当年村里有人去世,那么那家人要先杀猪,再到组长家杀猪,以示对逝者的尊敬,让不顺的人家先得到祝福,是村民相互礼让的表现。
节日第三天:尊老敬老、娱乐比赛
起床第一件事,是要扫家、扫路,擦除祖先脚印,以防他们舍不得家人,又回来干扰家人正常的生活。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敬老吃轮庄饭,也就是要背着老人们挨家去吃饭。开席前要帮老人净手,轮去下一家的时候,家里的后辈会把老人杯里的酒喂老人一口后,剩下的酒收到瓶子里留起来,寓意有余年。本着不铺张浪费的原则,村里每年都挑选不同的人家组织轮庄饭,这样既有节日氛围,又不劳民伤财。
下午是热闹又激动人心的娱乐比赛活动,往年大家会吃饭、喝酒到下午,没有人组织娱乐赛事。今年,项目支持村子恢复了传统的打陀螺、打 “老哇”(乌鸦)豆活动。组长邀请了附近村(石乌龟)的人来打陀螺,妇女们把收藏了多年的“老哇”豆拿出来,孩子们也被邀请对赛。“老哇”豆不是全都能要,要挑选又平又圆的出来才能滚得远。这些赛事,把节日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妇女们也顺着赛事,玩起儿时的游戏,这才是过节应有的欢愉和热闹。
路过厨房,看到村民要这样子忙碌三天,我也会想何必呢,为什么要过三天那么长呢?为什么要让妇女们那么累呢?我甚至想出一期专门记录节日期间,阿卡妇女三天的忙碌身影的视频。

第一天用立秋千和均分肉完成与天、地、神的连接和对弱小的关顾;第二天祭祖和宴宾客,完成与先祖,与周围邻里的连接;第三天敬老吃轮庄饭和比赛,是价值的再次认同、与过去经验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则是贯穿在整个节日的过程中,都有体现。大家在相互的帮忙中,和比赛的开怀大笑中一笑泯恩仇。


